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张来英 郭亚婷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确诊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予以加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统计2组患儿紫癜消退的时间,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紫癜消退的时间明显较短,且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调和营卫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可靠,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并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关键词:调和营卫汤加减;反复发作;儿童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44-03
过敏性紫癜在儿科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又称作许兰-亨诺血管炎,本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微小血管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多好发于儿童,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稍凸出皮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不减少等,部分紫癜临床可伴随有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等表现[1],以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多见。近10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及食品问题等因素,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这极大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现代病理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只是提出紫癜的发作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目前西医主要是予以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无法根治且容易复发。本病在传统中医学中证属“斑毒”、“肌衄”“葡萄疫”等范畴[2]。长期以来临床中医师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常常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故现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缓解期以中医为主。此次研究采用以調和营卫法为基础对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患儿为2015年9月—2017年9 月期间本院儿科门诊的确诊为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且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初次就诊时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为14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小于5岁有10例,6~8岁有22例,大于9岁的有13例,平均岁数为(8.6±3.1)岁,平均病程为(7.28±3.42);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小于5岁有11例,6~8岁有23例,大于9岁的有11例,平均(8.2±2.93)岁,平均病程为(7.33±3.38)。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标准拟定,中医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均参照《中医儿科学》[3]标准拟定。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且确诊为皮肤型紫癜,不伴有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的;年龄在3~14岁;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够配合治疗和随诊观察的患儿。排除标准:年龄小于3周岁,或大于14周岁者;首次发病者;伴随严重的并发症者;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或不能耐受口服中药制剂者或者胃肠道症状较重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进行抗过敏、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予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比利时联合化工集团医药部生产,生产批号:H20020435,规格:10 mL:100 mg)、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10910063,规格:10 mL×12支;1 mL:100 mg)和双嘧达莫片(潘生丁,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20054225,规格:片剂:25 mg)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上述西药的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常规服用。治疗疗程为4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芪25 g,桂枝12 g,白芍12 g,生姜6 g,大枣10 g,甘草5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紫草10 g,葛根12 g,蝉蜕10 g,随证加减:风热伤络证:加薄荷12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血热妄行证:加水牛角12 g,赤芍10 g,白毛根10 g;气不摄血证:加党参12 g,白术10 g,当归10 g;阴虚火旺证:减去生地黄,加熟地黄12 g,黄柏10 g,牛膝10 g),用法用量:每日1 剂,分2次服用(本研究采用的免煎中药制剂是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颗粒),根据不同年龄调整药物剂量,3~5岁患儿使用上述剂量的2/3,大于等于6岁的患儿使用上述剂量。治疗疗程为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统计2组患儿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临床治愈:皮肤紫癜、紫斑消失;临床有效:皮肤紫癜、紫斑明显减少;临床无效:皮肤紫癜、紫斑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统计数据的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选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2组数据比较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设定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2组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儿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比较 见表2。2组患儿治疗后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表2 2组患儿治疗后皮疹消退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比较 见表3。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3 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次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其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本病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对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目前的共识是由于相关的免疫因素介导的血管炎症性反应,而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多与感染及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有关[5]。现代医学在临床上除了使用抗过敏、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外,对腹型紫癜、关节型紫癜的西医治疗手段有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对肾脏受累时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但糖皮质激素无法阻止紫癜的复发,且西药长期的使用容易带来较多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对过敏性紫癜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非常必要的,在减少副作用以及提高疗效方面需要中医药发挥其优势,采用中医药治疗,以补充西医药的不足。
传统中医学有许多对紫癜的病因、病机及用药相关的描述,历代医家也不断地对紫癜进行研究,诸医家认为过敏性紫癜证属“紫斑”及“血证”,急性发作期多与风热之邪外侵,且与素体内蕴热毒有关。而反复发作的,顽固不愈的皮肤紫癜的病因病机,首因先天的禀赋不足,脏腑娇弱,腠理疏松,表虚而卫气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外侵,致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卫强营弱导致气血失和,气不固血,血离脉络,瘀血积聚,故而出现皮肤紫癜。在传统医学理论中,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诸多辨证理论的核心基础和要点,其中营卫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中处于关键的位置,营卫气化的失和,容易導致血气紊乱,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故而在临床辨证治疗时笔者注意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各种病症,特别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常能取得标本兼顾的疗效。此次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亦是以调和营卫法为基础治则进行辨证论治,本研究采用的自拟方其治疗总则为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其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此药为补气之圣药,其意在补气生血,通阳之时亦可固卫,能增强体质而以达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有许多种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临床用于治疗多种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6-7]。方中桂枝汤为臣药,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经典名方,此方为仲景之群方之魁,为调和营卫之良方。本方虽然只有五味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但其配伍严谨,散中有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8]。君臣相辅相成,诸药共起调和营卫、益气通阳之效。而方中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于心、肝、肾经,其擅治热入营血,有凉血止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地黄具有止血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9];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胃经。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具有抗炎及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还有抗变态反应等功效[10]。此两药合用均为佐药,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可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及止血之效。方中紫草、葛根和蝉蜕同为佐药,紫草性味甘、咸、寒,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透疹。葛根性味甘、辛、凉,有发表解肌,透疹,升阳之效。而蝉蜕性味甘、咸、凉,能够疏散风热,透疹,息风止痉。三药皆为透疹之良药,对于迁延难愈的肌表斑疹有显效。相关药理研究显示,紫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抗炎作用[11-12]。葛根具有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等药效[13]。蝉蜕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过敏等作用[14]。诸药合用,从西医药理学方面能够起到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过敏及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可达到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的结果,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并对紫癜各临床分型进行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在临床疗效、皮疹消退时间及减少复发的次数上均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可达标本兼顾,相辅相成之效。能够较快的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治愈率高,并减少复发率,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调和营卫法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73-775.
[2]周宝宽,周探.过敏性紫癜外治验案[J].河南中医,2013,33(7):1164.
[3]马融.中医儿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8-241.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5]柴鸣荣,邸晓华,林益群,等.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15,46(3):180-182.
[6]刘莎,符州.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4):203-206.
[7]张小梅.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3,24(6):101-104.
[8]李延斌,李学峰.桂枝汤药理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4-10-12(3).
[9]李慧芬.地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概况[J].药学研究,2014,33(6):345-347.
[10]张艳,范俊安.中药材牡丹皮研究概况-丹皮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9,1(59):26-37.
[11]张少卿,张君.紫草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7-8.
[12]师建国,刘茂君.紫草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2例[J].陕西中医,2002,11:45-46.
[13]赖玲.葛根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10-14.
[14]张驰,杨届.蝉蜕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194-195.
(收稿日期:2018-05-07)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确诊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予以加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统计2组患儿紫癜消退的时间,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紫癜消退的时间明显较短,且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调和营卫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可靠,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并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关键词:调和营卫汤加减;反复发作;儿童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44-03
过敏性紫癜在儿科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又称作许兰-亨诺血管炎,本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微小血管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多好发于儿童,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稍凸出皮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不减少等,部分紫癜临床可伴随有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等表现[1],以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多见。近10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及食品问题等因素,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这极大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现代病理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只是提出紫癜的发作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目前西医主要是予以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无法根治且容易复发。本病在传统中医学中证属“斑毒”、“肌衄”“葡萄疫”等范畴[2]。长期以来临床中医师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常常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故现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缓解期以中医为主。此次研究采用以調和营卫法为基础对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患儿为2015年9月—2017年9 月期间本院儿科门诊的确诊为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且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初次就诊时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为14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小于5岁有10例,6~8岁有22例,大于9岁的有13例,平均岁数为(8.6±3.1)岁,平均病程为(7.28±3.42);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小于5岁有11例,6~8岁有23例,大于9岁的有11例,平均(8.2±2.93)岁,平均病程为(7.33±3.38)。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标准拟定,中医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均参照《中医儿科学》[3]标准拟定。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且确诊为皮肤型紫癜,不伴有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的;年龄在3~14岁;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够配合治疗和随诊观察的患儿。排除标准:年龄小于3周岁,或大于14周岁者;首次发病者;伴随严重的并发症者;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或不能耐受口服中药制剂者或者胃肠道症状较重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进行抗过敏、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予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比利时联合化工集团医药部生产,生产批号:H20020435,规格:10 mL:100 mg)、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10910063,规格:10 mL×12支;1 mL:100 mg)和双嘧达莫片(潘生丁,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20054225,规格:片剂:25 mg)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上述西药的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常规服用。治疗疗程为4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芪25 g,桂枝12 g,白芍12 g,生姜6 g,大枣10 g,甘草5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紫草10 g,葛根12 g,蝉蜕10 g,随证加减:风热伤络证:加薄荷12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血热妄行证:加水牛角12 g,赤芍10 g,白毛根10 g;气不摄血证:加党参12 g,白术10 g,当归10 g;阴虚火旺证:减去生地黄,加熟地黄12 g,黄柏10 g,牛膝10 g),用法用量:每日1 剂,分2次服用(本研究采用的免煎中药制剂是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颗粒),根据不同年龄调整药物剂量,3~5岁患儿使用上述剂量的2/3,大于等于6岁的患儿使用上述剂量。治疗疗程为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统计2组患儿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临床治愈:皮肤紫癜、紫斑消失;临床有效:皮肤紫癜、紫斑明显减少;临床无效:皮肤紫癜、紫斑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统计数据的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选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2组数据比较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设定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2组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儿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比较 见表2。2组患儿治疗后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表2 2组患儿治疗后皮疹消退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比较 见表3。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3 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次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其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本病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对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目前的共识是由于相关的免疫因素介导的血管炎症性反应,而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多与感染及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有关[5]。现代医学在临床上除了使用抗过敏、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外,对腹型紫癜、关节型紫癜的西医治疗手段有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对肾脏受累时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但糖皮质激素无法阻止紫癜的复发,且西药长期的使用容易带来较多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对过敏性紫癜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非常必要的,在减少副作用以及提高疗效方面需要中医药发挥其优势,采用中医药治疗,以补充西医药的不足。
传统中医学有许多对紫癜的病因、病机及用药相关的描述,历代医家也不断地对紫癜进行研究,诸医家认为过敏性紫癜证属“紫斑”及“血证”,急性发作期多与风热之邪外侵,且与素体内蕴热毒有关。而反复发作的,顽固不愈的皮肤紫癜的病因病机,首因先天的禀赋不足,脏腑娇弱,腠理疏松,表虚而卫气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外侵,致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卫强营弱导致气血失和,气不固血,血离脉络,瘀血积聚,故而出现皮肤紫癜。在传统医学理论中,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诸多辨证理论的核心基础和要点,其中营卫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中处于关键的位置,营卫气化的失和,容易導致血气紊乱,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故而在临床辨证治疗时笔者注意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各种病症,特别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常能取得标本兼顾的疗效。此次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亦是以调和营卫法为基础治则进行辨证论治,本研究采用的自拟方其治疗总则为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其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此药为补气之圣药,其意在补气生血,通阳之时亦可固卫,能增强体质而以达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有许多种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临床用于治疗多种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6-7]。方中桂枝汤为臣药,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经典名方,此方为仲景之群方之魁,为调和营卫之良方。本方虽然只有五味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但其配伍严谨,散中有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8]。君臣相辅相成,诸药共起调和营卫、益气通阳之效。而方中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于心、肝、肾经,其擅治热入营血,有凉血止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地黄具有止血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9];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胃经。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具有抗炎及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还有抗变态反应等功效[10]。此两药合用均为佐药,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可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及止血之效。方中紫草、葛根和蝉蜕同为佐药,紫草性味甘、咸、寒,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透疹。葛根性味甘、辛、凉,有发表解肌,透疹,升阳之效。而蝉蜕性味甘、咸、凉,能够疏散风热,透疹,息风止痉。三药皆为透疹之良药,对于迁延难愈的肌表斑疹有显效。相关药理研究显示,紫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抗炎作用[11-12]。葛根具有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等药效[13]。蝉蜕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过敏等作用[14]。诸药合用,从西医药理学方面能够起到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过敏及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可达到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的结果,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并对紫癜各临床分型进行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自拟调和营卫汤加减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在临床疗效、皮疹消退时间及减少复发的次数上均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可达标本兼顾,相辅相成之效。能够较快的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治愈率高,并减少复发率,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调和营卫法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73-775.
[2]周宝宽,周探.过敏性紫癜外治验案[J].河南中医,2013,33(7):1164.
[3]马融.中医儿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8-241.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5]柴鸣荣,邸晓华,林益群,等.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15,46(3):180-182.
[6]刘莎,符州.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4):203-206.
[7]张小梅.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3,24(6):101-104.
[8]李延斌,李学峰.桂枝汤药理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4-10-12(3).
[9]李慧芬.地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概况[J].药学研究,2014,33(6):345-347.
[10]张艳,范俊安.中药材牡丹皮研究概况-丹皮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9,1(59):26-37.
[11]张少卿,张君.紫草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7-8.
[12]师建国,刘茂君.紫草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2例[J].陕西中医,2002,11:45-46.
[13]赖玲.葛根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10-14.
[14]张驰,杨届.蝉蜕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194-195.
(收稿日期: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