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暮色》改编对小说文本的忠实性与创造性

    乔娇 薛琳

    经典名著以及畅销小说都具有着独特的艺术吸引力与庞大的读者群,在以这些文学作品为基础开展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过度改动势必会导致作品原有艺术魅力的流失,但是事实上,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故事的呈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电影改编对文学文本做出的再创造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决定了在电影改编作品的创作中,如何实现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电影改编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电影《暮色》改编对小说文本的忠实性

    当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作品之后,它的艺术形式就发生了转变,因此,电影改编作品是否对小说文本表现出较高的忠实性,并非是对电影改编作品品质作出评判的标准,而使电影改编作品创作者在改编作品过程中态度与原则的体现。在电影改编对小说文本保持较高忠实性的情况下,电影改编作品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会与小说文本表现出一定的契合性。从电影《暮色》来看,导演凯瑟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表达了自身“希望忠实于斯蒂芬妮原著”的观点和态度。而电影改编作品对小说文本的忠实性,不仅体现在电影改编作品与小说文本主题内涵的契合性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电影改编作品与小说文本人物塑造的契合性方面。

    (一)主题内涵对小说文本的忠实性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虽然《暮色》的作者斯蒂芬妮并不希望自身的作品成为描写少男少女的小说,但是在斯蒂芬妮的小说原著中,纯真的爱情故事无疑成为了作品中的首要主题与重要线索。《暮色》讲述了一段纯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贝拉与霍华德一见钟情,但是爱德华具有吸血鬼的身份,而贝拉的鲜血对于吸血鬼而言有着难以抵抗的吸引力。这段爱情的纯真性体现在二人之间没有顾忌、没有功利,即便是贝拉得知爱德华的身份之后也没有退缩,并冒着生命危险甚至自愿放弃人类的身份来与霍华德长相厮守。另外,包括《暮色》在内的吸血鬼题材小说中,理性与欲望的抗争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霍华德而言,他需要每时每刻对吸取贝拉血液的欲望进行克制,也正是在爱情的魔力下,爱德华使自己的理性战胜了欲望,并最终与贝拉走到一起。爱德华的家人与爱德华面临着相似的矛盾,他们身为吸血鬼却始终压抑着吸血的欲望,这种对本能的压制显然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放弃这种欲望来与人类和平相处。而与霍华德家庭相反的则是劳伦特、维多利亚与詹姆斯等吸血鬼,他们受到欲望的引诱而不断杀戮,最终走向了灭亡。

    在电影《暮色》中,贝拉与霍华德的爱情仍旧是故事的主线,并且凭借电影画面所具有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电影作品将贝拉与霍华德的情感刻画得更加细腻,二人从一见钟情、若即若离、坠入情网以及最终相爱相守的过程也被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在这些情节的表现中,影片呈现出了这段爱情的纯真、犹豫、彷徨、激情与坚定,在体现出与原著主题内涵契合性的基础上,唤起了观众对纯真岁月以及纯真爱情的美好回忆。另外,电影《暮色》对理性与欲望的抗争这一主题也作出了继承,在这一主题的表现中,影片对卡伦一家在面对诱惑中的挣扎作出了重点刻画。如卡伦一家的外貌年轻俊美,不论是男是女,都美到让人屏息的地步,同时他们待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大方。[1]但是在卡伦一家第一次见贝拉的时候,面对贝拉受伤流出的鲜血,贾斯伯流露出了不能自控的表情,而作为贝拉朋友的爱丽丝也不得不屏息躲避,虽然已经习惯“素食”的卡伦夫妇并没有异常,但是即便是深爱着贝拉的爱德华也表现出了极力克制的表情。另外,在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即爱德华需要通过吸血来帮助贝拉排毒,在此过程中,电影的特写镜头落在爱德华扭曲的面部上,从而表现出了爱德华自身理性与欲望的痛苦斗争。由此可见,电影《暮色》虽然也是吸血鬼题材,但其主题实质是青春期的甜涩爱情[2],电影《暮色》无论是在爱情主题还是理性与欲望的抗争主题方面,都对小说文本进行了继承,并在表现出对小说文本忠实性的基础上对爱情的纯真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做出了更加细致的刻画。

    (二)人物塑造对小说文本的忠实性

    无论是小说艺术还是电影艺术,人物的塑造都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小说艺术和电影艺术都离不开叙事,而叙事的开展则需要依赖于人物的行为与语言。在小说创作和电影创作中,只有突显出人物的个性化,才能够提高人物的辨识度,并促使读者与观众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索作品的主题内涵。对于小说读者而言,原作中的人物会在读者心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电影改编作品在人物塑造中如果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做过分的改动,不仅会导致电影中人物形象难以符合受众预期,而且容易招致受众的反感。从电影《暮色》来看,包括贝拉、爱德华及其家人、朋友等形象,基本都对小说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继承。

    在小说作品中,爱德华与贝拉具有着“主角光环”,因此二者也是斯蒂芬妮重点刻画的对象。从小说原著来看,爱德华在外表和内心两个方面都具有着完美的特点,他不仅举止优雅、相貌英俊,而且只是渊博,最为重要的是虽然他具有着吸血鬼的身份,但是却具有着善良的本性。在电影作品中,爱德华至善至美的形象得到了保留,同时在导演所做出的细节改动下,爱德华这一形象也变得更具真实感与立体感。在小说作品中,第一叙述视角的使用使爱德华的心理世界难以完全展现出来,如在爱德华为贝拉吸取毒液这一情节中,读者似乎感觉爱德华不伤害贝拉这件事情并不费力,但是在电影作品中,导演利用特写与蒙太奇手法,将爱德华扭曲的面部表情以及各种美好回忆呈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了爱德华在此过程中所作的挣扎与承受的痛苦。这种设计不仅能够让观众看到吸血鬼抵御鲜血诱惑的艰难,而且也能够让观众看到爱德华所具有的坚强意志以及对贝拉的用情至深。在影片对贝拉这一形象的处理方面,同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了强化。小说作品中的贝拉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女孩,具有着平凡、不做作的性格特点,并且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贝拉展现出了独立、内敛且敏感的个性。父母的离异让贝拉在面对爱情时表现出了超凡的坚定,也正因为如此,贝拉即便是知晓了爱德华的身份,也仍旧对自己的选择进行着坚持。在小说作品中,贝拉面对爱德华出现的一系列奇怪举动充满了疑虑,并表现出了害怕与逃避的倾向。而电影作品中却将这种消极的心态改动成为积极的心态,即面对疑团的贝拉具有着解开谜底的欲望。电影对这一情节的特殊处理,表现出了贝拉对感情的大胆追求,这与小说中贝拉的个性也是完全相符的。

    二、 电影《暮色》改编对小说文本的创造性

    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在长度、容量方面具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电影创作过程必然会对小说原著进行改动,因此,电影改编作品对小说文本所具有的忠实性是相对而言的,而对小说文本的创造性则绝对存在。

    (一)情节安排方面对小说文本的再创造

    从篇幅方面来看,小说作品具有着多样化的篇幅形态,如短篇、中篇以及长篇小说等。虽然电影作品也具有着不同的片长,但是短至几分钟,长也一般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因此,电影作品需要将较多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充分的呈现,这也造就了电影叙事流畅、情节紧凑的特征。如果电影中具有过多的枝节,不仅会显得拖沓,而且会妨碍观众理解影片内容,所以,在电影改编作品中,对小说原著中的情节作出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增补,不仅是不得已的,而且十分必要。

    从电影《暮色》来看,为了强化电影氛围惊悚恐惧的效果,导演凯瑟琳对情节作了适当的删减,如在爱德华身份的刻画中,为了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电影删除了小说中一些在早期透露爱德华身份的情节,如爱德花在了解贝拉晕血的习惯后,将预知的课程内容告诉了贝拉,从而使贝拉免于面对鲜血。爱德华为了逃避验血而逃课的情节也作出删减,因为这一情节容易泄露爱德华的身份。另外,在小说文本中,爱德华的身份得以明朗之前,贝拉曾做过雅各布与爱德华分别变成狼人与吸血鬼的梦.这不仅能够为全片奠定下魔幻色彩基调,且象征着女主角贝拉即将与吸血鬼家族不可脱离的命运关系。[3]但是,这一梦境因为太过露骨地对爱德华和雅各布的身份作出暗示,因此,电影创作中也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删减。

    无论是情节的删减还是增补,都是为了对原作进行丰富,并对观众情绪进行调动。导演凯瑟琳在对小说《暮色》进行改变的过程中,不仅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删减,同时也增设了一些悬念。事实上,小说文本本身就具有着很多悬念,而导演凯瑟琳对悬念设置的进一步增加,无疑会强化电影作品的恐怖气氛。如在电影作品中,爱德华与贝拉的第一会面时,爱德华使用犀利的眼神看着贝拉,并表现出了奇怪的表情;在二人一起上课时,爱德华看到贝拉后捂住鼻子并在下课后匆忙离开;在爱德华请求教师给自己进行调课时,他能够感受到贝拉的到来并用仇恨的眼神盯着贝拉。这些情节不仅让贝拉感到莫名其妙,同时也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叙事视角方面对小说文本的再创造

    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叙事差异来看,小说艺术中的叙事往往为第一视角,即让主人公使用“我”来进行叙述,并在讲述自身经历的过程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种叙事中,主人公所了解的信息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或者说,从一开始,主人公所掌握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另外,由于小说使用文字进行表述,所以人物心理等抽象性内容也可以通过第一视角进行表现。而在电影艺术的叙事中,不仅会描述主人公在场时的场景,同时也需要表现主人公不在场时的场景,并且由于电影使用画面进行呈现,所以人物心理等抽象性内容并没有办法像小说那样进行呈现,因此,电影不仅需要主人公使用第一视角对自己所经历的故事作出论述,并且往往需要使用画外音的方式来交代其他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影片《暮色》对叙事视角的再创造来看,小说文本中采用了第一人称这种有限的视角,读者能够伴随贝拉的叙述了解贝拉的经历以及心理变化,在这种叙事模式中,贝拉所讲述的都是自身的所见所闻,贝拉已经得知爱德华是吸血鬼,而爱德华也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这一点等。[4]这些内容能够产生真实与亲切的感觉。但是在影片当中,一些贝拉不在场的故事情节并不能靠贝拉来进行叙述,如在詹姆斯杀人以及查理查案的情节中,贝拉并不在场,所以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的方式,这种叙事模式的转化,不仅能够表达出贝拉细腻的内心情感,而且也不会影响影片本身所希望呈现出的悬疑效果。画外音的使用也是电影改编作品中重要的叙事方式,在电影《暮色》中,画外音主要是贝拉所进行的独白,这种叙事方式的使用能够让观众对贝拉的心理进行了解,并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语

    电影《暮色》成功塑造了与以往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作品中不同的吸血鬼形象,同时向观众展现出了一段纯真且惊心动魄的传奇爱情。在对原著进行改变的过程中,电影《暮色》实现了对小说文本中实行与创造性的统一,既做到了尊重原著,又让电影作品体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这种电影改编策略能够为我国电影改编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付一春.黑暗里的骄阳——解读电影《暮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131.

    [2]于丽霞.好莱坞青春魔幻电影《暮色》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158.

    [3]卢颖.“暮光之城系列”之电影《暮色》色彩印象[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6):357.

    [4]南惠真.对电影语篇《暮光之城:暮色》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科技视界,2014(14):149-178.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