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风格抒写

    孙大路

    哥特风格既阴暗又奇诡,既恐怖又神秘,这种自公元1世纪日耳曼大掠罗马起即钤记于世的风格,既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教堂等凝固的艺术,又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影像等流动的艺术。从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将哥特风格引入影史,历代导演们对哥特风格的抒写便成为了第七艺术的一种奇异封印,好莱坞的蒂姆·伯顿更是从众多电影大师中脱颖而出,将深藏于历史脉络之中的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黑暗恐惧、死亡悲伤、爱的禁忌以及彻底的痛表现得酣畅淋漓。蒂姆·伯顿作品中饱含着奇异且丰富的想像力与恣肆且冷酷的张力,在阴暗中的淡淡忧伤以及在恐怖中的黑色幽默,都带给了观众以欲罢不能的视觉震撼与观影体验。

    一、 蒂姆·伯顿传奇作品中的哥特风格抒写

    (一)梦游传奇

    蒂姆·伯顿的作品既标志着20世纪末哥特风格的复兴,同时亦标志着由其一手缔造的新哥特主义的诞生,气氛阴郁的情境、恣肆夸张的演绎、漫无边际的想象是蒂姆·伯顿标志性的画面风格。[1]蒂姆·伯顿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每部影片都能不落窠臼与俗套,就拿《爱丽丝梦游记》来说,影片在唯美与荒诞之中折射出了哥特式的诡异与幽暗,蒂姆·伯顿所特有的新哥特风格与童话主题的融合式创新为蒂姆·伯顿的奇幻、恢谐、诡异、阴郁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哥特与童话的碰撞更是迸发出了异样的火花,爱丽丝由怯懦而勇决的人性的华丽升华,给观众留下了由哥特时空穿越至现实世界的灵魂洗礼,蒂姆·伯顿新哥特风格包裹下的,其实是人性中真善美的激励,梦游传奇实质上是影片带领观众冲破黑暗寻找光明的心灵之旅。

    (二)侠义传奇

    每位导演的心目中都自有为其指引灵性的缪斯女神,蒂姆·伯顿心目中的缪斯女神为其赋予了既雄奇又压抑、既瑰丽又阴暗、既幽默又惊悚的艺术气息,蒂姆·伯顿也凭此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界特立独行的光影巫师,《蝙蝠侠》是蒂姆·伯顿的早期作品,影片以其特有的阴暗影像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充斥着罪恶与贪婪,暴力与邪恶的都市,蒂姆·伯顿最擅长的就是色调的掌控与画面的把握,阴暗的色调为影片渲染了哥特风格,压抑的画面为影片提供了欲冲破压抑的强调的视觉动感,黑色幽默则为本片提供了最佳的视觉缓释与情境调剂,与其恰恰相反的背景音乐的欢快反而使得哥特式的阴暗更加地阴暗,这种反衬将扑面而来的罪恶、贪婪、暴力、邪恶劣化得无以复加,蒂姆·伯顿正是凭借这些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华丽却阴森、残酷却幽默、黑暗却温馨的诡异视觉体验。

    (三)爱情传奇

    蒂姆·伯顿是好莱坞独树一帜的鬼才导演,他最为擅长视效与特技双管齐下的迷幻搞怪式的影像创造,借助背景、色调、氛围、演员扮相等艺术手段,蒂姆·伯顿以其泛滥式的意识张力展开了无尽的视觉幻象。在《黑暗阴影》一片中,通篇都充斥了浓郁的哥特风格,码头、航行、建筑、陈设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哥特压倒一切的蒂姆·伯顿风格,十足的哥特味道的包装使得本片成为蒂姆·伯顿的一本准教科书式的影片,哥特路线指导下的影像,呈现出了令人陶醉的唯美的哥特风情,哥特风情烘托下,蒂姆·伯顿罕见地推出了哥特式的爱情戏,一如中古世纪般的凄楚哀婉与幽绝幻灭,哥特式的爱情竟然穿梭于时空和死亡之间,触手可及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爱欲与魔性交织、仇恨与幽怨交织,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或如凤凰般浴火涅槃,或如死亡般拥抱永恒的黑暗。

    二、 蒂姆·伯顿动画作品中的哥特风格抒写

    (一)鬼魅绽放哥特童贞

    在影像完全不受约束的动画电影中,蒂姆·伯顿的艺术表现更富张力、更具想象力,也更具感染力,传统电影中的陈旧技术在蒂姆·伯顿的手中竟能演绎出炫酷的、怀旧的新哥特式的光影,蒂姆·伯顿比好莱坞中的任何导演都更钟情于哥特元素,出身于迪斯尼却有着远比迪斯尼更高明的打造更高吸引力的光影技巧。在《僵尸新娘》中,全片自始至终弥温着阴森却温情的基调,充斥着可怖却悲情的氛围,蒂姆·伯顿以其新哥特的鬼魅形式讴歌了深藏于人类内心自远古时代起即保存及今的那份童贞。透过鬼魅世界的且歌且舞,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脱了生死的爱的态度,也看到了在对待死亡这一至大问题上,爱给了世人一个不容置疑的立场。蒂姆·伯顿让我们看到了最豁达、最积极、最乐观的僵尸,作僵尸也是快乐的,鬼魅的哥特风格下绽放出的是关于人类保有纯真的童话。

    (二)阴暗照耀哥特灵魂

    在好莱坞的绝大多数导演信奉只有欢乐与激情才能打动人的时候,蒂姆·伯顿依旧秉承了哥特式的阴暗、恐惧、悲伤、痛苦等元素中的异类美感与另类情怀,形成了蒂姆·伯顿所特有的深度复古、阴郁幽暗、配色华丽的新哥特风格。在蒂姆·伯顿眼中,即便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亦能展现出迷人的新哥特风采,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反倒成了蒂姆·伯顿驾熟就轻的可驭方物。[2]在《圣诞夜惊魂》中,哥特风格的标志之物一样都不少,从形而上而言,艺术更强调一种视角的独特性,影片中的影像是光怪陆离的黑暗风格,蒂姆·伯顿为哥特风格刻划了中古世纪的装饰、典型哥特的建筑以及哥特式的晦暗,更为充盈全片的哥特风格注入了离奇的幻象,纷纭的幻象仿佛为阴暗增添了些许光亮,而这光亮正照耀着蒂姆·伯顿所一以贯之的哥特格骨的灵魂。

    (三)机器诠释哥特本真

    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能够一直保持票房佳绩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家之一,由祖母带大的蒂姆·伯顿其性格中必然存在着超越了天赋的内向与孤独,这也决定了蒂姆·伯顿与众不同的视角,与蒂姆·伯顿的其他动画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机器人9号》中,不仅场景相对“简陋”,而且导演的想象力亦没有如其他动画片般纵横驰骋于“怪、力、乱、神”的虚空,一个被宇宙遗弃的荒凉世界,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渺小的机器人的命运昭示了宇宙的真理,也昭示了哥特风格的本真,那就是,即令世界终结,生命仍将继续。哥特风格的不安与压抑从影片的启幕就开始了,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蒂姆·伯顿一手打造的新哥特主义以奇异的视觉特效与完美的视觉表现为观众展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凄美的哥特风格、瑰丽的哥特风尚、幽暗的哥特风格、华丽的哥特风范,进而还原了其独树一帜的、变本加厉的新哥特风格的本真。

    三、 蒂姆·伯顿惊悚作品中的哥特风格抒写

    (一)哥特风格情感的影像抒写

    蒂姆·伯顿是哥特风格抒写的坚定执行者,无论你是否赞同蒂姆·伯顿的哥特风格,都无法抵挡其透过哥特风格抒写出来的影像魔力,《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爱德华的异象为影片增添了畸形与神秘的哥特风格,但是,如果幼稚地认为蒂姆·伯顿的哥特风格所抒写的黑暗面中只有黑暗那就错了,美好与邪恶总是相互对立的,阴暗与优雅总是相互支撑的,哥特风格的重口味形式之中,其实反衬出了绝望与阴暗情境中的人性的大美。仔细审视爱德华,仿佛可以看到蒂姆·伯顿本人的影子,影片中淋漓尽致的哥特风格的大手笔,配以空灵曼唱,将这部影片中爱德华令人永生难忘的眼神与表情所油然流露的孤独、死亡、痛苦的意象天衣无缝地弥合在一处,在影片的结尾,蒂姆·伯顿还不忘劝诫世人,即便是最悲伤之时,亦非一切皆暗,唯爱能点亮心中的光明。

    (二)哥特风格罪恶的影像抒写

    好莱坞从来都不乏大师级电影家,然而,纵观那些平庸的电影家们,最缺乏的其实就是蒂姆·伯顿所拥有的风格,许多观众可能会误读蒂姆·伯顿的风格,会误以为他只是一个内心阴暗,略有变态,极度幼稚的导演,甚至某些评论家也大谬不然地批评蒂姆·伯顿,认为他的风格不值得赞颂。然而,透过蒂姆·伯顿的哥特风格抒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我心光明”,且向往美好、温馨、和谐景象的蒂姆·伯顿。因为,蒂姆·伯顿比谁都更懂得含蓄、隐喻,比谁都更懂得从事物的背面去揭示主题,蒂姆·伯顿影片中主角及其所引领的观众的内心状态应该是探索于黑暗的对于光明的渴求。[3]《断头谷》是一部气氛阴森可怖,既遍布惊悚又充满血腥的影片,在影片中蒂姆·伯顿代表性地集众多哥特特质于一身,以哥特风格抒写了现实中的罪恶。

    (三)哥特风格残酷的影像抒写

    凡以仇恨刻骨,必以死亡终途。仇恨自有其延续性,死亡更有其残酷性。《理发师陶德》一片中,对哥特风格进行了堪称完美的演绎,同时,蒂姆·伯顿亦为哥特风格之中注入了鲜活的元素与光明的意蕴。[4]《理发师陶德》这部作品中的温情指数是蒂姆·伯顿所有影片之中最低的,这部作品是蒂姆·伯顿哥特风格中阴暗特质的集中式的大爆炸,所演绎的新哥特风骨更加纯正、更加纯粹,亦更加偏执,甚至偏执得不可思议,阴暗、残酷、冷血得令人发指,极致的新哥特风骨反而让这部影片大受青睐,并因而从容地构建起了后现代的,足以令后世顶礼膜拜的新哥特丰碑,同时,亦构筑起了蒂姆·伯顿式的电影审美新标准。影片完全背离了传统的经典式的格局,一并颠覆了光明式的结局,令沉浸于其中的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蒂姆·伯顿新哥特主义的震撼张力。

    结语

    好莱坞的蒂姆·伯顿是本世纪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导演之一,蒂姆·伯顿所抒写的哥特风格正是其内心光明的反证,蒂姆·伯顿新哥特风格电影中蕴含着撼人心魄的魅力,也有着抒写不完的人性故事,作为新哥特主义的缔造者,蒂姆·伯顿的成就是卓越的,与众不同的是,同样的对于光明的追寻别人直白地正面地抒写出来,而蒂姆·伯顿更懂得使用电影学中的隐喻从另一个侧面以光影抒写。诚然,真正的艺术在于不断升华,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参考文献:

    [1]曹钰,曹巨江.电影顽童蒂姆·伯顿的哥特情结[J].电影评介,2008(14):30-31.

    [2]朴月华.哥特 童话 反叛——蒂姆伯顿导演影片风格分析[J].大众文艺,2012(13):17-18.

    [3]时硕.蒂姆·伯顿:哥特电影艺术风格的完美演绎者[J].文教资料,2013(16):19-20.

    [4]聂洲.蒂姆·伯顿的影像叙事风格分析[J].时代金融,2013(11):25-26.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