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郭新锋 王慧慧 景洁
摘要:简述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对不同类型的猪链球菌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链球菌病;病症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32-01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危害大;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淋巴脓肿最常见,流行最广。为了掌握该病发生的情况,笔者为此进行了全面调查。
1发病情况及流行季节
2010年1~10月,对各养猪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各猪场链球菌病普遍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以架子猪、仔猪、怀孕母猪发病率最高,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伤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常因断脐、阉割、注射等过程中消毒不严而发生感染,一般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5~11月多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 d,长的可达6 d以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2.1败血症型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往往未见猪有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或者多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41.5~42.0 ℃以上,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很快死亡;稽留热,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表而快。少数猪在发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和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 d。死后剖检呈现败血症变化,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肿大,各浆膜有浆液性炎症变化等。
2.2脑膜脑炎型
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母猪也多有发生,病初体温升高(40.5~42.5 ℃),便秘,有浆液性或脓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母猪出现角弓反张,用鼻子拱地、眼睛流血等。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病程1~5 d,死后剖检,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浑浊;有大量的白细胞,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
2.3关节炎型
有时由败血型和脑炎型转化而来,而有时发病初期呈关节炎症状。表现为猪的一肢或四肢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跛行,病重不能起立,病程2~3周。剖检可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皮下有胶样水肿,病重有关节软骨坏死,关节滑膜面粗糙,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败血型、脑膜脑炎型、关节炎型3种常常混合存在,或者先后发生。
2.4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脓肿)型
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出现肿胀、坚硬、有热痛感,可影响猪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还有的咳嗽、流鼻汁,至脓肿成熟后,皮肤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局部逐渐痊愈。病程一般为3~5周。
3综合防治措施
3.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对新生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酒消毒防止感染,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如钉头、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能引起外伤的物体,一律消除,圈舍卫生保持清洁,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
(2)菌苗免疫。用猪链球多价灭活苗或多价链球菌蜂胶苗于断奶前后进行肌肉注射,或对母猪产前45 d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效果好,种猪每年注射2次。
(3)药物预防。猪场发生该病后,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预防,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和蔓延。
(4)消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用3%来苏儿液彻底消毒。
3.2治疗
按不同病型进行相应治疗。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肌注头孢噻呋钠抗菌消炎,效果较好。
对败血型及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试验表明,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头孢菌素V、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敏或中敏,可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中成药林可霉素肌注或静注效果显著,为了巩固疗效,应连用药5 d以上,确保养猪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