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文化消费的主角
戴昕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一种“互动”局面。首先是文化产品的繁荣,以图书出版最为重要。其次,是广大民众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是积极“产出”,一方面是尽情“消费”,缺一不可。只有这种“互动”作用,才有利于文化氛围的充分形成。
发展文化事业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尤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旨归。而对全民阅读的推动,无疑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直观上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一种“互动”局面。首先是文化产品的繁荣,以图书出版最为重要。其次,是广大民众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是积极“产出”,一方面是尽情“消费”,缺一不可。只有这种“互动”作用,才有利于文化氛围的充分形成。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产出”一年比一年增加,但“消费”(阅读)也在按部就班地跟上吗?必然不是,每年全民阅读率统计数字的低迷已证实了这一点。
笔者以为,在文化“消费”环节特别是阅读领域,有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担忧。正视这些问题,才有助于有的放矢,抓住解决问题的重点。
问题一:书很多,为什么老百姓感觉不到或者感觉不明显?
我国每年出新书40多万种,其中大部分是专业书籍和教材,但大众读物至少也在10万种。对书业中人来说,这是一个常识。但书业毕竟是小圈子,跳开书业问普通大众,有多少人知道我国每年图书出版的这个辉煌数字呢?结果不得而知。这不能怪普通老百姓。图书毕竟是产品,是产品就需要呈现,呈现就需要有呈现空间(实体或虚拟),但遗憾的是呈现图书产品的空间极为有限,而且有式微的趋势。书店数量少,人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且实体书店还在不断倒闭中。抛开图书,百姓对日用品、食品的生产和更新状态却是再清楚不过,甚至成为日常津津乐道的谈资,这是因为超市星罗棋布,小卖部更是见缝插针。图书呈现空间狭小,让百姓感受不到书的富足,又如何勾起大众的阅读欲望?非但如此,在电视公益广告中,在地铁、公交车上或车站内,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对阅读的公益宣传,这是人们对书“感觉”不到的另一种表现。
问题二:如何正视很多人没时间读书、没兴趣读书?
上班族压力大,工作繁忙,家庭琐事缠身,没太多时间读书,这一客观问题早已凸显。客观原因长久下去会转化为主观“动力”,即从没时间读书走向对图书麻木,继而对阅读失去兴趣。从客观(没时间)到主观(没兴趣),这种转化顺理成章,相信很多人也正在经历,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我们无法去深究没时间读书的根由,因为这会将根由引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这一环节,其解决也是一个大工程。试问,当上班族为住房、生计不得不绷紧神经在职场“奉献”时,还有多少看书的心情?如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让人们生存得更悠然,相信会有很多人将读书视为最大的享受。当然,忙碌的职场中人也不乏“充电”者,但不用调查也知道,大部分人看的是专业书籍,这绝不是全民阅读活动的本意。全民阅读的本意,应该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工作方式。两者的差别,在于阅读的意义和心态。
问题三: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在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中第一时间想到图书?
读书的作用不言而喻,否则也不会有“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提法,还没见到除读书以外的任何文化消费方式被单独拿出来赋予重大意义。文化所包含的领域极为宽广,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不禁要担心,随着文化形式的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取向会离书越来越远。因为可选择的文化产品太多,如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更别说那些具备诱惑力的民间文化消遣,如棋牌、麻将,这无形中导致选择阅读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大多数文化形式是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图书的品位总是站在最高端。
图书以外的文化产品很多属于“快餐”性质,要想沉静下来,全身心融入文化之中并让自身素养高效提升,非阅读莫属。可惜,阅读的特性有如“文火慢攻”,并不为很多人所喜,他们喜欢的是“煎炒烹炸”,以便更轻松快捷地得到精神愉悦。客观地说,图书在内涵上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在享受方式上缺乏“便捷”性,这难免要在影视面前败下阵来。一个底蕴深厚,一个享受起来便捷惬意,人们会选哪一个?这就像面对两种食物,一种营养丰富但制作方式朴素,一种色香味诱人但添加剂杂陈,恐怕选择后者饕餮一番的要占大多数。这种无奈也反映出推动全民阅读是多么的不易。
问题四:数字阅读对全面阅读的影响
说到全民阅读,就不能不谈数字阅读,因为数字阅读已经压过纸质阅读不只一次了。的确,仅以一个叫“掌阅”的数字阅读产品来说,其注册用户据称已达到2.5亿,也就是说每4个中国人就会有一个人通过“掌阅”进行数字阅读。然而,数字阅读的弊端也随着其猛增的势头愈发凸显,那便是碎片化、肤浅化、低俗化。碎片化,指的是获取的信息零碎而不成体系,这与其见缝插针的阅读形态不无关系。肤浅化,是指数字阅读在很多情况下是纯为消遣和打发时间的,即便面对优质的阅读内容也容易浅尝辄止。低俗化,是指穿越、玄幻、宫斗、虐恋、畸情、官场、鬼怪等低俗内容充斥电子书库和网络平台,阅读它们对提升个人素养难称助益。
随着数字阅读如潮水般浸入文化领域,其弊端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有发展成痼疾的担忧,甚至是深入腠理、针石难及。数字阅读的弊端首在网络,来势汹汹的网络让数字阅读内容得以栖身在容量无限的虚拟空间,泥沙俱下是其必然结果。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辟段落谈“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求“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但这无疑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实,穿越、玄幻、宫斗、虐恋、畸情、官场、鬼怪等低俗数字内容的传播并未触犯法律法规,它们有着丰厚的生存土壤和读者基础,那么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应该是以优秀文化在数量上击退低俗文化,而不是(或不宜、不能)将后者直接消灭,这个工程之浩大及艰难可想而知。
问题五: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乏力
以“阅读推广”为第一宗旨的公共图书馆,在挺拔“主业”上已有乏力的迹象。这个判断的根据是,当前公共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或者推出的举措虽花样不断翻新,但直接针对图书或阅读的内容所占比例日渐减少。以公共图书馆举办的活动为例,与图书或阅读不直接相关的比比皆是,如讲座、观影、展览、故事会等,尤以讲座、展览最为频繁。为着力打造“第三空间”,不少图书馆甚至专辟场地供人们演出排练。2014年年初,国家图书馆的“国图艺术中心”高调亮相,它是由改造的国图音乐厅整合而成,是集文艺演出、艺术交流、电影放映、会议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国家图书馆此举可以说是无形中为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榜样”,图书馆与文化馆功能的交叉今后也将日益扩大化,并让阅读推广功能逐渐式微。
值得强调的是,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并不代表其阅读推广的得力与否。藏书多而不进行阅读推广,不吸引大众走进图书馆阅读,那么就会像坐等上门的死板商家,让“阅读推广”等同于“图书码放”。公共图书馆不是不可以创新活动形式,但要讲究主次之道,阅读推广永远应该是主业,要“绝对控股”。
对阅读领域的以上担忧,并不代表笔者对这个事业失去了信心。恰恰相反,找准症结才能下好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愿全民阅读大业能早日实现,愿“书香社会”能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最令我们自傲的风景。
(作者系新华书目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