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意愿研究
王雅文
摘 要:就近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一种新的路径选择,对其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蚌埠市为例,通过对蚌埠市乡镇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期望与意愿,并基于“双拉力”模型对影响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近城镇化;农民意愿;蚌埠市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0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形式以异地城镇化为主。但农业转移人口在异地城镇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社会融入困难的现象,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收入增长慢、社会保障较差,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近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路径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注重人的发展,也是使农民最受益的一种城镇化形式。而在就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民的意愿也至关重要,其迁移意愿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迁移行为。本文所研究的蚌埠市作为农业人口大市,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研究关乎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意愿与期望调查分析
1.1 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蚌埠市为例,通过对蚌埠市乡镇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意愿,根据农民的诉求来对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蚌埠市作为皖北农业人口大市,通过对其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调查,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加快就近城镇化的进程。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可得出蚌埠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大致情况。在回答:“您是否愿意搬迁到本市更大的城镇居住”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34.67%的农民选择愿意,而65.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由此可见,蚌埠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的意愿并不强,政府为促进就近城镇化进程还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和出台更多利民的政策。
1.2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期望分析
为了了解蚌埠市农民对就近城镇化的期望状况,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的问题如下:“在下面何种情况下,您愿意转为城镇市民户籍?”并给出相关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自己孩子能与城镇居民孩子享受同等的入学受教育的待遇”这一选项的比例最高,达到62%,从中可以看出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受教育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非常的普遍,这也成为当下很多农民选择进城的原因。其次选择的为“家庭成员能够落实城镇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比例达到55%,由此也能反映出很多农民对未来的担忧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第三选择为“政府能够为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比例为42%,可知城镇的高房价对农民进城是很大的阻碍因素,使得很多有搬迁意愿的农民望而却步。其余选择“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其他”的比重分别占34%、19.6%和9.5%。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农业转移人口在就近城镇化时关注的焦点在于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及城镇住房。
2 “双拉力”模型及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2.1 双拉力模型
为了分析就近城镇化模式及其内在机理,以及对影响农民就近城镇化的因素进行探讨,本文从乡村与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在对“推—拉”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模型,即“双拉力”模型。在模型中,乡村与城市的拉力即乡村与城市各自的吸引力。而在此处,乡村和城镇的推力仍然存在,但由于相比起来作用并不显著,或最终与其拉力作用方向相交叉一致,故在此不作讨论。
2.2 农民愿意搬迁的因素——城镇的拉力
2.2.1 就业机会与收入。就业机会的多寡以及收入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居民的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家庭的收入来源若完全依靠农业生产则其月收入会远远低于从事非农生产的家庭。毋庸置疑,相较农村而言,城镇中的工业、服务业更加的发达,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也更高。问卷结果显示,在愿意就近城镇化进行搬迁的农业转移人口中,有48%的农民都选择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更高的收入水平”。
2.2.2 优越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与居住环境也产生了更高的追求。相较农村而言,城市中有着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这些都构成了更加优越的生活与居住环境。调查发现,在34.67%有迁移意愿的农民中,在回答“您愿意搬迁到城镇的的因素为?”这个问题时,结果为“找个更好的住处”占36%,反映了农民对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的期待与追求。
2.2.3 子女受教育机会。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为子女读书提供便利的条件是农业转移人口选择搬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比41%。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送子女去城镇学校接受教育。通过走访调查可知,一方面,在蚌埠市的鄉镇农村地区,由于适龄儿童的减少,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农村小学都被大幅度的撤并。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城镇中拥有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师资资源,城乡之间的教育条件差距较大,这也是很多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城镇读书的重要原因。
3 农民不愿意搬迁的因素——农村的拉力
3.1 较低的生活成本
对蚌埠市乡镇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可以发现,农村农民的自给自足性消费所占比例很大。但农民一旦搬迁到城镇,就需购买自家生产的消费品,且会面临着城镇高昂的房价以及物价,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回答“您不愿意搬迁到城镇的的因素为?”该问题时,31%的农民都因为城市的较高的生活成本而不愿意进城,较高的生活成本成为阻碍农民进城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舍不得家乡的土地与房屋
通过走访调查可知,大多数的农民都有着宽敞的住房和一定面积的田地,而这些自建房是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所以当农民选择进城,这些房屋便会处于闲置状态。而对于田地,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农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扮演着社会保障的角色。再加之国家对耕种田地的优惠政策也吸引着农民,并且农民在土地经营上可以选择灵活的经营方式,来获得一定的收入,这都让农民难以割舍家乡的土地和房屋。
3.3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
在农民不愿意搬迁的诸多原因当中,“从未想过搬迁”“不想离开家乡”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4%、29%。由此可见,很多农民不愿意离开家乡或压根就没想过搬迁,他们割舍不下家中的房子、土地,也难以承受与亲人分离的苦楚,更难以适应由乡村的“熟人社会”到城镇的“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这体现了广大农民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和深厚的乡土观念。
4 合理推动就近城镇化的对策和建议
就近城镇化不仅能缓解当下由于异地城镇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能促进当地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蚌埠市乡村地区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意愿并不强,故政府在推进就近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根据农民的诉求,推出更多利民的政策,增强城镇的拉力,来推动当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4.1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农民愿意进城的主要原因是城镇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收入以改善生活条件。而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产业支撑的。因此,根据农民想要寻找更好的工作这一诉求,应不断加大对蚌埠市第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得城镇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4.2 改善基层教育,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庭选择进城的主要原因都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与农村相比,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都更好。但随迁子女时常会面临着“入学难”的问题,所以,当地教育厅要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简化入学手续的流程,统筹安排,使得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统一教学,推动教育平等化的实现。
4.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市民化
在不愿意就近城镇化的因素中,有42%的农民都选择了“舍不得家乡的土地和房屋”。虽然很多农村家庭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小,但很少有农民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及承包权,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不仅是农业生产资料,更是他们基本的社会保障,所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放弃土地进城的积极性并不高。
所以,需要完善相关的土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这样农民可以摆脱土地因素这方面的束缚,也能促进农村田地的规模经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
4.4 加强乡土文化建设,减少农民就近城镇化的心理成本
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农民不愿意搬迁的原因中,乡土情结因素所占比例很大。长久以来,我国农民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乡土观念很强。因此,想要促进就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降低农民进行搬迁的心理成本,加强乡土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双双.河南省农民遷移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7.
[2]王永亮.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3]李景盛.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意愿研究[D].安徽大学,2016.
[4]王亚钶.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调研报告[D].郑州大学,2014.
[5]祁新华,朱宇,周燕萍.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