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性金融风险视角透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文章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为现阶段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创新 节能环保

    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空转”“监管套利”和“关联套利”等脱实向虚现象,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监管套利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资产价格远超于其实际价值,金融有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自我繁荣的倾向。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发展所向,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增速调整、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1)防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大局

    从当前形势来看,金融安全对于国家稳定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就是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重,守住风险底线,夯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基”。

    一是加快金融体系建设,筑牢“长堤”。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打破市场分割、刚性兑付以及隐性担保,有效提高运行效率。要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建立以主板为塔顶,以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为塔中,以各类场外交易市场为塔底的“金字塔式”市场结构,使多样化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要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加快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降低新设机构的准入门槛,破解金融市场垄断,加快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使“双创”“三农”和小微企业得到有效发展,补齐金融短板。要优化资本结构,疏通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地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机制,实现信息交流共享,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对等等突出问题,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提高金融资源的可得性。

    二是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密布“水网”。要坚持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有机结合,对于功能属性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监管规则要统一,从而有效降低监管套利。同时,要强化综合监管,构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相结合的宏观审慎管理新框架,建立激励相容、有效有力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维护金融市场竞争秩序。要实施“穿透式”监管模式,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双管齐下,坚持“实质重于形式”,有效应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金融风险。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从机构和产品、存量和流量等维度,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为金融监管提供信息支撑。

    (2)调整结构,推进金融“脱虚向实”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要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金融机构要突出主业,调整结构,正本清源,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务必回归金融本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百业兴则金融强,实体经济发展稳定,金融方可持续稳健。因此,金融必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认清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金融机构要端正经营发展思想,平衡好追求经济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的倾向,引导金融健康稳健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要把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准,有效激发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二是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在总体信贷政策上,应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金融信贷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信贷总量增长上,应按照总量适度、科学投放的原则,合理进行信贷投放,既要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又要防止信贷增长过快加大通胀压力。在信贷资源投向上,要做到“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应积极支持雄安新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银行业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同时,要强化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度、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3)创新驱动,优化金融支持措施

    新常态下推进金融业改革创新,要贯彻发展新理念,坚持强化创新驱动,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但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不但要支持那些风险低、收益稳定的成熟行业和企业,更要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三農”、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保证其信贷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速;要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三农”客户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因素,积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支持政策、创新增信手段、创新扶贫金融产品、创新贷款额度及期限等手段,设计“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同时,积极运用投贷联动等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升实体经济的持续竞争力。

    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增加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供给。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开展金融创新必须紧跟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实体经济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着力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深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加强交叉销售,提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化、综合化服务的能力;着力开发高层次、专业化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大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升综合财富管理服务能力;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

    作者简介:张妍(出生年份1994.04—),性别,女,硕士,北京工商大学,100048,区域金融,普惠金融。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