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主题电影的纪实手法与情节安排
吴迪
【摘 要】在影像纪实美学范畴,能够称得上是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谓是屈指可数,而《马背上的法庭》更是其中翘楚。影片以三个在偏远地区法律体系工作的人为原型,真实的记录下了他们在传统民俗与法理条文之间徘徊的两难窘境。影片有着典型的纪实美学的特点,更为真实生活化的画面处理,能够在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有所触动。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摒弃了炫目华丽的特效技巧和复杂辗转的情节铺叙,以纪实美学的直白方式向观众完全展示了法制在偏远山乡举步维艰的困境。
【关键词】纪实美学;马背上的法庭;法制主题电影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29-02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通过对三个小人物在山乡中的艰难求索的展现,表现出了对如今基层工作者们工作情境的反思,同时也是向观众们的一个诘问:是人间法理,还是当地人情?本文对这部电影内容中标志性纪实美学和由此折射出的影片的文明意旨两方面开启了全视角的研究,通过分析《马背上的法庭》,意图挖掘出深埋在这部电影中纪实美学的真正意义。
一、纪实感强烈的剧情构造模式
电影开篇便以具有浓烈西北山村色彩的背景切入,用漫天风沙中他们踽踽而行的长镜头表现了他们对工作的坚持与求索。在烈烈北风中,三个身材消瘦却目光炯炯、为民执法的正义使者,以及纤尘不染的国徽组成了这个流落在云贵高原西北山中“奇异”的法庭。没有正式的立案过程和什么奇案异程,不过就这样他们却起着维判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方体系的有效作用,成为解决本地人民彼此纠纷的唯一举措。
《马背上的法庭》采取了一种“父子结构”与“夫妻结构”的成员关系,这种关系较之其他关系人物之间的互补性与制约性更强。这个三角结构的中心就是老冯,作为电影戏剧的重要特征,二者不同的关系构成也提供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是矛盾的存在,又是对电影核心形象的映衬。这两种结构构建的深层次表达突出了本片的核心形象,进一步完成“英雄形象”--法官老冯与主体流意识形态--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法制建设两者相统一结合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作品中依然是把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窘境之间的冲突“注射”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的老式叙事风格,不过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将时下流行的法律体制的构建加入到剧情发展中,对于这种独到的眼光选择主题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有利的创造践行。不仅如此,该部剧使用了纪实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纪实,是一种与蒙太奇美学相反的美学方向,其美学意义在于,这种手法使用的是一种纪录片式的镜头处理方法,真实感较强,特别是影片对于三位主角的塑造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构造上更是如此,这种取材于真实事件而后进行艺术加工的故事可以使得整部剧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故事创作过程,镜头在朴实的光影中凸显细腻的镜头切换调度,导演的专业功底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偏远山乡的另类情节
众所周知,在经过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我国,在一些法制观念淡薄偏远山乡,在相当程度上,传统道德礼教对于人们的制约远远大于国家法度。因而在一些新政策方针的推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程度上的阻碍甚或抵抗,在偏远山区乡村,少数民族村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种让人“亦悲亦喜的事情”在本部作品《马背上的法庭》中都有完全的体现和展示。但是任何意义上的审判,包括在影视作品中的审判都暗自存在着一些可能性,就是其对组成我们社会秩序文明的基础,例如法理、公正、德育和进一步贴近的我们互相聚集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诸多艰辛的质问。影片中反映出的最先与法治相对应的一点就是“人治”,由“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就是漫长人类社会文明秩序的一个进步。就像电影《被告山杠爷》就是在“人治”与法治双方不可共存的重大冲突中开展故事情节的。另一方面就是关于这部纪实影片中传统和法制的羁绊,大概而言,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完全冲突或是完全对峙的两个概念,因为传统是一种真实的有历史支撑的存在,我们当然不可能去鄙弃,是有合理的意义的。在正常状况下,应该是由道德约束人心,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存在,但在《马背上的法庭》中所反映的一些偏远地区的真实境况却本末倒置,人情大于法理,这种难免有失公允的“审判”方式也是我们所应该坚决摒弃的。
《马背上的法庭》只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纪实电影,但却凭借这种纪录片式的手法,其非常的感染力和思想延伸,一举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奖。拍摄时的各种反映生活场景的视角和富含侯氏特征长镜头的悲悯寓意,展现了导演刘杰摄影师出身的专业水准和手法,为了增加画面的美感,真实展示了西南地区的富含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其实本片的真实故事背景就是在我国偏远的中西部山区农村里,交通不便利,人少地多,村民在彼此之间遇到纠纷之时并无好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就出现了流动的法庭来代替执法,当地人亲切称为“马背上的法庭”,此片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纪实影片是遵循传统和法制的线索依据传统依附法制--传统位同于法制--传统控制着法制一段一段游走展开记叙,逐渐贴合着要表达的主题,凸显出导演刘杰的目标是将传统那种根深蒂固的地位鲜明表现出来,这种强势来源于时间的沉淀。法制建设与传统势力的碰撞,二者擦出火花,发生冲突,究竟是该遵法守法,依法处理,保护法制建设的进行和发展,还是按照传统,从保持民族和谐的大方面考虑,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难以捉摸的桎梏。在片中创作者也并未向观众去指明方向该怎么去妥善解决,对于结尾的处理上,“三人行”最终难以逃脱分离的命运,老冯坠入谷底而亡,老杨继续停留在村寨当中孤老一生,阿洛带着妻子逃婚再也没有回来,这种方式的散场给电影带来了一抹夕阳般垂暮的暗影。这种处理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问,深刻而纠结。对于以后,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老冯的那匹瘦马便是一个寓意的象征,失去主人,失去方向,连创作者本身也不得而知,展示给我们国人来看,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意味深长。其实在我国的大部分偏远地方,文化程度发展低,法制和民主处于推行阶段,很多时候村落里的人民解决问题会偏向于传统而忽略了对于事情的评判。像主人公老冯这种熟悉风土人情的经验丰富的法官才能权衡法制与传统的度量去合理的处理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案件。而他的问题处理方式,也不失为在法治进程的推进中的一个有益尝试。
三、结语
《马背上的法庭》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具有极高纪实美学价值的纪实电影,更应该被当做反映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在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来严肃对待。影片中这三位法律体系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中国偏远山乡工作的人员有着普适性和共通性。导演希图通过这部电影唤起观众心中对他们境遇的关注和理解,这也是这部影像纪实美学电影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郁龙.《马背上的法庭》:民间风俗与国家法律的交锋[J].电影文学,2013,(20):31-32.
[2]韦志明.乡村社会中的地方性法治——基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提出的命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5-83.
[3]王克飞.浅谈法官审判原则——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94.
[4]王华.影像中的“父子”叙事与隐喻——对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71-74+80.
[5]雷建军,杨慧.故事片外衣下的纪实力量——《马背上的法庭》的导演手法分析[J].当代电影,2011,(12):50-52.
作者简介:
吴 迪(1983-),女,汉族,黑龙江汤原人,研究生学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