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体现
严佳
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拥有国际化的素材,从影片的语言上来看,不仅有华语影片,也有英文影片;从作品的背景上来看,既存在东方文化,又存在西方文化。所以说,李安导演的作品成为了华语影片进军世界影片领域的桥梁,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电影视听语言的特有风格。观众在观看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产生一样的反响,但是每位观众的文化背景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在表达上,视听语言是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具有观赏意义和广阔的叙述空间,带给观众意味深长的回忆和想象。
一、 远景镜头与客观叙事手法在视听语言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李安导演的影片中有着一席之地。在国际好莱坞的镜头中,环境往往是衬托人物的一个客观现象,人物经常在近景、中景、特写这些镜头中得以突显。但是在中国的美学特征里,讲究的是人与物、情与景的融合,如果我们的情与景之间没有关联那么就会使艺术作品变的失去“灵魂”成为行尸走肉。所以,李安导演的影片常常都是人物、事物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李安导演常常运用远景镜头,来体现这种关系,把人物放在广阔、秀丽的景物中去。让江湖美景、鸟语花香体现出影片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实际的角度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风格。李安导演的这种语言镜头使影片产生一种唯美的画面,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净化。
以《理智与情感》为例,这是一部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爱情电影。在19世纪时期它打破了传统的悲观主义小说引领潮流的局面,影片向人们阐述的是在婚姻关系里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两位女主人公的观念一直备受争议。在原著小说里,景物的叙述是少之又少的,女作家喜爱用角色之间的对话来为单一的婚姻恋爱话题增添闪光点。李安导演的影片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偏爱运用远景镜头来表现影片中的乡村环境,展现出优雅的乡村庄园和广阔安静的自然风光。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洛比的爱慕,未曾想过,威洛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对他的感情真正的放在心上。当她得知威洛比将与格雷这位富裕家境下的小姐结婚时,痛不欲生的玛丽安走在孤寂的山峰之中,在遥远的山峰中观望着他们的婚礼,并且运用了远景镜头来收录下孤寂的山峰和暴雨如注的景象。通过这样的展现,把痴心的女主人公玛丽安描绘的极为微弱,与其当时的遭遇相互映衬。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女性大多依赖男性生活。由于家庭背景,虽然玛丽安自身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但迫使她处于无望的绝境中。在画面中远景镜头把倾盆大雨描绘得非常细致,从而来体现玛丽安求死之心。由于当时的卫生医疗情况,就算是一个很小的发烧感冒都会致命,当玛丽安从那场雨中回来后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久未痊愈,在这段时期是埃利诺与布兰登上校日夜照料,让她病情得以康复,也使她放下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恋情,得以新生。假如李安导演不运用远景镜头,观众就不会了解玛丽安痛不欲生的心境。
二、“有意味”的人声与配乐在视觉语言特征中的体现
在电影的表现素材中,声音也是其中的一种,其中也包含着角色之间的对话、旁白和影片的配乐等等,大部分影片的主题内容和环境氛围都可以通过声音来体现。李安导演的影片在听觉语言上运用同样是简约大气的审美风格。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派曾与作家之间有过简短的交流。派:“信仰好比是一栋栋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独立的房间。”作家:“是否存在猜疑的空间?”派:“肯定是存在的。”派信奉的是三个教会的理念,但是却不曾发现它们之间冲突的因素,派的父亲曾劝诫他说,要相信科学。然而派的母亲觉得科学能帮他解决的是外部事物,真正的内心事物还是要靠信仰来完成。正是这种兼收并蓄、不任意相信的观念才使得派在后来的海面漂流中生存下来。
在配乐上,李安导演的影片往往把配乐当作是主人公情感的表达、命运的传承。《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主要是通过钢琴曲来展现年代感的。奥斯丁在小说中阐述了18世纪英国女性在平日参加聚会的种种习惯。钢琴和古典文学不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女性的婚姻背景和财力背景也是极为重要的,女性们在婚姻爱情上都是非常现实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别美。My Father's Favorite这首钢琴曲成为了当时影片的主旋律。虽然它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它能够将庄园里所发生的事件表达出来。在影片的开头就运用了钢琴曲和小提琴作为主题曲出现。在整部小说中,艾利诺代表的是理性,玛丽安代表的是感性。一向率性而为的玛丽安,在父亲去世时选择了一个人弹奏父亲最喜爱的钢琴曲。随着音乐的出现玛丽安憔悴的脸庞,将她内心的哀伤尽收眼底。当父亲去世后她不仅不能继承一点点遗产同时也强迫她离开了长久居住的故土,失去了这位伟大父亲的爱。因此,玛丽安用音乐来宣泄心中的伤感与愤恨。然而性格与她相反的姐姐,靠自己坚强理性的意念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不仅处理着家庭内务更要安抚家人。当艾利诺站在门口听到玛丽安弹奏的乐曲时,坚强的艾利诺也不禁流下了泪水。与她平日里的稳重和理性形成了巨大反差。当爱德华的出现,顺势的将两人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 探讨李安电影的价值所在
(一)向好莱坞注入新鲜血液
李安导演的影片不仅在好莱坞受到赏识、赞扬和认同,更是为好莱坞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推动性的力量。“这一位满脸笑容的中国绅士向世界证明一件事情,国外的艺术家们一直在为美国的电影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我们这位中国电影导演向世界展现出电影的拍摄可以更有深刻的意境。”[2]这段话是美国《时代周刊》对李安的赞美。“李安导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很早就期待着与他共同处事,同时他能够将一部电影题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3]这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制片人吉尔·内特所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小说原著者马特尔也是非常赏识李安导演作品的人,他则表示:“李安导演的决定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所拍摄的影片大多情感丰富。他从小众的电影到题材丰富的大片都能游刃有余的拍摄出来。从《理智与情感》《断背山》到《冰风暴》和《卧虎藏龙》,他的作品变幻多端。”“李安一再展现出他能够让每个角色呈现不同的深度和特色,显露放诸四海皆准的人性。”[4]这句话曾是FX电视网总裁约翰·拉德格拉夫发布所讲述的。李安导演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拿下最佳导演奖以后,出现了五十多种不同种类题材的剧本铺天盖地的涌入而来,也能体现出李安导演在好莱坞有着一席之地。同时也证明了好莱坞也急切需要这种,有内在、有深度,题材多变的影片。
(二)李安中国电影的曙光
李安之所以能在国际影坛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他独特的取材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李安作品中的东方文化精神可以与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从而展现出多重文化的融合效果。作品“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展现了李安电影的多面性,其中多元文化的交互融合使其叙事主题达到了很好的境界。李安有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其多重文化的背景,使其能在国际影坛上发光发热。
中国导演李安自幼就受到华夏文化的教育,与众多的中国导演一样,在影片特效技术和外语方面没有任何有利形势,李安导演却能在人才济济的好莱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就了具有自身风格的电影。之所以李安拍摄的电影有自身的风格,是因为它跟好莱坞的特效电影大有不同,同时与中国各地的影片风格有所区别,虽然影片运用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但是能让西方的电影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李安导演的出现,向我们展现要想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阻碍我们的不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影片后期技术、语言沟通,而是我们每个电影人要学会利用自身的特色来弥补不足。
李安导演的影片中从来都不曾出现花哨的特效镜头也不曾因为语言障碍来降低影片的标准。李安导演不仅对艺术性影片在拍摄上兢兢业业、循序渐进的叙述,同样在商业性影片上,也是仔仔细细,分析透彻。所以,李安导演在拍摄《理智与情感》这部经典外语片时,就算一句英语都不会,也能完整的将其中的意义展现出来;对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的环境并不熟悉的李安导演,在拍摄《冰风暴》这部影片时,却能够精准的表达其中的深意;在《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中我们才能看到就连国语都讲不通顺的周润发、杨紫琼把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位主人公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透彻人心;李安导演总结出了自己拍电影的体会,总共有四个方面:第一,不需要和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去相比;第二,着重于电影本身的语言,有条不紊的叙述影片的内容;第三,要有自身的文化底蕴,找突破,提炼精华创作出感动观众的影片;第四,要高瞻远瞩,不能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这四个方面,正是中国影片目前首要的问题所在,是每位电影人值得借鉴的,把这几个方面贯彻到影片中去,中国影片向世界进军的时期就指日可待了。
结语
李安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在影片中创造出了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氛围。在李安导演的细心编排下,利用镜头拍摄微妙角度,抒发情感是其视觉语言的重要方法,远景镜头和景深长镜头可以让影片中的元素都能完美的展现出来,可以让观众随心所欲的欣赏他们所喜爱的事物,通过这种视觉语言可以将李安导演影片中内敛、实际的叙事特点完美展示给我们,同时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影片中唯美、形象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刘宇翔.试论李安电影中的父权文化观——以“父亲三部曲”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104-105.
[2]张晓.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解析——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J].兰州学刊,2015,(12):206-208.
[3]周洁,陈智毅.论李安改编电影的特色与魅力[EB/OL].(2015-10-01)[2016-01-15]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
DYLX201517022.htm.
[4]冯磊.李安电影的视觉审美艺术[EB/OL].(2015-12-31)[2016-01-15]http://www.cqvip.com/QK/80322X/201523/66680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