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
刘雪薇
摘 要: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关键词:创新;“法自我立”;对立统一;发展
石涛(1642—1707),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鸟。姓朱,名若极,法名元济,又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道人、石道人、苦瓜老人、济山僧等。据李驎《大涤子传》可知,“石涛乃靖江王守谦之后,明末同室操戈,是时石涛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为避杀身之祸,剃发为僧”。
1666至1680年,石涛旅居宣城。这一时期,石涛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的思想也是从“游黄山”中获得的。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对石涛山水画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时期。1680至1689年,石涛离开宣城,移居金陵(今南京市)的长干寺。石涛移居金陵是为了养病,但这一时期他仍然创作了很多不朽名作,如《看梅图轴》《荷花》等。1689至1693年,石涛一路北上,来到燕京,梦想着“借书画艺术以飞黄腾达”,但在北京的这几年并未达到他原定的目的。因此,他决心定居于扬州,安心书画。1693至1707年,石涛于1693年秋月回到扬州,并于1697年冬在扬州建成大涤草堂,从此,有了安定的住所。石涛晚年将一生创作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著成《画语录》一书,此书充分表达了济山僧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内涵
石涛的《画语录》对于绘画艺术美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蕴藏着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是石涛这一艺术大家毕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的理论结晶。在《画语录》这本著作中,不仅谈到了绘画的笔墨技法及石涛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感受,还重点谈到了他的美学思想;不仅从绘画美学思想这一角度来阐述石涛本身的艺术结晶,还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一画论”是石涛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充分理解这一概念,就要求我们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辩证地去理解和论证这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有进步性、开拓性的认知。
《画语录》共18章,在第一章里石涛就提出了他整个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一画论”。
“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
盖自太樸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以上这段论述是石涛《画语录》的第一章,以一画开宗明义,全章贯穿“一画”的法则。石涛开篇就提出绘画创作本没有法则可言,那么什么时候才开始确立了法则呢?石涛认为法则是靠“一画”来确立的,在这里一画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并不是指狭义的艺术法则或创作方法。同时,他提出“法自我立”,“一画论”是由“我”发现和创立的,创立“一画论”是因为世界本身没有法则,法则是从无法中产生出来的,世间万物看似无法实则有法,且这个“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而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况由不同的法则去应对。石涛的“一画”便是贯穿在不同事物的具体法则中的,以“一画”应“万法”。在石涛美学思想中,“一画”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一画”是指世间万物生存、发展、演变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由艺术层面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可以说石涛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在哲学上的领悟与见解也是不容小觑,在他的眼里,艺术与哲学是相通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一画”这样博大高深的艺术思想。石涛把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领悟绘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达到了融世界万物为一画的艺术境界。第二,石涛又认为“一画”是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和法则,石涛是一位画家,并且一直在追求与探索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他认为“一画”是世间万物根本规律的同时他认为“一画”也是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其实也就是在他的思想中认为绘画与世间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第三,通过仔细剖析石涛的“一画论”,发现石涛的“一画”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即绘画创作中笔墨技法的表现,如《一画章第一》原文中“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大意为“在绘画用笔时,手法不灵活,线条必然死板呆滞;反过来说,如果线条呆板,原因往往就是手法不灵活”。第四,“一画”还指绘画中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规律。因此,石涛的“一画论”美学思想是对绘画的规律、对象、内容、手段、笔墨技巧等因素结合哲学层面进行统一阐述的艺术瑰宝。
二、石涛“一画论”的艺术法则
(一)绘画是画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的统一
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是讲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受自己思想感情的支配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现山川的秀丽和人物的不同姿态、鸟兽的性情和草木的特性、池榭楼台的造型结构时,如果不能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特点,不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的情态和意趣,(画家)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一画”这一世界万物和绘画的根本法则。在这里石涛讲的是“一画”的主观性,绘画艺术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的联系。但石涛在《了法章第二》中却说:“夫画者,形天地与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讲的又是绘画与艺术对象的客观统一。笔者认为石涛的“一画”不是指一方面的主观性或客观性,而是指艺术家的主观思想与自然的客观表现的统一。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并且遵从艺术对象的客观发展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一画”这一美学概念,才能做到“意明笔透”,从而达到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石涛不是一位唯心主义的画家,他有抱负,有治国情怀,也有用市之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金陵,石涛在长干寺接驾,又于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至杭州时二次接驾,后又北上谋求“飞黄腾达”,足以见石涛的抱负之心。奈何他前朝王孙无法改变的身世和新朝僧人的身份,使其抱负无法得以施展。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无法施展的人生志向使绘画成为石涛抒发情感的一种思想寄托,但是在石涛的绘画表现中并不完全是主观臆想出来的对象,而是以大千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托,加以自己的思想表达进行创作。石涛的画风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但又有“法”可依,有宗可循。在《画语录》一书中,石涛从多个方面否定了世界万物有固定法则,从多个角度阐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观点,倡导“我法”。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呈现到画面上,这就是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它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是无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所有的艺术表现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艺术实践当中去的,都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绘画不是画家天马行空随意表达的,而是有客观对象为依托的,其对象就是画家画笔外感受到的天地万物。画家的绘画创作是表达自己对天地万物看法的媒介,但这个媒介是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并且是画家把自己的看法进行主客观统一后的艺术成果。
(二)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石涛认为技艺精湛的画家在作画时表面上看来无拘无束、下笔随意,似乎毫无章法可寻,实际上这样的画家并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已经掌握了绘画的一般规律,并且运用自如,他们在绘画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领悟与见解。只有把绘画法则领悟得极为透彻、运用得极为成熟的画家才能进入此番自由的境地。这就是石涛所讲的“至法”。
(三)绘画规律的辩证发展观——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从《画语录》中可以看出石涛是一个非常懂得变通之人,他在书中一开头就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石涛在艺术探索中意识到,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些既定的法则,不是要一味地去认“死理”,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变通的处理。所以石涛反对在绘画过程中一味摹古,主张变“古法”为“我法”,主张“借古开今”。古代绘画延续至今,必然有其固有的法则,对这种法则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迎合,但也不能任意加以否定,应该批判、有选择吸收、借鉴,然后在古代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石涛肯定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因此,他认为绘画的规律和法则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石涛提出的绘画规律的辩证统一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开拓了一片沃土。
三、结语
石涛在我国绘画艺术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辩证发展的真理性,主张对立统一,倡导借古开今,倡导“法自我立”。这种辩证发展的绘画理论对现代绘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当前社会一些不讲艺术规律或一味迎合艺术规律而不“自立”的绘画风气具有批判功能和教育作用。画家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幅作品如果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是毫无艺术价值的,而石涛留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正是绘画发展所需要的。石涛的《画语录》一书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便是石涛在开头就提出的“一画论”。有人说:“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有人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与古人做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才能把传统的精华化作推动时代前进的一种新的能源。”当时的石涛无疑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给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华,而现代的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前进的方向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成寅.石涛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施荣华.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新探[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9).
[3]胡达生.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论”美学概念的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1999,(03).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