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边界:微信隐私与社交媒体倦怠

【摘 要】 微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之一,随着大量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创造,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视为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输出,用户无法对自身与他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维护。因此,在处理和分享信息过程中,用户需花费更多精力来处理信息,甚至出现了从社交媒体中退缩的倾向。社交媒体倦怠成为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关 键 词】关键词:隐私;边界管理;社交媒体倦怠
【作者单位】皇甫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7.024
截至2016年底,全球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89亿,随着线上支付、朋友圈等功能的广泛使用,微信的覆盖维度和深度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用户线上自我展现和互动的重要平台。微信6.5.6版将朋友圈选项从“功能”转移到“隐私”,同时设置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功能,包括“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和“全部”。朋友圈功能的调整,为微信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情境。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交的时空观念,也使情感沟通缺乏明确的边界,从而对信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1]。因此,越来越多用户将朋友圈的权限进行调整。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成为微信用户调整使用社交范围和边界的重要改变,隐私风险、边界管理和社交倦怠等问题,在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的情境下被极大地凸显。
一、用户对人际关系的管理
微信作为社交媒介之一,为用户提供分享、评论等多种社交功能,连接用户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好友及网络空间中的好友群体,使得虚拟的网络媒介与现实生活相融。因此,用户朋友圈的观看对象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熟知的好友,也有素未谋面的网络好友。尽管微信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社交媒体,但是朋友圈功能的广泛使用使朋友圈范围超过了用户所能够承载的社交维护范围。社会交往的维护往往需要用户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情感,因此,用户会有选择地进行人际关系管理,“最近三天”可见等功能应运而生。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在传统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前台的表演可以看作其个人形象的尽力展示[2]。而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朋友圈成为用户的表演舞台,用户通过朋友圈向外进行自我展示。随着微信交友的扩大化和未知性,用户的微信好友包含了陌生人,因此,用户通过分组可见、屏蔽等方式对“观众”进行区隔,并进行筛选和印象管理,以此实现对社交关系的管理和维护。
用户通过对“观众”的筛选和区隔,针对不同“观众”进行不同的“表演”。由于自我展示的决定权掌握在用户手中,因此,用户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对外界进行自我展示,媒介的议程设置属性在朋友圈转换为用户对用户议程的把控和自我审查。但是,用户的自我展示可以自主地选择“观众”,却并不意味着“观众”能够自主挑选内容,即“观众”无法对不想看的内容进行过滤,只能通过屏蔽某个人的朋友圈达到不观看他人的目的。因此,在对内容的选择上,“观众”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用户对于人际关系的管理不仅体现在朋友的亲疏远近上,也体现在朋友圈的内容呈现上,从这个角度讲,“观众”无法对朋友圈进行选择性阅读,只能以屏蔽某个人的朋友圈方式进行筛选,在自我可控的范围内对人际关系进行边界管理。过度的信息涌入,使用户在内容的筛选和处理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社交媒介产生疲劳倦怠,同时也拉远了与朋友圈的距离。
二、隐私与模糊的边界
尽管社交媒体用户的确担忧其隐私问题,但他们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却不会因为这种担忧而停止其披露个人信息,Barnes将这一矛盾现象称为“隐私悖论”[3]。因此,尽管用户意识到隐私風险的存在,却不会停止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微信用户同样如此。用户采用真实姓名、头像在朋友圈分享照片、看法、经历等,都是在线的自我表露行为。Monika认为,自我表露信息频次最高的是基本信息,其次是真实信息,最后是敏感信息。大多数用户在朋友圈的自我表露行为基本是展示敏感信息内容,即照片、个人经历、想法、感受以及恐惧、担心等心理活动[4]。用户的真实信息在线上呈现,意味着用户需要为自己的展示行为承担隐私风险和可能引发的后果。虽然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分组、屏蔽、“最近三天”可见等方式进行隐私边界划分,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默认的朋友圈划分处于隐私安全的界限内。
微信6.5.6版本推出的“最近三天”“最近半年”等功能设置,以时间为节点进行朋友圈展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隐私曝光的范围,但这并不能代表用户能够完全划分出隐私安全的边界和距离。虽然用户会对隐私问题十分关注并感到焦虑,通过“最近三天”可见等功能设置障碍以达到对信息安全的自我保护目的,但是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并未减少用户信息的主动暴露,如使用微信账户进行其他社交媒体的注册和登录、利用微信支付功能进行第三方付款等,均会导致用户信息外泄。虽然大多数用户已经意识到隐私问题的严重性并对隐私风险产生焦虑,但并未减少或停止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表露。人们根据自己的血缘、业缘和地缘等远近亲疏对人际关系的边界进行差异化管理[5],按照人际互动中的熟悉程度进行边界划分,以此形成“什么样的内容所有人可见”“什么样的内容分组可见”的区别,即便如此,用户对社交边界的管理仍然模糊。
三、社交媒体倦怠的出现
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新渠道,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需要持续关注用户的社交平台,并接触大量社会需求,这些增长的需求导致用户出现使用倦怠的情绪。Gartner的一项调查显示,31%的受访者对社交媒体感到厌倦,24%的人由于疲劳而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6]。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导致用户减少或停止使用社交媒体,这种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用户逃离现象,可视为社交媒体使用与发展的新模态。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习惯的改变,不仅表现为当用户被信息淹没时,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退缩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信息淹没时产生疲劳感[7],继而出现用户流失或消极使用的现象。虽然,目前微信作为使用率较高的社交媒体广泛覆盖了用户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用户不会对微信中过载的信息量和频繁的互动关系产生倦怠。社交媒体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交往环境的同时,也使用户的隐私如姓名、照片等随着用户的主动曝光而表露无遗,成为公开环境下的可见状态。同时,微信支付、小程序等多种功能的使用,使隐私泄露问题成为用户使用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使用户在微信中进行边界管理,如设置“最近三天”可见、分组可见等,依然不可能完全在社交媒体中隐身。由于用户无法兼顾、维护和运营多样的社交媒介,只能在过载的信息中自主筛选,因此,在繁杂的社交媒介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疲乏于进行社交媒体管理,出现逐渐减少使用或停止使用的现象,甚至有的用户会卸载社交媒体或转移至其他社交媒体,这也是社交媒体倦怠的重要表征。
用户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无限的数据信息时,必须过滤和屏蔽大量无用信息和广告信息[8],因此,“屏蔽”或“分组”成为用户进行边界管理的方式之一。用户以微信好友的关系强度为判断进行区隔,这不仅体现了用户在社交媒体中对自我表露行为进行积极的掌控,同时也被视为用户出现社交媒体倦怠的重要行为因素。
四、结语
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的设置功能不仅为用户提供隐私保护和边界管理,同时也是微信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佐证。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以照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自我展示,以维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旧有的社交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被改变,用户不仅要承担原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要在新的社交媒体渠道上重塑自我。与自己朋友圈相对应的是他人朋友圈的自我展示,这并不意味着用户愿意观看他人朋友圈或被他人观看朋友圈。虽然社交媒体的使用带给用户各种便利,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交媒体功能不断升级,面对多样的社交媒体和过量的信息加载,用户在享受社交媒体便利之时,也对社交媒体感到倦怠。
社交媒体用户在多重社会关系中不得不展示符合各种社交要求的自我表露行为,因为他们不仅要承担现实生活的社交考量,同时也要在社交媒体上扮演符合自身形象的角色,双重的社交压力会使用户出现社交媒体倦怠倾向。当用户无法兼顾管理多种社交媒介、维护多样的社交形象,以及处理过度的信息时,他们不得不对社交媒体重新进行管理和边界划分。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功能愈发强大,用户被“窥视”的可能性也愈大,这也是出现分组可见、“最近三天”可见等功能设置的重要原因。
边界管理的出现,使用户在公开展现的朋友圈里,可对展现的内容进行全新管理。然而,这种“自我展现”成为人际互动中的“商品性表露”,成为人人可见的样本,破坏了原始的社交本质,使用户成为被技术手段链接的商品,这一点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互联网原住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意思的是,虽然用户会因感到社交疲劳而设置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等,以此保护因隐私和减少信息泄露,但用户是否会减少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或完全退出,仍尚未知晓。
|参考文献|
[1]蒋建国. 微信朋友圈泛化: 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J]. 现代传播,2016(8):67-71.
[2][美]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Barnes S B. A privacy paradox: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First Monday, 2006 (9).
[4]Taddicken M. The ‘privacy paradoxin the social web: The impact of privacy concern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relevance on different forms of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4(2): 248-273.
[5]薛可,何佳,余明陽. 社会化媒体中隐私悖论的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传播,2016(1):34-38.
[6]Gartner. Survey Highlights Consumer Fatigue with Social Media[EB/OL]. (2011-08-15)[2018-02-15] Analysts to Explore Social Media Landscape at the Gartner Portals, https://www. gartner. com/newsroom/id/1766814.
[7]Bright L F, Kleiser S B,Grau S L. Too much Face book?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4):148-155.
[8]张艳丰,李贺,彭丽徽. 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2017(10):36-41.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