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殷文华

    摘 要:以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就业地域流向、就业单位流向、就业行业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并从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鼓励创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38?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1-0181-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1]。当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的问题并存,需求和供给处于严重错位状态。另外,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多数岗位上不能很快上手,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再培训,体现不出高校培养的优势[2]。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分析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总结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并提出新对策,以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和更满意就业。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基本情况。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生总人数为6 253人,其中,博士生35人(占比0.56%),硕士生2 043人(占比32.67%),本科生4 175人(占比66.77%)。毕业生专业分布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及理学等多学科门类,其中工科学生人数占比最高(61.79%)。毕业生生源分布广泛,来自全国33个省区(包括港澳台),其中上海生源人数最多(20.65%),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生源数量排在非上海生源前列。男生人数为3 4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4.92%;女生人数为2 81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5.08%。

    2.不同学历层次毕业就业去向。截至2018年8月31日,学校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13%,与往年已基本持平。其中,签订就业协议书占比62.23%,直接签订合同就业占比12.30%,国内升学率为11.43%,出国(境)留学占比8.68%,参与国家地方项目学生占比0.10%,定向委培学生占比1.68%,灵活就业占比1.71%。

    3.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流向分布及分析。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流向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以流向上海市人数为最多(74.94%),其他流向较多的还有江苏省(4.78%)、浙江省(4.34%)、广东省(2.70%)。较前两年相比,毕业生流向非上海地区就业的比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毕业生选择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艰苦地区的情况较差。

    4.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分布及分析。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签约毕业生中,按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依次是中小微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等)(45.54%)、国有企业(27.01%)、三资企业(21.38%)、机关和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6.07%)。这也充分说明,中小微企业发挥着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这与国家对就业工作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相吻合。调查显示,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均高于本科畢业生,这也与上海理工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5.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流向分布及分析。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比例(30.27%),其次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39%),分布到金融业(8.40%)、建筑业(7.60%)、教育(5.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36%)等其他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为均匀,这与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定位相吻合。但与前两年相比,流向制造业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正缓慢增加,这与当前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当前国家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在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

    1.升学比例和质量不断上升,灵活就业和未就业情况更需关注。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意向调查发现,有42%的学生选择了升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愈加明显,毕业之后不愿意马上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略有增加,多数得到家庭的支持。在对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中发现,选择“再次升学考试”“拟参加公务员考试”比例为44.38%。根据最终就业去向发现,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生实际升学比例为28.27%,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国内升学进入双一流大学和出国(出境)进入国际知名大学的比例也均有所上升,升学质量明显提高。但近14%未能获得升学的毕业生将面临二次就业选择,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毕业生灵活就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比如“网店”“微商”“自媒体撰稿”等,高校应该加强对这两类群体跟踪和就业指导。

    2.签约质量稳步提升,但地域分布更趋优化。2018届毕业生签约毕业生分布在2 436家用人单位,平均每家用人单位签约1.6人,签约人数最多的达60人,有24家签约人数超过了10人。其中,签约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比例达20.66%,其中,本科生为18.52%,研究生为23.33%,较往年有大幅提升。这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整体来看,上海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生的签约单位地区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但是不同就业地区的毕业生比例差距较大。从毕业生的生源结构比例与就业流向地域比例对比可以发现,上海生源与非上海生源比例为2.1∶7.9;上海就业人数与非上海地区就业人数比例为7.6∶2.4,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很高,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吸纳毕业生超过88%,而流向吉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海南、辽宁、新疆、宁夏、西藏等地区的毕业生较少。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毕业生回生源地区就业,到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

    3.就业市场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基层就业情况仍需重视。从用人单位来看,2018年度,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注册单位发布职位11 681条,需求毕业生126 597人(包含了网上报名参加各类招聘会、宣讲会企业的职位需求),较往年岗位需求数量增加了,但需求人数出现了下降,这与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前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发展和专业特色,多渠道、多举措、多层次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实施以来,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应征入伍、赴中小微企業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占总的就业人数比重仍然处于低位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更多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投身边疆、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重视。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对接行业,紧贴市场需求,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就业创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计划、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契机,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深化“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发挥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作用,根据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由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专业对口的国家重点行业,深入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实习交流平台,引导毕业生到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关乎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就业,着力提升学校毕业生在高端人才市场中的占有率,大力推荐学生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就业和创业。

    2.改造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科学设置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高峰高原”“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的展开,“专业为王”的时代终于到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倒推机制,做好知名企业和重要行业的走访与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本科及研究生生招生、培养以及就业工作中的关联性问题,为招生、培养、专业改革等提供决策依据。一是依据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校企资源,联合培养学生;二是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对录取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反馈意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和长远规划,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合理调整,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在择业就业竞争中的专业优势。

    3.引导就业,深挖就业渠道,多元组合大力拓展学生就业创业途径。一是以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西藏专招”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为引领,制定相应鼓励及优惠政策。二是通过网站、微信平台、宣讲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信息平台,发布传递岗位信息,解读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着力宣传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参军入伍等典型人物和事迹,发挥朋辈影响和榜样示范作用。三是组织学生到西部、基层、重点单位进行现场调研、社会实践、挂职锻炼,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实现人生抱负。

    4.鼓励创业,培养创业能力,夯实平台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到位。一是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改革,创建实体化运作的创业学院,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深入推进“指导教育、实践培训、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系统化实践体系建设,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与校外就业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利用就业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搭建学生就业精准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岗位信息精准对接服务。三是依托各类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室,建立“双困生”帮扶的长效机制,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全程化就业跟踪与指导,为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就业困惑的学生开展门诊式就业指导服务,提升他们的择业竞争能力,有效帮助他们实现好就业和就好业。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