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花朵

    【摘 要】在当前中国银幕充斥着过多的神幻片和偶像剧时,观众更渴望能看到反映我们现实生活的电影作品。本文介绍了导演宁瀛的“我爱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它们立足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执着。

    【关键词】现实;普通人;时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30-02

    过去的2015年当中国无论是荧幕还是银幕被一批IP剧承包时,管虎《老炮儿》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久违的现实主义题材,让中国电影从神幻缥缈以及傻白甜中终于找到一点可以站立的土壤,让中国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终于可以去思考一点东西。

    “老炮儿”这一片名无疑让这部电影带上浓浓的北京气息。电影很多对话也是北京方言,以致于字幕中需要用括号解释它的普通话意思。《老炮儿》的故事背景植根于北京,从老六满嘴方言用词里,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地域性。但在这个有着明显地域性的故事背后演绎的都是六爷这一代逐渐被时代淘汰的中国“老炮儿”的故事,它已经远远超越它的地域性。在北京胡同标签的背后讲的是一个中国普遍性的故事。

    看到管虎这位北京出生长大的导演,不禁让人想起另外一位快要被人遗忘的土生土长的北京女性导演宁瀛。

    宁瀛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导演。当年宁瀛对于中国影坛的影响类似于今天管虎的《老炮儿》对于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她重新将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带回中国影坛。从30、4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电影风格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但随后第五代的历史寓意电影和第六代的个人化电影使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受到削弱。

    宁瀛闯入中国影坛的第一部影片《民警故事》正是因为它浓烈而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而在中国影坛“一鸣惊人”。宁瀛曾在师从过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在意大利呆过8年。应该说宁瀛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宁瀛作品的手法写实,通常被评论界贴上“准纪录风格”的标签。从宁瀛的处女作《民警故事》中我们便可以嗅出浓烈的意大利新现实味道。在这部影片中宁瀛借鉴了大量意大利新现实的表现手法。如: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光、同期声等等,再加上最核心的内容——小人物和小人物的生活事件。

    《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构成了宁瀛“我爱北京”三部曲。它们倾注了宁瀛对北京这座城市以及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她一贯的审美风格。从退休老头、警察,到出租车司机,宁瀛的影片关注的一直都是些普通的小人物。因为普通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更能表现今天北京中国社会的骤变。

    《民警故事》以一种冷静的态度记述了一个普通片警的工作生活。它完全颠覆了成龙警察系列片的框架和模式。宁瀛褪去了警察身上的英雄外衣,还原他们真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没有了矫健的身影,火爆的打斗和惊天动地的故事,剩下的是一群普通的人和一大堆平凡而琐碎的事。一大群警察拿着棍子追一条疯狗,大概只有在宁瀛的《民警故事》才会出现。在这些民警的生活中没有了“惊心动魄”,平凡而零碎的琐事构成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他们的情绪也有失控的一天。宁瀛如其说是在描绘一个民警的故事,不如说她是在刻画一个中国普通小市民的故事。“不平凡人的平凡”当然不属于他们,即使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也只属于他们中个别人物,更多人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平凡人的平凡事”。宁瀛无意要歌颂警察们的任劳任怨,警察只是她主人公的一件外衣。影片要展现的是生活琐事背后普通的人和他们的心理情绪。

    《找乐》中宁瀛向人的内心世界又靠近了一步。一群退了休的因为共同的爱好—京剧,而聚在了一起。开始他们为争取一个活动场所而团结起来,而当共处一个屋檐下时,新的矛盾产生了。最后当他们再次流落到街头时,一个个寂寞而渴望温暖的心再次靠拢。《找乐》形象的捕捉到了退休老人微妙的心理。老韩头尽管只是剧场的一个门卫,尽管偶尔的串唱也只是跑龙套,但他在“工作重地,闲人免进”的传达室内构筑着自己的世界,并相信它是重要的,“虽然我老韩头算不了什么,但没有了我,到底还是要缺点什么”。老韩头是带着无奈离开的。当他再回到这里的时候,发现那里已不再属于他了。没有了他,这里的一切仍在继续,他自己曾经构筑的秩序已被徒弟们打破。

    但退休后的“老韩头”们不愿接受和承认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显得“多余”的事实,他们需要在这个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京剧老年人活动中心,让他找到另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地方。所以老韩头无法象其他人一样接受比赛失利的事实,因为他的目的已不是纯粹为了娱乐了,他希望通过比赛重新证明一下自己。

    在《民警故事》和《找乐》中宁瀛所表现的小人物的心理情绪都是极其本土化的。其展现的环境也都是中国的:北京的皇城根,小胡同、四合院。影片中的主人公像众多中国的小市民一样过着最普通也是最本分的生活。当然他们也有被激怒的时候,但他们始终是在“规规矩矩”地生活着。

    到了《夏日暖洋洋》中,宁瀛的主人公变得躁动不安起来。德子虽然是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出租车司机,但他已不同于那些仅仅为生存而忙碌的人了。德子身上带着更多现代青年的情绪——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但他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他追寻他生活中所缺失的,但最终无法拥有,连己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在这个变化太快而“荒芜”的社会中,德子在拼命的与环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斗争,但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归入“主流”,穿上结婚礼服。

    《夏日暖洋洋》通过出租车司机德子丰富的情感经历,使人得以洞察这座现代化城市所有的复杂性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导演极其微妙地将生活细节和综合信息一起容纳进影片,她既写了一个人的故事,同时又展现了一个大都市的现代精神。

    影像技术的技巧在宁瀛的影片中退居于次要的位置,在宁瀛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花哨另类的镜头“炫耀”,看到的只是最平常的影像语言。当不少导演在不断标榜“形式就是内容”时,宁瀛却让观众重温到内容的真实可贵。这里所有的镜头都是服从于人物和情绪的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没有“惊涛拍岸”,有的只是最平实的琐碎故事。《找乐》和《民警故事》的镜头是舒缓而平静的。而到了《夏日暖洋洋》,摄影机配合着主人公和环境,变得“躁动”起来。出租车的载体使宁瀛用一种扫荡今天北京城市的速度作为影片的镜头速度,从而让人物的情绪找到最好的镜头表现方式。

    环境在宁瀛的影片中处于一个重要地位。宁瀛是一个格外注意环境因素的导演。宁瀛在对自己的三部影片进行阐释时说过:“我曾经熟习的一切正在变得陌生,我爱过的人正在离我远去,我们经历的是一次失恋的过程,所以我把这三部曲称作《我爱北京》三部曲”。的确,《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的拍摄时间正好覆盖了北京骤变的整个90年代,其实也是整个中国骤变的年代。所以和管虎的《老炮儿》一样在浓烈地域特色的背后揭示的是整个时代的现实。

    宁瀛影片的主题不仅仅是人,而是特定环境和生活状态下的人。环境和人物互为依托。宁瀛总能为她的主人公找到最能表现他们心境的环境和“物质载体”。

    《找乐》中一群退休的老人为了打发退休后的时间在“找乐”,他们寻找的乐趣是京剧。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的国粹京剧已经“风光不在”了,而开始“沦落”成胡同里、墙角下个人的呤唱。老人心境的落寂恰恰对应的是京剧在现代社会中的落寞。京剧填补了一群老人的退休休闲生活,让他们团结起来,但最终仍未逃脱解散的命运。生活在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但在这无奈中多多少少渗透了几分暖意和温情。

    《找乐》的色调是灰色的,这既是城市的颜色,也是人物心情的颜色。在《找乐》中,宁瀛对北京古都的记忆依然是一个农业古都的形象,窄窄的胡同、高高的皇城根、悠悠的二胡、绵绵的京剧。在这农业古都背景下生活的是一群同样被现代文明“抛弃”的老人。退休后有了更多休闲时间的他们反而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在《民警故事》中,宁瀛为她的主人公选择的身份是“片警”。一个所管事情最多,但又最零碎的职业。片警的职业使他们能接触到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宁瀛展现的不仅是民警们的生活和故事,同时还有那些出入警察这个小院的人们的生活。宁瀛将一个大的社会浓缩到这个小小的舞台内,让生活在这里集中展现。

    如果说在《找乐》和《民警故事》里,环境是和人物相应成趣的。环境更多时候是处于隐形的位置,那么到了《夏日暖洋洋》中,环境一下被推到更显眼的位置。在自己的影片中,宁瀛企图要表达自己“曾经熟悉的一切正变得陌生”,“我正在经历一次失恋的过程”。而这种“失恋”的情绪在《夏日暖洋洋》中表现的异常强烈。环境和男主人公一样变得“焦躁”而“愤怒”起来。北京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个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大都市了,而是一个到处充斥着废墟、钢筋、水泥的地方。穿行于这个城市之间的是一群精神同样空虚无聊、心情一样荒芜的生命个体。宁瀛给了她的男主人公德子最好的职业载体——出租车司机。德子便是驾驶着他的出租车穿梭于宁瀛“失恋”的这个城市,穿流于这个城市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中。

    宁瀛在影片中把出租车作为一个载体,司机德子结识的女乘客们正可以展现出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宁瀛通过出租车司机德子不断游荡的眼光,通过频繁地进出于出租车的各色人等,透视了处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北京。生存不再是德子开车的唯一目的,车发而成了他追寻某些东西的工具。他可以开着车子自由流荡在这个布满废墟的城市,见证着这里的人和事。

    拍身边的人和事,拍时代的变迁,变平凡的个体,拍时代的困扰与精神,这是导演宁瀛通过“我爱北京”三部曲曾经展现给我们的。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电影最缺少、最可贵的。好在我们在2015年的年末从管虎的《老炮儿》中看到了一抹现实主义霞光。希望这样一抹霞光不要马上暗淡下去。希望中国的导演用心地、真诚得去关照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让中国电影从现实的土壤中多开出几支花朵。

    作者简介:

    袁红波(1975-),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吉利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