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枷锁》解读文学作品的传播

【摘 要】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长篇代表作品,其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着重描写主人公菲利普如何冲破禁锢人类精神的枷锁——宗教和小市民习俗,力图在混乱的生活旋涡中寻求内心的真谛,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文章从人物形象、情感色彩和叙事结构三个维度探讨文本价值,进而透视其对畅销文学作品出版的启示。
【关 键 词】外国文学;文本价值;《人性的枷锁》;传播
【作者单位】李卫霞,郑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7.025
《人性的枷锁》自出版以来,一直被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世界各地读者所追捧。小说客观真实地展现具体环境中个人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引导人们关注人性问题,鼓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一、《人性的枷锁》概述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用英语写作最为畅销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较多作品,其中包括4部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小说,30多个剧本,还撰写了一些游记体与自传性质的作品及序言形式的文学评论。其作品结构精巧、语言简洁、笔法锋利,广受读者和学术界的青睐。
《人性的枷锁》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代表作品,是毛姆花费10余年所完成的流传较广的作品。这部文学作品以毛姆的早年生活经历为模板,但不是自传,而是自传性小说。《人性的枷锁》描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童年时代直至成年的生活经历,实则是大量展现了毛姆于旧制度下孤独的求学生涯,为冲出令人窒息的社会常规所做的斗争,以及对新的信仰与生活道路的追求。在这部作品中,毛姆破碎的家庭,在牧师家中度过的岁月,在海德堡的快乐时光,以及在医院求学的情形都一一再现。这部小说是从菲利普九岁丧母,被当牧师的伯父收养讲起,他失去了母亲的疼爱,被扔入冷漠的陌生环境。菲利普的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自私吝啬,使得菲利普饱受折磨,于是他便通过读书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但书籍所激发的想象更突出了现实的苍白。之后,菲利普远赴海德堡学习德语和法语,又到巴黎学习美术。巴黎学习的经历是作品最精彩的章节,不仅描写了穷困潦倒的美术学生的不羁行为,还着重描述菲利普和同学、咖啡馆常客争论人生的画面。之后,菲利普因缺乏艺术天赋改为学医。在五年的学医生涯里,他陷入了一场爱情纠葛之中,他爱上了一个女招待,面对这个庸俗浅薄、轻佻放荡的姑娘,菲利普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后来,菲利普逐渐认清了女招待的面目,结束了这种难以自制的纠葛,最终他与一位善良的姑娘在一起,开启了新的人生。
《人性的枷锁》以巨大的感染力描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令人窒息的生活状态,进而说明了人的价值并不在于如何摆脱种种枷锁,而在于要有勇气挣脱原有的枷锁,背负起新的枷锁。枷锁不仅是一种负重,更是一种使命和创造的动力。
二、《人性的枷锁》的文本价值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傳播是因其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人性的枷锁》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色彩、建构叙事结构,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文本价值。
1.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性的枷锁》塑造的人物形象源于毛姆的亲身经历,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塑造了经历种种摧残最终变得成熟的人物形象。《人性的枷锁》对广大读者的感染力在于菲利普承认自己的弱点和自卑,并突破内心的枷锁,战胜自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大多数读者产生共鸣,通过人物形象来思考自我。
《人性的枷锁》塑造了一个身有残疾却向往成功、不断思索人生意义的青年,生动再现了菲利普陷于生理缺陷、爱情挫折等枷锁之中。起初,主人公菲利普不满于生活中的一切。青年时代,菲利普因跛足无法同青年人一起活动,也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时,作者描写菲利普对同龄人的羡慕,让菲利普把灵魂装入别人的身躯中,着重描述菲利普的自卑内心及孤独感。比如作品中写到,热闹的节日里,菲利普独自漫步于街上,他看到成对的恋人在跳舞,但内心沉重地想到“没有什么女人能认真地对他正眼相看而不讨厌他的畸形”。之后,作者在描述菲利普与餐馆女招待的爱情中,更为深刻地刻画他内心的卑微,使得他一度被这种“自卑情结”所攫住。在他们的爱情中,女招待一再利用菲利普的感情来填满自己欲望的沟壑,女招待的冷淡无情刺激了菲利普的内心,但一次次的冷淡没能让他清醒,菲利普每次的热情与付出都使得他陷入自欺之中。作者在这种屈辱的关系中给菲利普织了一张自卑的大网。但毛姆如仅刻画菲利普的自卑形象,这样会使得作品人物大打折扣,也难以吸引读者。因此,他又塑造了菲利普深受自卑之苦却从未放弃对人生追求的坚毅形象。菲利普身负自卑枷锁寻找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医生,完成许多身体健全的人所未能做到的精神上的成长。
毛姆塑造菲利普残疾的形象、自卑的人物性格,使菲利普从种种枷锁中获得反躬自省的力量。毛姆刻画菲利普对艺术、文学甚至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模样,进而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寻找积极的支点。
2.大肆渲染的情感色彩
在《人性的枷锁》这部作品中,毛姆借菲利普这个人物的交错情感,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宗教、情感等问题的看法,进而引起读者透过作品交织的情感来找寻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渲染了菲利普与女招待、伯父、报社记者等一系列人物的情感,以此来表达他对当下社会中所表现的畸形心态的忧虑和反思。这部作品描述了以主人公菲利普为中心的有关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各种情感,表现作者希望冲破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情感抒发,力求获得情感上的自由。这些情感不仅是作品的文本价值之一,也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部作品所渲染的亲情令人有所思考,菲利普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把菲利普托付给他的伯父,但菲利普认为伯父是自私冷漠、表里不一的人。菲利普投资失败时,他内心既担心伯父不会给自己留下遗产,又热切期盼伯父快点死去,甚至产生了结束伯父卑贱生命的想法,最终他对伯父手下留情并不是出于叔侄的情感,而是完全出于畏惧心理。之后,叔侄之间的亲情随着菲利普得偿所愿继承遗产而终止,这种对亲情的渲染突出了他们亲情关系的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冷漠的亲情关系,引起读者思考自身所处时代个人对亲情关系的处理。
这部作品对友情的渲染令人倍感温暖,如菲利普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求学时期,他因身体残疾而被同学们嘲笑,几乎没有朋友。之后,他在书室认识了一位叫罗斯的同学,罗斯对他很友好, 把他带入朋友圈中。有一次,罗斯向菲利普询问是否愿意一起踢足球,这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对于饱受同学欺辱的菲利普来说,他的心突然被软化了,这种暖暖的情谊促使菲利普放弃了过去以读书来逃避生活苦难的习惯,他与罗斯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见,这段友情犹如一缕阳光照亮菲利普内心的阴暗,如一股清泉滋润了他的心田,这也启迪了读者的内心,让大家明白人生不只有灰暗,人生也存在温暖之情,只是需要积极找寻。
作者在《人性的枷锁》中用了较多篇幅对菲利普的爱情进行描述,尤其是菲利普在经历情感折磨之后,找到了自己归属的描写。淳朴、善良的萨利默默地关心和帮助菲利普,菲利普与她相处之后,被萨利的善良所感动,逐渐爱上她。萨利可以带给菲利普内心的平静、情感上的抚慰,这也让菲利普放弃了去西班牙的计划,决定和她结婚并于渔村当医生。这段情感的渲染标志着菲利普人生的成熟,使得他能够运用理智去追求美好的爱情,这是对人性弱点的重要超越。毛姆在这部作品中不惜运用笔墨来详尽描写菲利普的情感,进而体现作品的价值,即作品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屈从于感情是人性的枷锁,而运用理智才是人性的解放。这是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3.精巧的叙事结构建构
《人性的枷锁》通过建构精巧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作品的文本价值。这部作品以人物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毛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架构叙事结构,他不仅叙述故事,还阐述具有个性的观点。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通常要想与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就应认同这个人物角色。毛姆在建构故事情节时,让读者和菲利普产生共鸣,使得读者认同这个人物,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这也是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人性的枷锁》这部作品最吸引读者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巧妙的叙事结构,拉近了读者和文字之间的距离,为作品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在真正的戏剧中,所有事件都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缺少旁白揭示故事情境与背景。基于这种情况下,通过“我”来叙事,缺少戏剧性的氛围,原因在于“我”难以拥有叙事的功能,读者仅会关心叙事结构及方式,而不会对人物进行剖析。因此,《人性的枷锁》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把人物解读得更为透彻,使得叙述者与人物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第一人称来建构叙事结构,则会局限于叙述个人的想法,难以全面地解讀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但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对小说产生戏剧性的感受,作品中各色人物处于同一位置,都远离读者,不仅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使得叙事结构更为清晰,又使得作品给人戏剧性的艺术感受。但如果没有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读者就难以获得对文本的审美感受,作品的价值则无法完整地传播给读者。
三、《人性的枷锁》对畅销文学作品的出版启示
当下,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文学阅读所关注的重心已转移到文学的市场效应和消费趣味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消费。这意味着文学阅读的传播模式呈现为“作家—作品—编辑—出版—读者”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需要经过物化即批量印刷之后,变为文字出版物,成为一种“消费符合”,并且只有通过读者的购买行为才能实现其文本价值。同时,读者的阅读意识和消费意识使得他们对文学作品是否值得消费有个人的判断。因群体欣赏趣味的影响,读者会产生一定的群体消费意识,形成特定的消费倾向,促进出版商再次大量生产作品。反思《人性的枷锁》的传播,对畅销文学作品的出版可获得一定启示。
一直以来,严肃文学总是高雅、晦涩、沉重的,通俗文学总是通俗的。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把严肃文学所倡导的自我表达与通俗文学所追求的价值效益有机结合,实现文本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赢,是文学能够在大众市场成功传播的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给文学作品带来机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物质的丰富使得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因此,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严肃文学获得的认可度也有所提高,市场逐步扩大,这也是严肃文学成功传播的原因。可见,只有读者接受的文学,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出版要充分考虑市场价值,形成与读者互动的传播模式。在考虑读者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把严肃文学融入通俗文学中,保持严肃文学的艺术品格,使其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又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籍晓红. 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解读——浅谈小说的主题及深层含义[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赵骞. 解读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3][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人性的枷锁[M]. 张柏然,张曾健,倪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李雪顺. 生命似轻尘,死去也徒然——从《人生的枷锁》看毛姆的生命观[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刘丽平.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出版价值和可能世界理论解读[J]. 出版广角,2017(1).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