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稿质量看高校学报改革
王露
全国高校学报层次不一,各学报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层次高的学报可以走高端学术探讨路线,层次普通的学报就要做好服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如何处理好学生稿件,做到点石成金,编辑在工作中就要承担重要的工作。
1906年,我国第一份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这是高校社科学报百年历史的开端。民国时期相继创刊的《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月报》《燕京大学学报》等汇聚学界名流,引领了学术“经世救国”的潮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学报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其整体发展却开始与学术水平的进步脱节。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以来,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显示,我国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刊载论文不少于18万篇,但除少数名校学报外,所刊载论文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屈指可数。有相当数量的学报发表的文章几乎不被引用和转载,因而没有什么学术影响,以至于有“学报生产垃圾”之诟病。面对学报改革的问题,作为长期在学报编辑工作的笔者认为提高稿件质量才是学报转型首要关键。全国高校的学报层次不一,各学报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层次高的学报可以走高端学术探讨路线,层次普通的学报就要做好服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如何处理好学生稿件,做到点石成金,编辑在工作中就要承担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学报改革,探讨针对学生稿件处理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学生投稿常见问题
学报编辑为了提高初审效率,大多利用论文的信息点如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初步判断。大部分投稿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论文写作训练,有时导师忙于科研,只关注论文内容,同样忽略对这方面的指导。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1. 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不能突出文章观点、重点
学生论文的标题写作,题目冗长笼统,普遍大而空。如“论王安忆小说特色”“探析包法利夫人命运的悲剧根源”……诸如此类,由于标题过大,作者想涉及的范围广,往往文章也会出现大而全,但又不精的问题而在初审时就被淘汰掉。学生投稿论文多为课程论文,因此,标题应从较小的视角出发,简明扼要点出文章的论点,让编辑一目了然。对题目进行大致判断后,编辑会考量摘要是否浓缩了全文的信息、简练而具体,是否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性强。好的摘要会让编辑更有兴趣和耐心将正文继续看下去。但很多学生论文的摘要会出现或背景性文字较多,论文的观点亮点均不突出;或提纲式摘要,“本文通过……的论述,得出……的结论”的模式,这样既不新颖,也不能表现出文章的重点。除此之外,关键词的写作也常常被学生忽略。关键词是用来表达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者术语,也供文献检索之用,能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学生或拼凑出与主题不太相关的词语,或写出既不能体现主题内容,又不“关键”的词,还常出现“分析”“意义”等任何论文均可使用但毫无实际意义的关键词。标题、摘要、关键词这三者所强调的内容应一脉相承,逐次递进。编辑也会从这个角度甄别文章。大凡这三者呈相互关联、层层深入关系的文章,都是质量不错的文章;反之,这三者呈逻辑混乱、毫不相关的关系,文章质量都不会太好。
2. 主体部分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学术论文应有的语言。学术论文是分析复杂的科研现象,解释、存贮和传播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内容完全是写实的。因此,科学论文的语言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使用书面语,用客观、平直的语言,且使用客体主语,文约而事丰。学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作者常将自创的词语、网络语言运用在论文的写作中,论文因此显得不严肃、不严谨;有的行文啰唆,为表达一个观点,就重复啰唆地论述;还有的作者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进行论文写作。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如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就可以避免流失一些好的文章。
第二,结构混乱。结构即文章的组织形式,论文需交代清楚研究的动因、目的、内容、结果等科研信息,大部分科学论文都遵循“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章法。初审时,编辑会简要审查文章结构各部分是否完整,文章的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划分是否合理、清楚,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相关性。在笔者的初审中,约20%的论文没有引言,直奔主题,在80%有引言的论文中,约 40%的引言无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约20%的论文,没有结语或结论部分;组织结构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层次不清楚、重点不突出的也有20%左右。
第三,图表设计不规范。图表以简单、明确方式展示一定的内容,并与文字叙述一起论证作者的观点、结论。图表的设计应该科学、明确、简洁,具有自明性。而大部分学生论文中的图表或表格形式多样,不是期刊普遍采用的三线表;或表内层次模糊不清;或为了使论文篇幅看起来更长,将图表内容再用文字陈述一次,造成图表文内容互相重复,画蛇添足。图表的设计应该得当、得体,且直观。
3. 文末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合规范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可以体现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而且是评价论文水平的重要依据。所以,参考文献的类型、发表时间、所载期刊的权威性侧面能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学生对参考文献作用的认识不深,有如下问题:有的作者为了表现自己阅读视野广,让论文更具学术性、权威性,把一些与论文无关或者关系不紧密的参考文献著录上去;有的论文,不将参考文献内容标注出来,而将别人的观点,通过语言的转换,变为自己的观点;还有的作者,转引自别人的参考文献,在转引过程中,信息出现不准确现象。
二、结合学报改革,提高学生稿件质量
从学术研究的实际出发,高校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期刊。高校学报向何处去已然成为当下学界需要正视的话题。实事求是地依循学术自身规律,对传统高校学报的布局、结构以及编辑方式加以改革,从而服务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中文学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乃是当务之急。学生虽然没有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撰写能力,但学生却是教授和科研工作者撰写论文的主力帮手,所以解决学生投稿存在问题,是规范学报稿件质量的基础问题。笔者如何解决学生稿件质量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中培养学生投稿热情
编辑对待满腔热情的学生,在初审时,应尽量从“宽”,除去审视“信息点”,最好能通读全文,善于从选题角度、论证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挖掘文章亮点。处理稿件退修最能体现编辑的态度及水平。对写作能力强的稿件,退修的重点可放在论文内容上,争取论文质量能更上一层楼;对选题不错,但结构不合理,写作不规范的稿件,要耐心告之规范格式要求,鼓励作者坚持修改直到符合发表要求为止。编辑妥善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赢得作者对编辑部的信任,还能赢得源源不断的稿源。编辑就应在退修和退稿间,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
2. 开设学生稿件专栏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它以学术生产和传播为服务对象,应传播先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引导学术研究朝健康科学方向发展。近几年,最让学者们诟病的是当代学术评价制度的失当。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论文的数量多寡作为单位和个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并不惜财力、物力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发表文章。简单地说,一位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与发表多少文章以及在什么样刊物上发表文章密切相关。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作者的职称和职务来决定稿件刊发,那么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来说是有害无益。这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现今国内科研的基层,更多的教授、科研工作者的论文数据和资料都是由他们采集整理,笔者认为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为他们开设学生专栏是有必要的。笔者所在的学报编辑部就开设有“大学生论坛”“优秀学生论文”等栏目,鼓励支持学生多投稿。对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免费优先发表,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报的稿源,另一方面也起到鼓励学生投稿的作用。
3. 利用学报平台与学生交流
高校作为服务高校科研论文工作的机构,主编和编辑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论文审阅工作者,在学校的课程中开设相关论文写作选修课或学术交流论坛,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主编或编辑不仅讲授科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还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选题、论证,指出论文写作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课堂中即兴提问,当场解答,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指导。除此之外,导师切实担当起“指导”之师。导师从撰写之前就应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规范;撰写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提出论点、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避免常见的错误;论文完成后,对文章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复查,尽量让学生论文与学报投稿要求相符,提高学生论文采用的命中率。
回顾新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很少人还记得高校学报曾经有过一段堪称辉煌的时期,甚至一度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高校学报的边缘化,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源于学报自身问题的挑战,其中自身问题更突出。就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及其改革策略而言,多元化发展可能是今后选择的路径。对绝大多数学报来说,除了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对于稿件筛选,不拘职称刊发高质量稿件,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