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舆论导向观照
【摘 要】学术期刊在兼顾组织学术讨论的同时,要以“贴近实际、贴近行业、贴近受众”为原则,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文章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术期刊发挥舆论导向的可行性,并总结其舆论导向功能缺位的现状和症结所在,提出重新定位编辑方针、主动设置议程、改良文风、加强与读者的交流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术期刊;舆论导向;议程设置;使用;满足
【作者简介】黄鸿业,百色学院。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果。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报纸“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说,这一理念在我国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得到验证,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而在当时的语境下,报纸即等同于现在社会上的大众媒介。可见,当前任何一个新媒介的诞生,其天然都带着舆论导向的内在属性。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社会的发展,如今大众媒介的外延更为宽泛,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分为报纸、广播、电视、期刊(杂志)、电影、互联网等形态。作为大众媒介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相较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而言,其“大众传播”的特性没有那么明显,学术界对其舆论导向功能的研究则凤毛麟角。但实际上,学术期刊具有的“小众传播”、受众多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舆论导向功能的特殊性。下面笔者探讨学术期刊舆论导向功能的缺位,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相关概念内涵
学术期刊是相对非学术期刊而言的。学术期刊的文章以学术论文为主,非学术期刊的文章以新闻、评论、散文、诗歌等载体为主,即不以论文的形态出现。一本期刊是否是学术期刊,在于编辑部对期刊的定性,以及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
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的形成一是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源于有目的的引导,主要由大众媒介行使这一职能。舆论导向就是大众媒介在反映舆论、评价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报道事实,引导人们的思考方向,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一定的准则从事社会活动。而学术期刊的舆论导向不同于其他媒介,其影响人群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制造的“舆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大众对于社会某种事物的普遍看法,而是专家对其所在领域热点进行研讨和思考。即通过刊发反映当前热点的学术论文,引导受众对各自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反思,并与同行就此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吸收经验和教训,从而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所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指导日常实践。因此,本文所指的“舆论”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内涵,具有强烈的行业性,需要将其与传统的“舆论”概念厘清。
二、学术期刊发挥舆论导向的可行性
从受众分析看,学术期刊的受众大体包括高校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部门人员,行业专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各类学术团体人员等,具有“小众传播”的特性,并且受众的学历程度较高。这部分受众需要从学术期刊汲取知识,为学术研究提供创新视角,反思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讨论各自领域的热点,并从中思考创新的方向。部分受众身居各自领域的较高层次,他们拥有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决定权,更需要从学术期刊获得丰富材料和充分建议。而这些受众研读学术期刊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各自所在行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从内容分析上看,学术期刊刊发各研究人员在不同领域的创新经验、学术见解,对工作的想法和实践,以利于将崭新、适用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成果往更大的范围推广,推动受众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以促进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率。
可见,从受众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受众有接受学术期刊引导的需求,而内容是实现其导向性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受众同时也是各自领域舆论形成的引导者。因此,学术期刊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三、学术期刊舆论导向功能的缺位
1. 内容无创新,无法满足受众需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需求和愿望,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学术期刊要满足各类研究人员的使用需求,就必须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在自由讨论中推动理论创新。但是,由于墨守成规,一些学术刊物往往求平求稳,较少刊发创新观点,评论不痛不痒,文章索然无味。作者也只是应付论文数量,对文章质量不苛求,大多选题都是“炒旧饭”,毫无创新性,学术价值不大,起不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
2. 文风呆板,吸引力不强
许多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是研究人员就工作总结修改而成,虽然文章逻辑性强,但缺乏生气,不适合阅读。部分作者往往只注重把政策和措施堆积在一篇文章里,缺乏深入浅出的阐释,成为工作报告的翻版。学术期刊自身的评论则往往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以“指挥者”地位自居,通篇都是公文气息。这些文章由于语言刻板,与民众贴近性不强,无法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从而丧失其舆论导向的功能。
四、学术期刊发挥舆论导向功能的对策
1. 重新定位编辑工作制度
首先,学术期刊要摒弃“纯学术研究”的编辑方针。学术期刊要以办好一本“杂志”而不是“纯学术期刊”为宗旨,倡导栏目百花齐放,着力打造名牌特色栏目。学术期刊刊发的时评要针砭时弊,可以是编辑,甚至是总编亲自“操刀”,也可以刊登作者来稿,话题要具有导向性,体现时代性。例如,期刊编辑部可以配合当前形势策划专题,如思政类学术期刊针对建党纪念日,邀请党建工作的相关研究人员撰文。稿件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对话专访,也可以是编辑撰文配图,形式要求活泼,区别于枯燥的文字堆积。
其次,引入评价机制,激励编辑多编好稿。学术期刊编辑部由于绝大部分是事业单位性质,往往对编辑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最多只是规定编稿量。这些体制应该转变,可以引入报纸的稿件评价体系,定稿前或样刊出来后组织专家对稿件的内容进行评分,评定等级,评分与编辑的薪酬挂钩。这样可激励编辑多下功夫关注热点,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全知专家”。另外,在遇到推荐稿、关系稿时提倡“宽进严出”,即对待这类稿件可优先审稿,但要确保质量,质量不过关一定要耐心与作者沟通,督促作者修改。
2. 主动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进而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向。学术期刊要合理设置议程,引导受众接触和思考热点问题,发挥舆论导向的功能。例如,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组织每年三月至五月份稿件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多组约有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学术论文,并集结成专题,向大学生传递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政策,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和创业。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编辑的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根据行业的研究趋势设定选题,引领学术研究的风潮,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对此,有条件的期刊社应定期为编辑提供培训机会,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3. 改良文风,注重贴近性
学术期刊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编辑可以撰写言论和时评,或者刊登作者的小短文。编辑要以新闻专业来要求自己,撰写的评论要针砭时弊,注重贴近性原则,不怕触及敏感问题,甚至要主动去揭本行业的“疮疤”,树立学术期刊的品牌和风骨。行文风格要活泼,可以嬉笑怒骂,通过浅显的叙述揭示深层次内涵,让读者从中学会思考和创新。对待作者的来稿,要鼓励编辑允许观点的自由讨论和碰撞,允许非主流声音的张扬,只要有创新、有对策,都可以有选择性地刊登。而对于期刊社人员撰写的涉及专业领域的稿件,总编辑必须亲自把关,有必要的话还应将文章送至专家处进行二次把关,保证此类文章的专业性。
4. 注重与读者的交流
一方面,学术期刊要积极架设普通读者与专家沟通的桥梁,鼓励读者来信提出学业困惑,由编辑联系行业专家进行解读,编辑提取其中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的问题进行刊发。例如,期刊社可以开辟专家的个人专栏,邀请权威专家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存在的思辨性问题给予看法,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创造一种“学术争鸣”的氛围。同时在此基础上欢迎更多专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阐述,逐步建立互动机制。在专家遴选的问题上,期刊社要慎重考虑,甚至要举行论证会进行专题论证,并制定一套契合期刊社实际的聘任方案。因为所邀请专家及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往往会从侧面反映一本学术期刊的专业化程度,这对树立或壮大期刊品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读者,学术期刊同样要给予与专家学者相同的重视程度,对于读者在学术上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答疑解惑。例如,开辟“读者信箱”栏目,每期用2~4个版面刊发作者提问,并附上相关专家的回答。如果遇到没有统一答案的提问,可以鼓励自由讨论,学术期刊可在当期刊发问题,在下期选登各方作者的回答。
总之,学术期刊要在兼顾组织学术讨论的同时,以“贴近实际、贴近行业、贴近受众”为原则,以引领行业发展浪潮的气魄,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促进各领域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
[1]蒋湘莲.试论学术期刊的正确舆论导向[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陈黔珍,普建中.人文学术期刊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舆论导向[J]. 岭南学刊,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