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风湿病的治疗
厉素霞
摘要:风湿病又称痹症,是指由风、寒、湿三种邪气闭阻身躯或内脏经络所引起的病症。该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易误导,因而治愈率不高。现将其中一病例治疗经过作一简述。
关键词:奶牛;风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31-01
1发病情况
2014年3月上旬,笔者接诊一奶牛,3岁,主诉该牛体况较差,在活动场地摔了一跤,当时前肢跪地,后肢拖地磕了一下,前肢肘部有轻微擦伤,尚能走回圈舍,走路时轻微跛行。次日该牛走路困难,3 d后前肢肘部肿胀,后肢拖地走,但饮食、粪便正常。请了当地兽医诊疗,用中药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牛漆、田三七、接骨丹等服用,3 d后肿胀消退但不能行走。后病情加重,四肢僵硬,倒地不能站立,头颈僵直。又用天麻、乌蛇、婵皮、桑螵蛸、地龙、阿胶等中药治疗,并嘱其关好门窗,尽量避免声光刺激。服药后该奶牛头颈和四肢稍灵活,但僵硬未根本好转,也不能站立行走,吃草和大小便正常。畜主嫌费用高,疗效不明显,停止治疗。10 d后病情日趋严重,故前来求治。
2临床症状
病牛侧卧于地,前肢前伸后肢后伸,头颈僵硬向后弯曲仰起,类似角弓反张,对光声等刺激反应不敏感,体温37.5 ℃,心率54次/min,结膜苍白,鼻镜湿润,舌苔薄白,胃肠蠕动音正常,大便稍软,四肢关节僵硬不能弯曲,能吃草,未发现陈旧性创伤。
3诊断
根据主述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风寒湿痹。
4治疗
治以祛风燥湿、舒经活络、驱寒止痛为原则。处方:制川乌40 g,乌蛇25 g,蜈蚣1条,羌活、独活、川芎、
姜黄各30 g,蚕沙50 g,细辛20 g,艾叶、活石藤、胆南星、威灵仙、大伸筋各30 g,制附子20 g,甘草20 g,蜂蜜100 mL,水煎候温灌服,日服一剂,连服3剂,服时黄酒250 mL为引。另配消炎痛8~10片(每片25 mg)连服3 d,并嘱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多翻身,以防褥疮。
3 d后复诊,该牛四肢关节伸屈大有好转,头颈转动灵活,精神良好。拟继续通经活络,散寒止痛,并燥湿健脾。处方:蜈蚣1条,羌活、络石藤、艾叶、威灵仙各30 g,苍术、蚕沙各40 g,厚朴、白芍各30 g,川芎25 g,牛膝30 g,制附子15 g,甘草15 g,红糖250 g,黄酒250 mL为引,候温灌服,日服一剂,连服5剂。同时多翻身,并加强饲养管理。10 d后随访,病牛能站立行走,吃食及活动自如,基本痊愈。
5讨论
奶牛痹病,又称风湿寒病,往往病起风寒。若风寒入络夹湿,则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凝滞,不通则痛。症见四肢关节僵直,头颈僵硬而疼痛。由于该病发展缓慢,开始时易被畜主忽视,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
该病的某一阶段与破伤风等病的症状相似,易相互混淆,增加了诊治难度。该病发病率不高,但易误诊,治愈率低,对养牛业是一大损失。该病的治疗以祛风燥湿、舒经活络、散寒止痛为原则,方中制川乌、胆南星、威灵仙祛风、燥湿、止痛;乌蛇、蜈蚣解痉;姜黄、附子、艾叶祛寒燥湿;川芎、络石藤、羌活、独活通络、舒经、活血,行气止痛;蜂蜜解乌头毒;黄酒引诸药布全身,诸药相配,起到祛风燥湿,舒经活血,散寒止痛的效果。
该病重在预防。针对该病多发于初春季节和老弱及年幼牛等特点,必须加强奶牛冬季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注意做好防寒保暖、防雨淋等工作。产奶母牛每日可补喂1~2 kg精料,同时可增喂青贮料、胡萝卜等多汁饲料,有条件的农户可喂给混合精料,适当添加一些骨粉和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