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礼佛”记
张小峰 安之
2100多年前,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而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旨在打造新丝绸之路,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追古思今,2016年4月,著名书法家华人德的弟子张小峰先生,跟随华人德、白谦慎、王伟林等一行十二人踏上朝圣之路,展开以开阔胸襟、净化心灵为主旨的“丝路礼佛”之旅。在为期近半个月的参访行程中,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沿线重要的文化遗存为重点,寻访中国书法、绘画两大古老艺术的岁月留痕,展望新丝绸之路的灿烂与辉煌。
追寻艺术之源
此次丝路礼佛,一路翻山越岭、艰苦跋涉,到访、考察了西北地区的主要人文景点,诸如敦煌、麦积山、仙人崖、瞿昙寺、张掖丹霞地貌、月牙泉、鸣沙山、玉门关、莫高窟……这当中的石窟、造像与书法关系密切,其中更有直接的取法资源,如武威汉简、敦煌写经和楼兰简书等,可以说汉简书法承上启下,是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可以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敦煌一带出土的简牍完整地保存了从西汉到东汉书体演变的全过程,书法史中最重要的书体和文字的发展变化的坐标体系,在敦煌都能找到。此外,敦煌遺书乃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中古时期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最为丰富、系统的第一手资料,详尽地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这些资料自近代被发现之后,便对书风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中获益的书家不可胜数。汉简和写经之所以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成为新的审美接受对象,原因在于其舒朗奔放、快捷急就的风格,这种以拙生巧的自然天趣与当代国人的审美意识极度契合,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会是非常重要的取法资源。
丰盛的文化之旅
当然,此次“丝路礼佛”的意义并没有局限于实物与实地考察,而是一次蕴含学术研究、人文体验、历史现场和心灵洗礼等在内的文化之旅。可以领略到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在不同地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以敦煌藏经洞文书为例,历经三国、两晋、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北宋等十多个朝代,横跨时空七百多年,包罗学科数十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除汉文以外,还有突厥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称得上是一座卷帙浩繁的古代图书馆。
中国文化的主要发展脉络自内陆而至沿海,汉唐盛世乃是西北曾经辉煌的见证。而今从江南到西北,这种“反向”的探索,正好是对历史陈迹的“逆袭”。从现代思维的角度来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不断重新加以审视,这种由下向上的逆向思维所主导的程序,乃是极为科学的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创造性思维”,依据此种方法诠释传统文化精神,更容易把握其中的规律并接近历史真相。这是一个从繁杂、混沌走向纯朴、明晰的过程。不独于此,中国大西北更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点。不断出土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考古资料,揭示了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就有交流和碰撞。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其中一扇大门便是敦煌。中华文明由河西走廊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走向世界。同时,西方文明中包括埃及文化、希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的印度文化,在同一条线上源源地逆向输入进来,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
与此同时,广大西北区域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相互学习又相互争夺,相异的历史形成各自的文化,相同的艰辛迫使具备勇猛、进取、炽烈、豪放、自由等相近的气质。这种西北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最终沉淀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主体核心,顽强而鲜明地存在着。地域风情最终促成了个性审美的创造。敦煌莫高窟壁画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所独有的模式。千载之下,依然震人心魄。借助“丝路礼佛”,寻觅古人的足迹,寻觅祖先的遗迹,其中承载着梦想、寄托、敬畏和向往。
寻找心灵的故乡
此举亦是效法先贤,访古、访碑、访学,同样可以从书本上跳出来的。但凡有临池经验的人都知道,印刷品宁帖不如拓本,割裱本不如全拓,原拓更要结合原石,这样才会有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在泼墨挥毫间体悟到细微处的神韵,以及那些妙不可言的精华。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以心印心”,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即通过模拟前贤的举止,米体悟古贤在相似处境下的处理办法。古人在访碑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艰苦的环境,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都是寻常事,但对于艺术和学术的执着最终会战胜一切。书法的成功不仅需要脑力、智力,也需要体力,是一切劳动的综合结果。通过访古行动,可以有现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所谓的现场性即身临其境,没有任何读帖方式能够比得上这一效果;所谓即时性,就是针对很多在书斋中遇到的问题,即使苦思冥想往往不解真谛,一旦面对实物,灵感可能油然而生,一切困惑迎刃而解;所谓互动性,就是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等三种互动方式配合使用,避免单向思维所产生的局限性,不断涌现出新的灵感,从而有新的创造。三者之间,互动性最为重要。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
具体来说,每个书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当个人内心世界得到升化,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才会得到升华。“丝路礼佛”活动巧妙地把这三种关系浓缩在了一个史化旅程中。通过这种示范,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米,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进会形成一种良性的风气。
“丝路礼佛”之旅,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过程,祖先留下的灿烂辉焯的文化遗产让此行众人叹为观止,并由此触发创作灵感与激情,将丝路文化沿袭与传承下去。遥想当年,丝路饱经沧桑与劫难;如今,中华民族日益强盛,新丝路正在崛起,日益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汇聚的新中心,必将拥有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