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内涵的新发展

    【摘 要】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经由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真理,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面对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结构的转型,我们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维持劳动者生存的生产要素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劳动力价值增值的必要基础,所以探讨劳动力价值理论内涵的发展对于寻找实现劳动力价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劳动者 劳动力 价值 增值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不断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成果。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时代在发展,其生存环境必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的境遇,面对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用发展的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探索当代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努力。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商品”这一基本范畴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价值产生、价值转移、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首次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解决了使李嘉图理论破产的难题,也就是解决了劳动和资本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劳动不等于劳动力,劳动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谈劳动能力并不就是谈劳动,正像谈消化能力并不就是谈消化一样,1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力能够产生剩余价值,通过对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马克思证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增值的源泉,进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第四代科技革命,马克思所重点研究的体力劳动已经逐步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生产方式也已经由物质性生产资料的生产向非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转变,单纯的人口红利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科技不断革新,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收入分配也越来越倾向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如何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增值,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劳动力价值的实体构成,指出劳动力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劳动者维持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延续劳动力供给即养育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資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受教育或培训的费用;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以蒸汽机为主的工业时代,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实体中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在劳动力价值中的占比最大,因为它们是实现劳动力价值再供给的必要条件。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今年已经是开放的第41年,在这41年里,中国国民财富迅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社会需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人口红利的优势确实曾经给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无法承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非洲国家以及越南、泰国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我国,吸引了很多的外资企业纷纷从中国撤资到这些国家建立工厂,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动力价值的实现。而要改变这一窘境,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增值,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为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承载体,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只有通过教育或培训,也就是要提高劳动力价值实体构成中第三部分的比重,教育和培训是知识创造、技术应用以及生产传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提高人的素质,2劳动者接受教育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活劳动,把简单劳动转化为复杂劳动,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增值。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就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美好生活需要就意味着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还有享受需要,因此,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就必须不断扩大,除了物质资料的增加外,精神资料也必须不断丰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除了人会劳动,会思考之外,总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精神层次的需求,此外,随着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者除去必要劳动时间外,有了更多的业余休闲时间,据统计,我国2018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5亿,同时,人们花费在文教娱乐方面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了劳动者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对多种服务的需求,对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者的劳动变得复杂化,除了体力劳动的消耗外,更多的是脑力劳动的消耗,而劳动者的这部分损耗,仅仅依靠单纯的物质资料补偿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还必须提供精神生活资料方面的补偿。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能使劳动者保持健全的人格和充沛的精力,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双重丰富是劳动力创造价值和价值增值的基础,所以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必须不断扩大。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劳动力价值论的内涵还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所以,社会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还要在此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劳动者仅仅看做创造财富的对象,看做生产要素,而应该把他们看做财富的主体,坚持马克思所说的“以人为中心”,逐步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将关注点从眼前物质增长或数量增加转向人的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的实现,减少对劳动者的剥削,提高劳动力价值,在收入分配方面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给予恰当的报酬,从而为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基础。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是指导劳动力价值实现和协调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和载体,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新认识劳动力价值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既有利于结合具体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其与社会发展同进步,促进社会分配正义,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是为了在新的挑战中更好的坚持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我们必须时刻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注 释】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6页

    2 关娜:《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境遇》,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83页

    【参考文献】

    [1] 关娜:《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镜遇》,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7] 陈宇:《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杜思蓉(19951018—),女,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