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勺子》黑色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主题解析

    沈洁

    《一个勺子》是中国大陆新晋导演陈建斌的处女作,也是其自编自演的最新大作。《一个勺子》影片剧本是由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而来,于2015年11月20日在全国上映。首次担当导演的陈建斌凭此影片获得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新人导演荣誉,此外,影片中的其他几位演员也分别获得提名奖项。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业界取得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票房,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其蕴含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理主题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和保证。该片以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故事发生的大环境,西北方言贯穿影片始终,在90分钟时间内向观众揭示了寓意深刻、荒诞可笑、颇具讽刺意味的悲剧性主题内涵。主人公马吉(即拉条子)是西北一个小镇村庄的朴实农民,唯一的儿子不幸入狱,拉条子和妻子金枝子花钱托关系找人给儿子减刑,但是事与愿违,拉条子最终人财两空。故事就以拉条子四处追债拉开了序幕,在一次追债的路途中拉条子偶遇了勺子(即傻子的意思),不曾想勺子缠上了他,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烦恼。夫妻俩收留了勺子,也踏上了为勺子寻找安生之处和寻亲之路,结果却四处碰壁。面对勺子,周围人都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影片最后勺子被人领走,拉条子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勺子到底有什么用?他穿起勺子的衣服,俨然成为别人眼中的勺子。

    一、 黑色幽默在影片中的具体表现

    “黑色幽默”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学派别,随之迅速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现代文学流派,甚至在西方文学流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色幽默文学一反传统文学创作的手法,不仅在叙事结构、幽默方式以及题材的选择上有明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突出表达深刻的思想寓意,以一种诙谐、无奈、嘲笑的对比手法凸显主人公及其周围社会环境与之强烈的落差和不协调,对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冷漠、精神情感的沉沦以及被固化、异化的事物进行无情的批判、讽刺和攻击。因此黑色幽默小说被冠以“反”的文学形态,反小说、反传统、反理性,甚至是反理想主义。随着大众需求的多元化、电影创作市场的日益繁荣,影视、戏剧等艺术领域也逐渐采用了黑色幽默文学创作的元素,《一个勺子》就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影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殊的幽默方式

    一般而言,传统文学、戏剧、电影等幽默形式的运用具有明显和严格的界限。喜剧幽默用来反讽社会的异化、人物的丑恶、周遭环境的荒谬冷酷,悲剧是为正义、善良、英雄人物的痛心。黑色幽默却没有分明的区别,通常是采用喜剧性的创作形式阐述悲剧的内涵,这种形式的幽默使得一切悲哀、痛苦和不幸成为可笑、荒诞和让人嘲笑的对象,通过对不幸采取嘲笑的态度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某种社会寓意。影片中拉条子和金枝子收留勺子,一方面是出于无知、无奈和怕惹事,另一方面也是其质朴、老实、善良的本性使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好事,却给拉条子惹来了更多的麻烦。导演用夸大的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杨警官、村长、大头哥以及李老三等人物形象,使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又深深地同情和可怜拉条子,而更加地突出像拉条子这样憨厚、老实的人物形象与现实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将丑恶、冷漠的人性剖开来展示给观众。尽管导演并没有投入情感倾向,但是观众却能在发笑中感悟到其深刻的社会寓意。

    (二)独特的选材视角

    黑色幽默特殊的文学创作要求其在题材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高度,甚至是为了配合主题表达选择一些形象、意义模糊的人物和场景。《一个勺子》围绕着拉条子捡回勺子这一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故事情节。“勺子”就是一个让人迷惑的形象和意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勺子?观众像雾里看花,时而清醒明白时而糊涂,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观众心中对勺子的形象和定义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定。

    (三)人物形象的设定

    “反英雄”式人物是黑色幽默小说和电影的一大特点,这些形象是作者、导演设定用来展示扭曲的人性和畸形的社会的。《一个勺子》中主人公拉条子是一个执拗、质朴、无知又老实的人物形象;勺子是一个疯癫的流浪汉;村长、李老三、大头哥是精明、世故、圆滑的形象。几组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的突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变形,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生存的人物又怎能摆脱其影响和异化。

    二、 影片悲剧主题内涵解读

    (一)荒凉冷酷的生存环境

    影片以大西北某个城镇村落为背景,故事发生在冬天,村庄一片荒凉,厚厚的雪覆盖着广阔的土地。拉条子裹着厚厚的衣服、戴着棉帽,脸冻得通红,胡子拉碴的形象显示了其普通农民的身份。家里生着炉子还是抵挡不住严寒,牧羊为生的拉条子家庭并不富裕。无论是西北自然环境还是客观的物质环境,对拉条子而言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影片为了突出其悲剧性主题,通过刻画人物生存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衬托其命运和生活的艰辛、不幸。片中的勺子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灰头土脸,是一个居无定所、挨饿受冻的流浪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二)世故、冷漠的人情

    影片中人们对待流浪汉勺子,大多缺乏同情心,纷纷表现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事态度。老实巴交的拉条子出于同情将自己的馍馍分给了勺子,勺子缠上了他。在多数人缺乏同情心、秉持惯有的处事原则情况下,拉条子的一点同情和善良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同时又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村长劝说拉条子的一番话,将其“顾全大局、不当活菩萨”的圆滑处事方式刻画得生动、形象,同时也道出了一个扭曲、荒诞的社会现象:收容所并不是勺子有资格和能力去住的地方;杨警官出于“职责范围”考虑拒绝接收勺子,并开导拉条子没有义务对勺子负责任,他没有出现的时候勺子照样好好的活着,并没有饿死冻死。警官义正言辞听起来似乎合理又合情,这也是多数人信奉的传统价值观,但是拉条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固有的怪圈,才让人开始恍然大悟;拉条子找李老三帮忙作证勺子是自己捡回来的,李老三表现得犹豫不决,急忙撇清关系,生怕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一方面与人述说拉条子的老实、憨厚,似乎对这样的品性十分赞赏,但是另一方面却对拉条子收留勺子的行为并不认同,批评拉条子不该多管闲事,甚至劝说拉条子放弃追债,在李老三的价值观里“人生就是这样”;镇上卖干果的商贩反复出现了几次,她与拉条子之间简短的对白将商贩自私、冷漠的一面暴露无遗。其中一个场景是拉条子领着勺子来询问是否知道勺子的家人或者住处,老板娘表现出了不屑和不情愿的态度,支支吾吾并没有直接回答,而且还状告勺子偷拿自己家的瓜子。此外,当拉条子以为自己将勺子弄丢,内心懊恼挣扎的时候,商贩嘴里默默的说了一句“傻子”,露出鄙视的眼神,冷漠的人情关系让观众感到悲哀和痛心;大头哥狡猾又猥琐,利用拉条子老实又无知的一面,将其给儿子减刑托人的5万块钱骗走,并尽可能地躲避拉条子的纠缠,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与拉条子周旋解释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生怕惹来不便。拉条子找他帮忙张贴寻人启事,大头哥并不愿意,甚至非常生气拉条子将纸贴于自己的车上;即使是具有一定同情心的拉条子和金枝子,在面对收留勺子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畸形心理:他们之所以收留勺子,也迫于自己的无知和对现实的无奈,甚至是害怕勺子在自己家出问题而给自己带来麻烦。为了减少麻烦只得硬撑着,讽刺的是麻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引发了一连串荒诞不经的事情。

    影片中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形成了一种惯有的处事原则,其人情的淡漠犹如荒凉严酷的西北生存环境,在喜剧性故事情节中蕴含着悲剧性的主题。

    (三)聪明和傻的畸形定位

    影片题为一个勺子,“勺子”即傻子的意思,颇具讽刺意味。在人们眼中,被拉条子收留的流浪汉是勺子,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老实人拉条子因为收留勺子最终却成为人们眼中的“勺子”。村长、大头哥、李老三、商贩、警察等深谙人情世故、处事圆滑的人是社会集中认可的聪明人,而像拉条子这样具有同情心、害怕良心谴责,最终却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的老实人却是社会的另类,是人们眼中的傻子。相比脑部残疾的身障者,那些同情和收留身障者的老实人,才是大众眼里名副其实的大傻子。聪明的警察不能无缘无故抓没有犯罪的勺子、聪明的邻里和亲戚尽可能躲避麻烦事、收容所只有聪明人才有资格进去,勺子是没有资格的。拉条子之所以最终受尽委屈、苦楚,丧失钱财,整日纠缠在别人身边,就是因为他“傻”,这样的他与当初纠缠在自己身边的勺子其实并无差别,就是他的傻使他永远不明白别人为什么要抢勺子?影片的结尾极其讽刺,拉条子以勺子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遭到了和勺子一样的境遇,至此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这则好人没好报、傻人没傻福、人善被人欺的社会寓言,其反讽、挖苦之意,表现得极其鲜明和突出。拉条子悲剧的人物故事强烈地直击这个畸形、扭曲的社会现实,聪明和傻的惯性认识是导致人情冷漠的最大原因。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