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踔万象
赵明学
摘要:个体性艺术语言的建立是对审美体系的认知,是对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的高度凝练,是对艺术内涵丰富性与外沿拓展实践性的体验。个体艺术语言的成熟意味着个人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对思维形态的探索与应用。对个体性艺术语言的日益深入与丰富性探索。促使其个体思维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新艺术观念形成,最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语言 审美? 系列? 生生不息? 诗意? 趣味? 格调? 媒介
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187-02
个体始终面临着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艺术创作亦然。我是谁?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是主题性的选择问题,媒介的使用与技术的熟练是怎么画的问题。个体性艺术语言的建立则是我是谁的问题。
从艺术本体来讲,个体艺术语言即我的存在,我的所思所想完善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对个体艺术语言的梳理与凝练彰显了个体的价值。从内在形态看,个体艺术语言建立的核心在审美。其生命力是由思维形态的变化所决定。审美的创新性牵引着审美趣味,个体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积淀铸就着审美格调。而审美又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判断与选择,显现了个体独特性与群体普遍性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以人性的普遍性、共通性为基础,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整个审美过程是对人性共通性的拓展性体验。个体艺术语言亦是对审美的追问。首先美的本质是创造,美的形态是动人。审美依存于个体间对美的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审美依据则是传统文化样式中的经典或标普性价值认可体系。美来源于生活,审美则源于丰富多样化的文化存在。在特定文化底蘊的熏习下,文化修养决定了审美能力的高下。其次从理论体系来看,审美能力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审美价值思考而形成,审美的优劣则通过创新手段,是否具有启发性,开拓性来彰显。在个体艺术语言中,审美是探讨作品与人生活情感的密切程度。作品内涵要具有创造性要贴切情感,外在形态要动人。在个体艺术语言的建立中要不断对作品本质、目的和意义作以追问,在追问中结合形个体体验完成审美活动。个体或群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引发对生命敬畏与思考,实现自我完善,个体艺术语言也会日益清晰,得以理论化系统化。
另外个体艺术语言的建立要源自传统文化所架构的精神世界。传统中的经典样式是不同时代审美典范,常用以引领社会风尚,由此审美风格取向会趋于一致,这样有助推思想统一,体现庄严恢宏的时代特征。个体审美自然带上时代的烙印。但个体审美自发的独特性,稀缺性,批判性,则是自由灵魂的土壤,其试图摆脱传统束缚的过程,势必丰富了物质精神需要,激发时代活力,使时代发展蓬勃向上。个体亦能在清晰细腻明确深刻完美的艺术作品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幸福感。在这个看似消费的过程中,在个体寻求心灵宁静与安慰中。个体艺术语言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场域和发展方向,在完成个体或社会价值认同后,自我实现需求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
在个体艺术语言建立中,创造性推动了语言的生长,加之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对自然与社会的感悟,和自身情感体验的偏好,个体形成了审美趣味。这种趣味紧扣着艺术本质和现象,展现了个人生命力的焰火,青春的血色,宛如熠熠生辉的宝石。这颗宝石的成色及审美格调的雅俗,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凝结为个体艺术语言的核心。
从外在形态看,个体性艺术语言的建立基于对艺术内涵丰富性与外沿拓展实践性的体验。艺术作品创作的外沿拓展,在于描绘内容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样性。这种丰富性与多样性依托于艺术表现方式。表现方式通常有现实写实、抽象表现和意象传达三种(美术史中的众多流派均在期内),三种表现方式之间以是否具有变化要素的批判性和相互转化状态为主导因素。从具体的个体实践方面来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操作中,个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趣味、情感体验、思想观念,成为了创作的主要表达内容。个体往往对某种事物的神秘性体验,对他人情感的热烈执着,对某种境界所带来的宁静舒适感受。希望能以某种诗意的,或有趣味的形式表现出个体人格宏大的格局或超然物外的心境。这样的情绪状态是推动个体性艺术语言建立的必要要素。
个体性艺术语言建立往往以主题介入。主题的选择大致有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一种是从理论性知识中梳理延续下来,即最常见的从传统中来。第二种是抓住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内容,切入进去,从而实现某一主题内容的展现,即从生活中来。第三种方式是从偶然性的重叠与痕迹出发,将时间所带来的多种多层次瞬间体验,在画面中变为痕迹的重叠,表现生命的历程,即从潜意识中来。
在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是丰富多样的,有无限的可能性及探索性。但个体性艺术语言的确立要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会被认可或流传下来。艺术家总是在多样性地选择中焦虑不安,恍惚中个人很难明确自身所要表达的观念。这种在主题上的丰富多样状态,常常会让艺术家的个体性艺术语言游离于各个主题之间,疲于奔命。导致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留于对物象表面的描绘。不能很快进入对主体性艺术语言的探索状态之中。即不能深入表达内心,或艺术语言不鲜明的状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方法在于系列作品的形成。
系列作品首先可以有效的促进个体性艺术语言风格特征的形成。它有些类似于中国画的程式范例。基于对某一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通过多次对某一事物的描绘,且将多种方法多次总结。最终得以迅速的描绘出物象的特征及其细节。由此外在事物形象,不再对个体内心造成影响或约束。个体可以更多的将情感注入在点线面的结构使用序列中。注入在材质肌理效果的感受中。注入在手腕运用的运动状态中。即画面中出现了个人的情绪呼吸状态反应着个体的生活轨迹。
在个体性艺术语言建立过程中。系列化作品通常会出现明显的阶段状态。最初阶段。即受外在物象影响下的外形模仿阶段。此时情绪情感鲜明,用笔大胆果断,但容易造成形象的失控。第二阶段即为对传统经典作品影响下的,记忆中物象结构与现实视觉呈现的重叠状态。即知识结构的再现状态。第三阶段追寻具有民族审美趣味的图式化呈现。画面似乎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或审美架构。如出现本民族常用的色彩,符号或某种意象性的感受。第四阶段即试图摆脱知识束缚的个体性艺术语言完成阶段。将注意力放在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中,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将各种兴趣点, 以民族传统的图式为牵引串联起来。(如太极、八卦、北斗七星)此时艺术语言的专注点,将从视觉形象的刻画。转变为对内心情感与媒介性能统一的磨合状态,在画面中体现为,色彩对比,笔触组织关系,媒介肌理,与等情绪传导所带来的效果审视。总体来说,系列化作品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某一物象,展开对以往知识结构的观察与审视,将艺术作品中典型艺术语言进行异化。从而呈现出一个人独有的观察与选择。这种观察与选择,便构成了个体性艺术语言的基本单元。
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个体性艺术语言,在整体的民族性气质,观念、文化结构的束缚与推动下,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如借助油画材质,便实现了油画的民族化特征。
个体性艺术语言的精炼最终要与民族文化特征相认同,做到认同首先要了解不同之处。在绘画中要了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东方注重二维平面下的线条质感与形态趣味的对比。西方注重三维立体下的体块光影色彩变化。如立体主义中,常将物象分解为球体,柱体,锥体,等。然后倚靠光影進行虚实效果的潜影化显现。而中国画的重点在于平面散点化的透视,一步一景。构图中常会出现s型,椭圆形,半圆形,梯形,三角形,菱形等。画面中常常隐藏着一种特定的图式结构,或运笔方式。这种特定的图示结构以阴阳向背关系,或大或小或远或近,在平面中相互联系旋转转化,力量此消彼长。即六法中的骨法运笔气韵生动。画面中由此有了呼应趣味与情绪勾连映带。这便是艺术语言生生不息的动人之所在。
个体性艺术语言的成熟及意味着个人价值体系的建立。必将是穷极一生的工作,关键还在于对思维形态的探索与应用。亦是对生生不息之“生生”的崇敬。在个体性艺术语言成熟形态的实践中将着眼点介于阴阳的对比转化之中。细节便在矛盾冲突转化中显现,在分割中建立冲突形成方向在融合中将物象关系从现实形态抽离、体察心物一元。终将简约之心象以应物象形的方式来描述。将拳拳之心以随类赋彩的方式来表白,将媒介轮廓与情绪联系沟通融合。将心灵的感受,以形态,色彩直观呈现。长此以往,个体性艺术语言将日益深入与丰富。思维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新艺术观念形成,由此也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民族自信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俞健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