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千忠录》的研究综述

    李凯丽

    【摘 要】昆剧传统剧目《千忠录》,一作《千钟禄》,清代传奇,现存传抄本共二十五出。二十世纪以来,研究《千忠录》的相关论文有132篇,研究的方向针对于作者、悲剧意蕴、思想倾向、儒家情怀。

    【关键词】《千忠录》;作者;悲剧意蕴;儒家情怀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58-01

    一、作者考

    《千忠录》只有抄本留存于世,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有不同的剧名:《千忠录》《千忠戮》《千踵禄》《千踵粟》《千撞禄》《千忠禄》《琉璃塔》。作者是谁,至今尚未定论,引发后人的诸多探讨与研究。

    目前,《千忠录》的作者有李玉、徐子超、王吉武三家之说,影响最大的是李玉说。20世纪50年代,郑振铎、杜颖陶等学者将《千忠录》的作者断为苏州派曲家李玉,这个观点广为人们接受。然而,对此说表示反对的也不乏其人,周妙中、邓长风、刘致中等学者对此都持有异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士认为,清代所有戏曲目录学著作中只提及李玉有《千忠会》一剧,而未著《千忠录》。周妙中在所著《清代戏曲史》中认为《千忠录》的作者是徐子超;《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刘致中发表的《<千忠录>作者考》一文中,认为《千忠录》的作者是王吉武。学者郑志良在《〈千忠录〉作者考辨—兼与刘致中先生商榷》认为作者是李玉。学界对李玉的生卒年至今也在纷纷推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李玉的生卒年推测为1591-1671;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在《清忠谱·后记》中推定为1611-1677;冯沅君先生说是1590-1660;周妙中《读<千忠戮>》把李玉生年定于万历初年(1573)等等。

    《千忠录》作者问题的研究是戏曲界众所瞩目的话题,这一疑案的解决可以使我们对于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有更深的认识。本论文通篇以李玉是《千忠录》的视角撰写。

    二、悲剧意蕴

    西方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是地位显赫、心性高傲,有目标理想的英雄、伟人。然而,中国古代戏剧剧作家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命运,即便主人公身份是帝王,他们也早已失去了帝王的威严,变为不幸的落难者。剧作家借以抒发的感情,是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

    在清初的剧作中,《千忠录》是最悲怆的一部。郑振铎先生对李玉的历史剧评价颇高,他尤为激赏《千忠录》,说:“玄玉的‘千忠会,才是真实的以万斛之泪写的,非身丁亡国之痛而才如玄玉者谁能做此!”笔者欲从性格悲剧、悲剧气氛两方面对《千忠录》的悲剧意蕴作简要的分析。王亚萍《〈千忠录〉的悲剧意蕴》一文中分为:坚守忠义的性格悲剧。《千忠录》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气氛来彰显自身的悲剧精神。建文帝对命运的质疑与无可奈何的认可,千山雪景、徒然四壁的悲凉环境与建文帝的心理感受相伴随,不由得渗透出悲凉的气氛。结局依旧是大团圆的俗套但丝毫没有掩盖这种透人心凉的悲剧气氛。胡明伟在《悲剧意识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指出《千忠录》结局表现形态,建文帝勉强生存下来,但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原想着恢复原来统治的理想破灭。

    三、儒家文化的渗透

    中国的古典悲剧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千忠录》受到儒家文化的渗透,和李玉成长环境有关。青少年时代生活于申时行的家中,申时行家崇尚的儒家文化和道德礼教准则浸润到这位市民剧作家。因此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探索《千忠录》是十分必要的,利于我们掌握古典悲剧的特质和认识传统文化。马掉荣《清戏中的宗教剧》声称“在清初剧坛,撰写儒教伦理剧之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李玉。”这部历史剧歌颂了忠孝之义的儒家精神,塑造了程济、昊成学、牛景先、史仲彬等忠义形象。向海求的《中国古典悲剧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四题》一文中,认为《千忠录》主要倾向是遵守维护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悲剧,从正面表现忠臣智士——方孝孺与程济和反面表现朱棣等人的奸邪,是对坚守忠孝者的同情,是对奸诈小人的厌恶与批判,这是对儒家忠孝的大力宣扬。党月异一文《从清初戏曲看清初文人的儒家情怀》指出:内心的惆怅和苦恼激发处于清初李玉的满腔感叹兴亡之情怀,戏曲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的表现了这一切,并且也表现了李玉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明亡之后创作的《千忠录》把眼光定位于战场,彰显了作者本人对明清易代的焦虑与不安。

    辉煌的历史,其兴旺与一批优秀的演出剧目和艺术家息息相关。凡是称得上是“文人”者,大多以能写昆曲剧本为豪。李玉就是这位优秀的作家,《千忠录》就是引人自豪的昆曲剧本。

    参考文献:

    [1]郑志良.<千忠录>作者考辨—兼与刘致中先生商榷[J].文学遗产,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马掉荣.清戏中的宗教剧[J].艺海,2011(9).

    [4]向海求.中国古典悲剧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四题[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5]赵晓红.从搜山、打车看昆曲表演传承的“原汁原味”[J].艺术百家,2012.

    [6]顾聆森.李玉论[J].艺术百家,2011.

    [7]党月异.从清初戏曲看清初文人的儒家情怀[J].求索,2008.

    [8]马圣贵.李玉的成就和地位[J].戏剧艺术,1984.

    [9]李洪蕾.忠臣智士的悲剧<千忠戮>中的方孝孺与程济[J].文学前沿,2007.

    [10]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1.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