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
提 要 2011年世界史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难题并未迎刃而解,甚至在短期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现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世界史;发展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余永和(1976—),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研究”(JXJG-12-1-22)
1997年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历史学门类下只设历史学一个一级学科,世界史只是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2011年新版学科目录中,历史学门类下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世界史一级学科下又分七个二级学科。世界史地位提升让学界欢欣鼓舞,也为很多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良机,但地方院校的情况则不容乐观。本文选取江西五所高校进行分析,探讨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及其原因,再尝试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有所助益。
一、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
透过江西五所高校世界史学科面临的困境,可以窥见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共同的隐忧。
一是世界史师资薄弱的情况未缓解。历史系师资本来就不多,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下辖历史系、中文系与新闻系,总共10个教研室83位教师,历史学只有1个教研室12位教师。历史系中,世界史教师数量又远少于中国史教师。如表1所示,只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个学科的师资相对均衡,其它高校都相差悬殊。世界史教授更是屈指可数。
二是世界史教学依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四所高校2012年修订的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世界史课程在通识课程中没有一席之地,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必选课中也份量不足,在专业选修课中几乎沦为点缀。世界史课程偏少,自然影响到世界史师资的引进力度。
三是世界史科研落后的局面远未改观。五所高校都设立了诸多中国史的科研机构,包括几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史只有一个科研平台(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东南亚研究中心)。2010—2014年,五所高校获批24项中国史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世界史只有5项。五所高校的历史系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上共发表了9篇中国史的论文,迄今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历史研究》发表了1篇世界史的论文。
二、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落后的原因
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前世界史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地方院校都得对世界史学科进行必要的投入,以免世界史学科跛脚殃及中国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与中国史各自成为为一级学科后,中国史学科更乐意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资源,以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世界史的成果反而不具整合价值。1不仅如此,以前世界史可以搭乘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便车,自主设立世界史二级学科硕士点。世界史独立为一级学科后,如此捷径反而走不通了,而地方院校世界史要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委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院校的领导肯定更愿意扶植中国史学科发展,而将世界史学科打入冷宫。另外,中国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由于师资充足,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方面可以“全面开花”。而世界史即使有幸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由于师资有限,也难以大规模“跑马圈地”。江西师范大学与赣南师范学院世界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其总体发展规模依然远不如中国史学科。
另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毋庸讳言,一些名牌高校及少数地方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利用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的契机,大力引进师资、申报项目、打造平台、推出成果,推进学科快速发展。但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除了为地方院校培养了一些师资外(地方院校引进世界史师资的力度不大,因此这方面的贡献也有限),并未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甚至还扩大了名牌高校与地方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差距,如挖走了地方院校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世界史优秀人才,进一步垄断了学科资源,使得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除江西师范大学外,江西另外四所高校世界史学科近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颗粒无收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发展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对策
首先,争取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提出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但世界史课程一直乏人问津。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卷入全球化进程。2003年,胡锦涛就号召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国际意识与全球视野,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适逢其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新设公共历史(包括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既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又增强历史学服务大众的现实功能。二是增加世界文明史为通识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值得推广。如果能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就可以拓宽世界史教学口径,增强世界史师资力量,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众所周知,经济学下面的外国经济史与西方经济思想史、法学下面的国际关系史与外国法制史、政治学下面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艺术学下面的西方艺术史等学科在申报硕士点或科研项目时,经常整合世界史学科资源。应当承认,这种“被整合”拓宽了世界史教师的发展空间,但对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作用甚微,甚至还加速了世界史人才转行。因此,为了世界史学科的长远发展,世界史教师要以我为主,积极整合其它相关学科资源,打造本学科的发展平台,扩大世界史的学术阵地。
再次,实现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别独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意味着两者就分道扬镳。两者毕竟共属于历史学科门类,也共处于高校的同一院系中,可谓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历史系内这两大学科要打破资源分配时此多彼少的传统误区,加强合作,共创双赢。有关评估也要综合考虑院系整体发展情况,尤其要将学科平衡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以扭转一些地方院校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严重失衡的局面。
最后,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首先要加强本地同行的交流,如江西可以利用江西省世界历史暨国际关系学会的平台,凝聚学科力量,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品牌,扩大江西世界史学科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2另外,地方院校世界史教师也要争取与名校同行建立固定的交流机制与沟通管道,在项目申报、课题研究、资料利用、师资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合作,以缩小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之间的学科差距。
注释:
①赣南师范学院官网未显示各专业教师数量,但该校研究生部官网《关于公布2014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资格审核结果的通知》中显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导师名单中,专门史导师11人,与中国史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导师8人,学科教学(历史)5名导师也都是从事中国史研究的,世界史导师只有4人。
参考文献
1王加丰.普通师范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J.史学月刊,2012,(2).
2余永和.江西的世界史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责任编辑:程文燕
提 要 2011年世界史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难题并未迎刃而解,甚至在短期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现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世界史;发展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余永和(1976—),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研究”(JXJG-12-1-22)
1997年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历史学门类下只设历史学一个一级学科,世界史只是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2011年新版学科目录中,历史学门类下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世界史一级学科下又分七个二级学科。世界史地位提升让学界欢欣鼓舞,也为很多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良机,但地方院校的情况则不容乐观。本文选取江西五所高校进行分析,探讨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及其原因,再尝试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有所助益。
一、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
透过江西五所高校世界史学科面临的困境,可以窥见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共同的隐忧。
一是世界史师资薄弱的情况未缓解。历史系师资本来就不多,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下辖历史系、中文系与新闻系,总共10个教研室83位教师,历史学只有1个教研室12位教师。历史系中,世界史教师数量又远少于中国史教师。如表1所示,只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个学科的师资相对均衡,其它高校都相差悬殊。世界史教授更是屈指可数。
二是世界史教学依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四所高校2012年修订的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世界史课程在通识课程中没有一席之地,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必选课中也份量不足,在专业选修课中几乎沦为点缀。世界史课程偏少,自然影响到世界史师资的引进力度。
三是世界史科研落后的局面远未改观。五所高校都设立了诸多中国史的科研机构,包括几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史只有一个科研平台(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东南亚研究中心)。2010—2014年,五所高校获批24项中国史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世界史只有5项。五所高校的历史系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上共发表了9篇中国史的论文,迄今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历史研究》发表了1篇世界史的论文。
二、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落后的原因
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前世界史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地方院校都得对世界史学科进行必要的投入,以免世界史学科跛脚殃及中国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与中国史各自成为为一级学科后,中国史学科更乐意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资源,以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世界史的成果反而不具整合价值。1不仅如此,以前世界史可以搭乘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便车,自主设立世界史二级学科硕士点。世界史独立为一级学科后,如此捷径反而走不通了,而地方院校世界史要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委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院校的领导肯定更愿意扶植中国史学科发展,而将世界史学科打入冷宫。另外,中国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由于师资充足,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方面可以“全面开花”。而世界史即使有幸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由于师资有限,也难以大规模“跑马圈地”。江西师范大学与赣南师范学院世界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其总体发展规模依然远不如中国史学科。
另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毋庸讳言,一些名牌高校及少数地方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利用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的契机,大力引进师资、申报项目、打造平台、推出成果,推进学科快速发展。但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除了为地方院校培养了一些师资外(地方院校引进世界史师资的力度不大,因此这方面的贡献也有限),并未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甚至还扩大了名牌高校与地方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差距,如挖走了地方院校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世界史优秀人才,进一步垄断了学科资源,使得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除江西师范大学外,江西另外四所高校世界史学科近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颗粒无收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发展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对策
首先,争取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提出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但世界史课程一直乏人问津。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卷入全球化进程。2003年,胡锦涛就号召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国际意识与全球视野,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适逢其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新设公共历史(包括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既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又增强历史学服务大众的现实功能。二是增加世界文明史为通识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值得推广。如果能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就可以拓宽世界史教学口径,增强世界史师资力量,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众所周知,经济学下面的外国经济史与西方经济思想史、法学下面的国际关系史与外国法制史、政治学下面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艺术学下面的西方艺术史等学科在申报硕士点或科研项目时,经常整合世界史学科资源。应当承认,这种“被整合”拓宽了世界史教师的发展空间,但对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作用甚微,甚至还加速了世界史人才转行。因此,为了世界史学科的长远发展,世界史教师要以我为主,积极整合其它相关学科资源,打造本学科的发展平台,扩大世界史的学术阵地。
再次,实现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别独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意味着两者就分道扬镳。两者毕竟共属于历史学科门类,也共处于高校的同一院系中,可谓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历史系内这两大学科要打破资源分配时此多彼少的传统误区,加强合作,共创双赢。有关评估也要综合考虑院系整体发展情况,尤其要将学科平衡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以扭转一些地方院校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严重失衡的局面。
最后,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首先要加强本地同行的交流,如江西可以利用江西省世界历史暨国际关系学会的平台,凝聚学科力量,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品牌,扩大江西世界史学科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2另外,地方院校世界史教师也要争取与名校同行建立固定的交流机制与沟通管道,在项目申报、课题研究、资料利用、师资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合作,以缩小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之间的学科差距。
注释:
①赣南师范学院官网未显示各专业教师数量,但该校研究生部官网《关于公布2014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资格审核结果的通知》中显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导师名单中,专门史导师11人,与中国史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导师8人,学科教学(历史)5名导师也都是从事中国史研究的,世界史导师只有4人。
参考文献
1王加丰.普通师范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J.史学月刊,2012,(2).
2余永和.江西的世界史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责任编辑:程文燕
提 要 2011年世界史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难题并未迎刃而解,甚至在短期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现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世界史;发展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余永和(1976—),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研究”(JXJG-12-1-22)
1997年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历史学门类下只设历史学一个一级学科,世界史只是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2011年新版学科目录中,历史学门类下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世界史一级学科下又分七个二级学科。世界史地位提升让学界欢欣鼓舞,也为很多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良机,但地方院校的情况则不容乐观。本文选取江西五所高校进行分析,探讨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及其原因,再尝试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有所助益。
一、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
透过江西五所高校世界史学科面临的困境,可以窥见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共同的隐忧。
一是世界史师资薄弱的情况未缓解。历史系师资本来就不多,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下辖历史系、中文系与新闻系,总共10个教研室83位教师,历史学只有1个教研室12位教师。历史系中,世界史教师数量又远少于中国史教师。如表1所示,只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个学科的师资相对均衡,其它高校都相差悬殊。世界史教授更是屈指可数。
二是世界史教学依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四所高校2012年修订的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世界史课程在通识课程中没有一席之地,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必选课中也份量不足,在专业选修课中几乎沦为点缀。世界史课程偏少,自然影响到世界史师资的引进力度。
三是世界史科研落后的局面远未改观。五所高校都设立了诸多中国史的科研机构,包括几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史只有一个科研平台(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东南亚研究中心)。2010—2014年,五所高校获批24项中国史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世界史只有5项。五所高校的历史系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上共发表了9篇中国史的论文,迄今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历史研究》发表了1篇世界史的论文。
二、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落后的原因
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前世界史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地方院校都得对世界史学科进行必要的投入,以免世界史学科跛脚殃及中国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与中国史各自成为为一级学科后,中国史学科更乐意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资源,以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世界史的成果反而不具整合价值。1不仅如此,以前世界史可以搭乘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便车,自主设立世界史二级学科硕士点。世界史独立为一级学科后,如此捷径反而走不通了,而地方院校世界史要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委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院校的领导肯定更愿意扶植中国史学科发展,而将世界史学科打入冷宫。另外,中国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由于师资充足,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方面可以“全面开花”。而世界史即使有幸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由于师资有限,也难以大规模“跑马圈地”。江西师范大学与赣南师范学院世界史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后,其总体发展规模依然远不如中国史学科。
另一方面,它可能加大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毋庸讳言,一些名牌高校及少数地方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利用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的契机,大力引进师资、申报项目、打造平台、推出成果,推进学科快速发展。但名牌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除了为地方院校培养了一些师资外(地方院校引进世界史师资的力度不大,因此这方面的贡献也有限),并未对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甚至还扩大了名牌高校与地方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差距,如挖走了地方院校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世界史优秀人才,进一步垄断了学科资源,使得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除江西师范大学外,江西另外四所高校世界史学科近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颗粒无收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发展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对策
首先,争取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提出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但世界史课程一直乏人问津。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卷入全球化进程。2003年,胡锦涛就号召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国际意识与全球视野,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适逢其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新设公共历史(包括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既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又增强历史学服务大众的现实功能。二是增加世界文明史为通识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值得推广。如果能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就可以拓宽世界史教学口径,增强世界史师资力量,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众所周知,经济学下面的外国经济史与西方经济思想史、法学下面的国际关系史与外国法制史、政治学下面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艺术学下面的西方艺术史等学科在申报硕士点或科研项目时,经常整合世界史学科资源。应当承认,这种“被整合”拓宽了世界史教师的发展空间,但对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作用甚微,甚至还加速了世界史人才转行。因此,为了世界史学科的长远发展,世界史教师要以我为主,积极整合其它相关学科资源,打造本学科的发展平台,扩大世界史的学术阵地。
再次,实现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别独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意味着两者就分道扬镳。两者毕竟共属于历史学科门类,也共处于高校的同一院系中,可谓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历史系内这两大学科要打破资源分配时此多彼少的传统误区,加强合作,共创双赢。有关评估也要综合考虑院系整体发展情况,尤其要将学科平衡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以扭转一些地方院校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严重失衡的局面。
最后,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首先要加强本地同行的交流,如江西可以利用江西省世界历史暨国际关系学会的平台,凝聚学科力量,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品牌,扩大江西世界史学科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2另外,地方院校世界史教师也要争取与名校同行建立固定的交流机制与沟通管道,在项目申报、课题研究、资料利用、师资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合作,以缩小地方院校与名牌高校之间的学科差距。
注释:
①赣南师范学院官网未显示各专业教师数量,但该校研究生部官网《关于公布2014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资格审核结果的通知》中显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导师名单中,专门史导师11人,与中国史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导师8人,学科教学(历史)5名导师也都是从事中国史研究的,世界史导师只有4人。
参考文献
1王加丰.普通师范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J.史学月刊,2012,(2).
2余永和.江西的世界史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