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 直指人心
陆莉莉
如果在2013年的尾声,回首观望这一年的图书市场,在畅销书排行榜单纷繁的数据中拨开混沌的云雾,你或许会像笔者一样发现:这一年,阅读回归了自然纯朴的本真,指向每个人内心深处最脆弱也最温暖的角落。那是短平快的电子阅读永远攻陷不了的地方,是我们开始一场逐梦之旅的原点。
应该说影响2013年图书走向的最大因素非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纯文学和文学阅读被重新置于金字塔尖,从“莫言热”开始的“文学阅读热”也给2013年的文学类图书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事实上,2013年度不仅有重量级名家如余华、苏童、韩少功、梁晓声、阎连科等纷纷推出小说新作,在非虚构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学作品,呈现出虚构和非虚构图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现象。经历了前几年养生类、励志类、名人传记类等类型图书的红火,2013年究竟有哪些图书为同质化严重的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并且大放异彩?这里笔者从平素对图书市场的观察角度以及个人读书趣味出发,结合各大权威读书网站的推荐与评论,将本年度较有特点的图书从辽阔的书海中“打捞”出来,与您一起分享它们的美。
迷人的城市,蹉跎的流年
关键词:城市/时代
作为2013上海书展重点推荐的图书,《繁花》让“地域小说”这个概念被读者熟知,也让作者金宇澄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部有关上海的小说具有典型的城市小说特点,小说附有20幅作者手绘的体现上海原始风貌的插图,书中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书评人说“读《繁花》,感觉像是被你带领,重走一遍淮海路南京路,苏州河沿岸。”其对城市特质的精准展现可见一斑。正如金宇澄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并没有突出上海,而是突出了城市,我希望城市能在我笔下生动一次。”尽管只是生活世相的琐碎记录,然而简单的立意和有趣的说法却让这本看上去颇具“小众”气质的书得到了大众认同。
和金宇澄笔下“琳琅满目”的上海不同,南京籍作家葛亮笔下的香港是孤独且深藏着秘密的,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迷人气息。这位当代文坛独具才华与潜力的年青作家曾以《七声》与《朱雀》写就南京的人和事,这一次,他把目光投注于自己求学并定居的香港。2013年推出的新作《浣熊》以香港生活为故事背景,是葛亮“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着力描绘都市聪明成熟体制下,冷静到麻木生活中‘突然事件对人心的考验”。为什么选择香港作为写作背景?葛亮说,“大部分人初来一座城市会有某一种‘明信片式的成见。而在香港被具象化的繁盛图景背后,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十分砥实的东西。” 《浣熊》中的故事,因为“相遇”而造就,也因为“相遇”而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另外,著有“台湾百年物语三部曲”的台湾作家钟文音在《台北发的末班车》中书写的小人物命运故事,也是本年度 “城市小说”中的代表之作。
时代的风云变幻、悲喜交错是小说家们所偏好的亘古不变的题材。2013年的虚构类榜单也印证了这一点。《春月》是以女性视角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坎坷遭遇的优美小说,作者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包柏漪。该书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在美国出版,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 1988年,《春月》中译本首次在中国露面,此次是20多年后的重新再版。《春月》曾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如今又被冠以 “民国版《红楼梦》”的头衔。这一次由英若诚、吴世良这对夫妻档倾尽心血翻译的版本很快登上各大图书网站畅销榜,其引人入胜及脍炙人口的程度可想而知。
男性作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体现时代情愫小说有韩少功的《日夜书》和苏童的《黄雀记》。《日夜书》是一部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作品通过几位50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者韩少功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黄雀记》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和个体窘境进行了精准解析和流畅描摹。
饱含情感的美味,疗愈身心的最佳良药
关键词:美食
2012年央视的一档《舌尖上的中国》以及随之出版的同名图书让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舌尖”的美食旋风,与美食有关的各类书籍当仁不让地成为书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事实上,国人对美食的爱好和渴求早在心底暗涌,《舌尖上的中国》只是激活了这层渴望。
反观2013年畅销的美食类书籍,这其中尽管也有像养生专家于康教授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饮食健康主题而写的《你吃对了吗?》这样的家庭饮食红宝书,但更多的是类似许亿《旧时光的味道》、陈大咖《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样的美食散文。浓郁的色香味和淡淡的怀旧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与之获得共鸣。食物之所以美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味美。所谓美味,不过是我们对食物存留的美好回忆,在这些回忆里,有家的温暖、童年的甜蜜,也有母亲的疼爱、恋人的抚慰……还有什么比美食有更好的疗愈身心作用?其实,美食图书与旅游图书的畅销反映出的是读者极为相似的阅读诉求:并非真的在意品尝什么样的美味,或是去何处旅行,在意的是疲惫心灵能从最原始的感官体验中得到快慰。
然而,美食图书的畅销也引起了出版业界的警惕。有专家指出,当前凡是跟“舌尖”有关的书都热卖,在跟风现象下很多书也步入当年养生书模式化、复制化的窠臼。可喜的是,在2013年,我们看到了以美食为主题的小说、漫画,在图书内容和题材上求新、求精,这或许能成为美食图书今后发展的一条可取之路。
说到2013的大热门,《深夜食堂》不得不提。这部由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创作,夺得“第55回小学馆漫画奖”和“第39回漫画家协会大奖”,两度改编成电视剧,被网友封为“治愈系之王”的连环漫画,以其温情的风格和独特的都市感赢得了年轻读者的喜爱。漫画的主题极其简单,围绕一个小餐馆展开,这里的菜单只有猪肉酱汤套餐一种,但是老板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简单美味的家常菜,配上温暖感人的日常故事,总是能把人看得热泪盈眶。所有苦逼的加班族都希望自己所在公司能有这样一间美好的深夜食堂,瓦解生命中的庸常寂寞。著名“享乐派”作家叶怡兰评价此书,“引人时而垂涎、时而噙泪,时而不自觉地浅浅微笑了起来。味蕾与心灵,同觉芬芳甘美。”
与此同时,国内作家章小东的《吃饭》,更是将中国人的“吃饭哲学”通过这部最见生活血肉和生活气息的小说解读得淋漓尽致。这位出身名门的上海小姐以自己在美国寻找吃饭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构建了这部“不像小说的小说”。作家阎连科说,“《吃饭》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作者章小东说,“我找到了饭碗,却丢失了味道。”作者日夜思念的味道,那在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小时候亲切熟悉的味道,真正代表了作者的精神之思,也让这个关于吃饭的故事回到了我们民族的伤口上。
纪实文学,一统江山
关键词:纪实/乡村/爱情
虽然非虚构类图书向来涉及五花八门的图书门类,但是2013年的非虚构类图书竟步调划一地指向同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纪实文学。在这之下又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乡村和爱情。
让我们先从2013年的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谈起。作为2013“南国书香节”的重点活动,非虚构写作大奖旨在推动非虚构写作潮流,呼吁作家面对历史和现实,重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评奖嘉宾一致认为,目前国内非虚构写作势头很好,但能成气候的作品很少。而真正经典的非虚构作品能够体现出小说所不能体现的文学价值,因此推动大家都来为身处其中的现实表达些什么、思考些什么,让那些容易被大众媒体所遗漏但又恰恰是平常人生活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创作题材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在本届非虚构大奖的获奖作品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学者梁鸿的《出梁庄记》。2010年的《中国在梁庄》,梁鸿写的是留守在梁庄的人的故事,《出梁庄记》则将目光聚焦在走出梁庄的进城农民身上。这部由作者花费数年时间,亲身走访各个村庄,以纪实笔调写成的报告文学作品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2013年的图书业,以《出梁庄记》为首的优秀作品,提升了传统纪实文学的水平,也为非虚构类图书的深度阅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这一年,出现了一批专注于乡土散文写作的作者,如刘亮程、野夫、江子、杨献平等。他们或重现乡村的苦难记忆,或展示乡村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现实,或在传统的阴影下努力思考以求出路,或以反现代的姿态书写乡愁。《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是一部讲述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大陆乡村现实命运的纪事散文,它保存了中国南方乡村的民间文化记忆。作者江子凭借对江西赣江边一个叫下陇洲村庄的描绘,表达出深沉的哀思:当中国精神昔日赖以维系的乡土已濒临瓦解时,我们的家园是否有重建的可能?《蹉跎坡旧事—— 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以真率的态度和优美淳朴的文笔,记录了一个传统中国教师的坎坷一生,以及70余年湖南浏阳乡间与时代同步变化的真实过程。
此外,描述乡村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图书也成为一个热点。前有原纽约时报中文版记者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后有新疆作家丁燕的《工厂女孩》。在这个转型升级的焦灼年代,一些曾经沉默的声音需要被倾听。多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壮劳力一直被当作春运大潮中空洞的人肉背景,人们对于打工妹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那部叫做《打工妹》的电视剧上。而《工厂女孩》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视角记录了打工妹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的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是对现代工业洪流最有力的追问。
当然,在不乏沉重的乡村话题之外,讲述平凡人爱情故事的传记式爱情读本也是2013年非虚构类图书中的一大亮点。90岁的老人饶平如为悼念亡妻而创作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一书,上市后引起强烈反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常人写平常事,吸引力就在于此。人们深深地爱上这个琐碎如日记般娓娓讲述的故事,正因它还原了一份不被时间改变、不因际遇转移的纯粹爱情,这在浮躁的现世尤显珍贵。本书也因出色的装帧设计荣获“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设计师朱赢椿认为,这个故事中的“真”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在内文设计时保留了作者饶平如的手绘插图,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书的内容;而封面设计成一张大红的“喜帖”,作为献给“中国式爱情”的礼赞。《平如美棠》刮起的这股“爱情传记”甚至影响到小说作品的出版。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是一部以作家的回忆为根基再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其“纯真”程度直逼《山楂树之恋》。这个普通的故事,因为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普遍意义上的代表性而成为一首爱情挽歌,让读者被刺痛、被提醒:如果爱,请好好爱。
《平如美棠》等书的成功或许能给出版界带来这样的启示:花哨的形式与内容或许只能得到一时的追捧,想要取得读者持久的关注,回归朴实本真才是根本之道。
原创图画书井喷,亲子共读受重视
关键词:原创/传统/亲子共读
2013无疑是原创图画书“井喷”的一年。依笔者这几年对少儿出版界的观察,2013年在维持往年大量出版引进版图画书状态的同时,在出版中国原创图画书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
从当当网在售图画书品类来看,2013年不但有《歪歪兔系列图画书》《中国原创绘本精品系列》等市场反响较好的图画书推出了新系列,更有包括《馒头宝宝绘本》《“大白鲸计划”保冬妮绘本海洋馆》《水墨宝宝视觉启蒙绘本》《花生米图画书》《郑渊洁童话亲子美绘本》《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小猪波波飞》等在内的数十种系列图画书新鲜出炉。这些图画书基本上都是出自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名家,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严格的打磨。选取的主题也从中国传统文化扩展到孩子的行为启蒙、具有童趣的童话等方面,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范围。
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创作、中国新生代儿童绘本画家李蓉联袂带来的《小猪波波飞》因其天真幽默的艺术风格、明快简约的笔触成为第50届博洛尼亚书展上最吸引世界眼球的中国原创图画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与信谊图画书佳作奖获得者卢瑞娜倾力打造的《“大白鲸计划”保冬妮绘本海洋馆》,作为中国首部海洋童话绘本,深刻体现了“爱与成长”这一永恒的主题,故事的精妙程度及图画的冲击力,在原创图画书当中堪称翘楚。单本图画书方面,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曹文轩、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跨国联袂创作的《羽毛》以及刘畅《北冥有鱼》均获得2013上海国际童书展“金风车最佳童书国际原创图画书奖”。
2013年在原创领域成绩颇丰的还有中国传统童话故事书。台湾汉声出品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简体版自2012年底被引进大陆以来,销量一直占据原创童书前列,这套书带孩子回归到神奇、可爱、充满中华传统智慧的欢乐宝库。而由蒲公英童书馆推出的《字的童话》以中国文字为创意起点,把中国字的趣味与变化融合在幽默温馨的童话故事里,引发孩子对中文阅读的兴趣,是孩子从图画阅读转向文字阅读时最合适不过的 “桥梁书”。
在图画书阅读被越来越多家长重视的背景下,亲子共读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近几年已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家撰写的“阅读指导”书籍面世,而2013年一本“平民化”的亲子共读启蒙书《骑鲸之旅》真正将这股热潮推向顶峰。来自福建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粲然把她与儿子共读绘本的历程当作日记记录下来,却无心插柳地成了一本书。《骑鲸之旅——0-2岁亲子共读不可不知的神奇魔法》上市一周即被抢购一空,对于即将踏上亲子共读之路的妈妈来说,此书亲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参照性。最近推出的《骑鲸之旅2》延续了这一优势。也许正如粲然所说:亲子共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书,而是父母和孩子打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是他们一起进行的幻想之旅。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