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共创幸福社会主义

    徐景安

    在人类的语彙中,没有一个词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世界,又如此产生严重的歧义,这个词就是:“社会主义”。

    1848年,一个被称作“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917年这个“幽灵”引发“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欧8个国家相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神圣光环下各种问题不断涌现。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揭露斯大林个人专制演绎的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1958年中国发动了导致严重后果的三年大跃进,1966年又掀起了长达八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中国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情况下开启改革。1991年苏联瓦解、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顷刻云消烟灭。现在,全世界只剩下几个国家还在坚持社会主义,但大都在改革之中。社会主义能成为耀眼的新星以至后来又突然陨落,尽管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都蕴含着内在的深刻的原因与根据。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依然是执政党的目标与旗帜,但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又有多少人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异化

    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诞生、发展的。

    资本主义崇尚个人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崇尚的是族权至上、皇权至上、神权至上。人并没有当作人,被奴役、受屈辱、遭压迫。500多年前西方哲人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呼吁尊重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平等。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满足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终极价值。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教育之存在,都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核心就是自由,行为选择的自由和思想信仰的自由。这就是自由主义,或称为人文主义、人个主义,成为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原始资本主义的现实中,资产阶级凭借掌握的生产资料积聚财富、骄侈淫逸,而工人阶级遭受剥削,面临失业、贫困的威胁,进而不断发生捣毁机器、有组织的罢工甚至暴动。事实证明,在原始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尊重,从皇权、神权中解放出来又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主义崇尚的个人至上,实际是资本至上,资本操纵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恩格斯在1845年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

    “社会战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每一个人都把别人仅仅看做可以利用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在剥削别人,结果强者把弱者踏在脚下,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

    正是这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现实催生了社会主义。16世纪至19世纪产生了托马斯·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它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的不平等。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设想,认为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直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行财产公有,按照需要,或者能力,或者劳动、资本、能力进分配。欧文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公社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但最终由于生产力低下、入不敷出而亏损破产。

    由此,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实现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实现的路径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由此社会主义从空想被称为科学。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显然,这都是目标与原则,没有具体的制度设计。为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期待的工人阶级革命终于爆发,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虽然仅存72天,但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府。对这次伟大的实践,马克思与恩格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恩格斯将巴黎公社原则精辟的概括为两大原则:“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的这两条原则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他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实行的普选制,说:“普选权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而是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正如个人选择权服务于任何一个为自己企业招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雇主一样……另一方面,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

    实行普选、随时撤换、给予低薪(与工人同薪)的巴黎公社原则,为马克思与恩格斯高度肯定,就是为了消除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可能产生的新的专制与特权。然而,在此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一例外地产生了新的特权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并且冠冕堂皇地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

    改革开放的中国,特权与腐败不仅没能遏制,反而更加膨胀,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障碍与难题,而且至今没有找到从根本上克服与破解的路径。

    社会主义的认知分歧与误区

    资本主义从崇尚个人至上演变为资本至上,社会主义从反对资本至上演变为特权至上,这是社会主义发生的异化与癌变。于是一部分改革派认为,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中国的出路就是抛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面对中国的政治现实,必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无法回避的命题。

    社会主义是为了反对资本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而涎生的,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所谓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拉丁文SOCILIS,意思就是公共的、集体的、社会的。

    但是,如何实现公共利益至上呢?这是路径选择的问题,应该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都走了很大的弯路。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路径混为一谈,是产生歧义与争论的认识根源。社会主义的执着坚持者把被实践证明错误的社会主义的路径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而社会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则把社会主义的路径错误当作社会主义本身。瞎子摸象,双方都把摸到的象腿当作大象,支持者与反对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传统社会主义或曰原教旨社会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其实这正是把实现路径当做了核心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设想:“它是想要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可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也并不是公有制,而是自由联合体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然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问题上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简单地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的惯性思维牢牢地固化在原教旨社会主义者的头脑里,执着地坚持着。而某些自由主义改革派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社会主义。

    社会公共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是路径与手段。换言之,应当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与要求选择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或者什么领域适合公有制、什么领域适合私有制。实践已证明:斯大林的全面公有制,毛泽东的“一大二公”,不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最终使社会公共利益缺乏物质基础而受损。所以,把公有制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错误的认知。

    中国改革开放,引入非公经济,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1950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30年财政收入从62.17亿元增加到1146.38亿元,增长了18.43倍。1979年至2012年改革开放后34年财政收入从1146.38亿元,增加到117210亿元,增长了102倍。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交纳的税收成为财政收入,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物质基础。认为非公经济的比例高了,非公经济的交税多了,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这就是原教旨社会主义左派的奇谈怪论。

    公共利益至上与个人利益的忽视

    社会主义倡导公共利益至上,反对资本利益至上,进而反对个人利益至上,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绝对对立的状态,于是从理论到实践进入蔑视个人利益、剥夺人的自由的误区。这是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的根本原因。

    公共利益至上的本质是维护每一个个体利益,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规范与限制,这就是道德、制度与法律。然而,这种道德、制度与法律,一定不是建立在剥夺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基础上的。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犯了严重错误。

    一是把公共利益至上误为整体利益至上。公共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区别是承认还是否认每个个体利益,前者如股份制量化为个人产权,后者如公有制则否认个人产权。整体利益至上,就是以 “毫不利己”、“大公无私”为道德,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准则。这就大量发生以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全局利益为名,或者以国家、人民、革命的名义损害个体利益的现象。

    二是把整体利益至上误为阶级利益至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而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是革命阶级,资产阶级成为消灭对象。苏联称工农兵苏维埃,中国提为人民服务,这就把 “非无产阶级”、“非工农兵”、“非人民”排除在整体利益之外,进而剥夺这一部分人的利益。

    三是把宏观经济管理误为实行计划经济。为了克服生产的盲目性,消除企业的利益动机,全面实行公有制,并由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按规定的价格调拨物资,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实行统制经济的结果,带来宏观经济比例失调,微观经济活动低效。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了这种模式与结构,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否认、限制以至消除个体利益,以实现所谓整体利益、阶级利益至上。结果,社会主义没有给民众个体带来美好的感受,相反则是普遍贫穷、没有自由,甚至造成大批人饿死、残害。严酷的事实证明:不建立在个体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至上,不仅不是人类的天堂,甚至成为地狱。苏东解体与中国改革成为不可避免。

    邓小平开启价值社会主义

    质疑并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结构,开启价值社会主义的第一人是邓小平。

    与传统社会主义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关注个体的物质生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城市推行企业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经济,引领中国完成了从政治第一向发展第一的转折。

    邓小平将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发展起来,二是再解决发展起来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就是解决先发展起来,实行发展第一的方针是对的。现在作为第二阶段要解决发展起来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是发展第一。道理很简单,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不等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为社会公共利益奠定物质基础,但发展不等于社会公共利益。发展成果分配严重不合理、不公平,造成民众对改革怀疑、对政府不满,怎么还能发展第一呢?

    今天需要开创幸福社会主义

    在中国的政治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大旗不能丢,全部问题是认知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在经济领域实行公平分配,在社会领域健全公共服务,在政治领域推行民主法治,在文化领域倡导道德文明,在生态领域实施环境保护。

    究竟用什么综合衡量社会公共利益呢?这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幸福,社会主义就是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的社会主张和社会模式。价值目标一定是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不是大部人,更不是少数人幸福。当然,实际结果由于个体因素等原因,只能是绝大多数人的幸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由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我认为,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最应该记住的,也是最需深刻反省的话。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追求的历史,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力量所决定。什么叫人心所向,就是符合人性。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归根到底是违背人性。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不符合人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取得成功,是迎合了人性。今天需要开启的新政,就是按马克思所说的“完全、自觉的”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社会主义应该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倡导的就是人类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这才能成人类的共同理想,才能解放全人类。

    那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区别于动物性,又包含动物性。因此,人性有善与恶。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的区别。与满足生理需求的动物不同,人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出花样来;不仅要穿暖,还要时髦,穿出个性来。人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寻求情感的愉悦、精神的自由。人存在对精神的无限性追求。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追求幸福。

    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人类的知识与文化都是为了求幸福。社会主义就是“完全、自觉的”把所有成员幸福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社会主义所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就是创造以所有成员幸福为目标的社会。幸福是个体的感受,以幸福为目标,就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利益与需求,就不能以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党的利益为名忽视或侵犯个人的利益。强调所有成员幸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目标,也就是为了防止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名,牺牲少数人的幸福。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为所有成员幸福创造条件。

    现在就可来解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以所有成员幸福为目标的国家,这就是幸福中国。

    何谓“中国特色”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因此,按人均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中国人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6个地球。中国不能走高消费、高负债、高福利的欧美之路,不能奉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当今中国,以财富最大化为价值追求,以物的占有与消费为成功标志,诱导、逼迫所有人追求物质,弄得人人恨不得都一夜富起来。百姓如此,当官也如此。于是,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有权吃权。无山、无水、无权的,就不择手段,抢劫、诈骗、贩毒、造假……这叫追求物质,欲壑难填;以钱为准,心永不平。

    以幸福为目标代替财富为目标,就是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价值选择,追求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来自物质层面的满足感、情感层面的愉悦感和精神层面的价值感。创建幸福中国,应该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全体民众的基本物质需求,鼓励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与价值感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幸福。

    幸福中国的基本国策应该是:

    第一、注重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防止财富向少数人集聚;

    第二、健全公共服务,实行全民福利,消除特殊群体对公共资源的侵占;

    第三、实行民主法治,建立公共财政,约束政府的自利倾向;

    第四、推行集约经济,倡导节俭生活,改变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倡导情感关爱,改善人际关系,遏制损害他人的获利行为;

    第六、创建幸福文化,普及幸福知织,走出以金钱为目的认知误区。

    归纳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中国模式的幸福社会,具有六大特征:经济殷实、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清洁、物质低耗、精神愉悦。据此,我提出以 “幸福中国”作为推动中国新转折与新改革的目标与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幸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实现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进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与改革;又作为伦理意识形态指导民众行为,倡导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

    爱自己是实现幸福的出发点,要承认、鼓励、保障爱自己,在此前提下,提升爱自己。从本能的爱自己、利己而不惜损害他人,提升为理性的爱自己、利已而不损害他人;再提升为悟性的爱自己,利己而利他。

    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延伸。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从孝敬父母做起。根据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从亲近周围做起,关爱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顾客。人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起,博爱他人。

    爱大家是爱自己的升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公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保护环境,每天做一件有利于环境的事。节约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粒粮。爱集体、爱国家、爱地球。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从西方文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归纳、提炼出来的,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完整的人性追求,是幸福最大化的实现路径。

    创建幸福中国,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实现物质幸福、情感幸福、精神幸福,倡导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满足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价值意义的追求。既与大公无私、禁欲主义划清界线,也克服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唤起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成为修身、齐家、治党、治国的价值理念。既是共产党宗旨的体现,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又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规范政府行为;还是民众的行为准则,融于日常生活。

    第三、为创建人类新文明作贡献。既与现代文明接轨,接受为人类幸福必须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理念;又高于现代文明,在保障物质幸福的同时,鼓励情感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追求;在保障爱自己的前提下,鼓励向爱他人、爱大家、爱生态、爱地球提升,探索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因此,既是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意义,港澳台可接受,国际社会可推广。

    创建幸福中国是神圣伟大的事业,可凝聚党心、团结民众、享誉海外,共同创建幸福、学习幸福、感悟幸福、体验幸福。这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真正的先进文化。

    建设幸福中国,也就是以中国全体民众的幸福作为总目标、总纲领,改革的路线图就更易清晰了,步骤、路径、重点、方法也就更易明确了。

    幸福中国指数

    不少人认为,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能度量,更不能成为目标。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需求客观性与感受主观性的统一。尽管人们的需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通过对产生幸福感的需求进行归纳和研究,可以找到共同的层面,这就是来自物质层面的满足感、来自情感层面的快乐感、来自精神层面的价值感。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探索幸福感的测量,取得了积极成果,已证实对幸福需求是可以量化、测量与统计的,这就是幸福客观指标评价体系,可简称为幸福度。对幸福需求满足而产生的感受与体验,采用量表的方式测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测评,可简称为幸福感。幸福度与幸福感加权就是幸福指数,成为评价幸福的测量工具。

    制定《幸福中国客观指标评价体系》,将六大基本特征,即经济殷实、物质低耗、环境清洁、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分解为统计指标进行测评。制定《幸福中国主观指标评价体系》,从生活状况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治理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婚恋家庭满意度、自我状态满意度、中国未来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由调查对象打分。

    《幸福中国客观指标评价体系》统计的幸福度与《幸福中国主观指标评价体系》反映的幸福感加权,就是中国的幸福指数,以此考核各级政府。

    幸福中国是社会体系再造

    建设幸福中国,横向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纵向关系政府、社会、民众等所有层面,是中国的全系统、全社会的改造工程。

    建设幸福中国,改变了评价目标,也改变了评价主体,由反映民众幸福的幸福感与幸福度合成的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以考核政府的政绩,每年由政府提出整改措施,民众参与,人大审议。从民众幸福入手导入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改革与建设,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行为,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公共决策的改进、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建设幸福中国,还要改善社会行为。创建幸福社区,居民幸福成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幸福企业,股东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成为企业治理准则。创建幸福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基础。发育各种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及民众自身的力量,健全公共服务,提高幸福感。

    建设幸福中国,还要改善家庭行为与个人行为,推进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的建设。政府与社会为民众幸福创造环境。民众幸福不幸福,最终取决于自身。幸福的钥匙在每个人手中。

    幸福中国是价值理念重塑

    幸福中国的核心是价值尺度、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改变,从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财富最大化转为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

    对政府来说,执政理念要从以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幸福为目标,这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方式和成果的分配要以民众幸福为原则,这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民众幸福了,社会就和谐,也就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此,建设幸福中国就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化、目标化、制度化,体现了为民谋幸福的立党宗旨和公共利益至上、让人民过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的真谛。

    对民众来说,人生目标要从挣钱第一转为幸福第一,这不是不要民众挣钱,而是让民众懂得怎么挣钱和钱怎么花才幸福。幸福不仅来自物质层面,还来自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目标,倡导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道德观,以改善社风、民风。

    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感悟的。当务之急,是要传播幸福知识。幸福知识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实践性,积极心理学是幸福知识运用于心理学。还可以创建幸福社会学、幸福政治学、幸福经济学、幸福管理学、幸福伦理学等。幸福知识是一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只要你的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悦、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永恒。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回到母校,学生们问:什么是成功?巴菲特回答说:当你死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在怀念你,这就是成功。

    思想家的智慧、科学家的发现、艺术家的作品、企业家的成就、劳动者的服务都可以实现永恒。权、财、名,只有用来造福大众才具有永恒的意义。精神的伟大、崇高、无限可满足人世的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填补人间的不平。

    天底下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永恒,实现永恒就是最高境界的幸福,这就是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按照幸福信仰,你只要好好“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就实现了生命意义,精神永在,生命永恒。

    解读中国梦:共创幸福中国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阐述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里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国家富强,主要以国力来体现,集中表现为财力、军力。二是民族振兴,主要以文化来体现,集中表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三是人民幸福,主要以民众的感受来体现,集中表现为幸福指数。

    这三个目标中,国家富强是为人民幸福创造物质条件与安全保障,民族振兴是为人民幸福提供社会环境、文明基石与民族自信,人民幸福则是终极目标与衡量标准。反过来说,如果不建立在人民幸福基础上的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就可能成为德国式的国家主义与日本式的民族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所以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所以,中国梦的正确解读就是幸福中国,幸福中国就是幸福社会主义。把幸福中国作为中国梦,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就从理论与实践上与忽视民众个体幸福的旧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而是把公共利益至上与民众普遍幸福结合起来,真正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理想的全民幸福的新社会主义。

    今天重新回顾社会主义倡导者的话,可以坚定幸福社会主义的信念与建设幸福中国的决心。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说:“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18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说:“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而幸福存在于平等之中。”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圣西门更为直截了当地说: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以实现普遍幸福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制度”。

    青年马克思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

    上述种种表明: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们所倡导的就是幸福社会主义,今天中国就要坚定不移地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幸福中国为目标,探索所有成员的幸福之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中国实现幸福社会主义,对64亿人口的国际社会来说具有世界意义。肩负如此重任的中国人及其领导者们还有什么事更有价值与意义,还有什么困难和阻力不可克服,还有什么分歧与疑惑不能解除,还有什么比此更幸福的事业?!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