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与县域未来
车文斌
现代农业,不经意间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已多年。可是,当下身边依然充斥着传统农业种出的粮食和蔬菜,虽然温饱已不足为虑,但更高端的精细生活仍离我们很远,饮食安全成为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现代农业,已姗姗走来,可是,农耕文明深重的中国背景下,会迎来怎样的前路?
其实,“十三五”规划已经给出了答案:未来五年,中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除了“3个1亿人”之外,就是要“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
县域,该怎样深度融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迎来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全新未来呢?
县域农业的现代化命题
改革开放,世界资本涌入中国,造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大国。发达国家约300年走过来的工业化历程,中国仅用了30多年就已完成。工业化之路依然在继续,可是,转眼间,工业产品尤其是低端的工业产品已满满当当,到处都是过剩,而我们亟须的安全绿色产品,洁净的空气和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反而变得愈加珍贵。
工业已不知不觉地进入智能时代,那么,农业呢?
回过头检视农业,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传统农业消解的过程已经到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似乎已成为一个挡也挡不住的潮流,肆无忌惮地闯入我们的生活、视界与思想,它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下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2016年4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充,转向这个距成都200多公里的川东丘陵县域。
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林云飞的玫瑰园鲜花盛开,有客远来,便亲自奉上一杯玫瑰花茶。花香怡人,香茗更是沁人心脾。品茶赏花,西充的有机农业在林老板的农庄里可见一斑。现代农业,已深入到了西部县域,一个并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丘陵地带。
林云飞长期从事有机和创意观光农业研究,在跟成都200多公里的川东小县,他扎根了,与妻子一起,成为地地道道的西充人。“这里不仅有诸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而且境内工业少,污染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发展有机农业。”林云飞对《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说。
在林老板的心目中,现代农业,尤其是有机农业,是一个更为高深、先进,更具有前途的产业,县域农业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才能更有生命力、竞争力。2008年,他只身从台湾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租了一片土地种芒果。次年,在途经沪蓉高速成南段时,一幅印着“西充——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的广告牌让他看到了商机。他很好奇,深知做有机食品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很高,西充做有机食品,行吗?经过深入考察后,他毅然选择了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
这里民风淳朴,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50%,与台湾的地理条件非常相似,有着发展有机农业的独特优势。随后,林云飞在双龙桥村租赁了1600亩土地,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规模流转4000亩土地,计划分期投资2亿元,引进世界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和精致农业理念。他说,要把双龙桥村高标准建成集有机农牧业循环经济、台湾风情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
在林云飞的眼中,大陆的农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正因如此,他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机遇,“大陆的生态这么好,可是传统农业却很粗放落后,我回家乡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对大陆农业现代化充满信心。”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反哺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县域农业绕不开的一个命题,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农业,是广大县域不可回避的一个命题。只有主动面对,顺应而上,才能让农业更有作为,从而破解“三农”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三种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是指不知河水深浅,只能一步一步摸着石头慢慢前行,方能避免滑入深潭。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正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全新探索,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照搬,只能在不知深浅的河中,摸着石头,慢慢趟过。
世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其起步时期都有共同特点:人均GDP水平较高,达到10000美元以上;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较高,在3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中国当下的时机,正符合起步期的特征。而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既非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又非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因为,中国的农村土地,不能自由买卖,最多只能流转。保护农民的利益,是中央政策反复强调的,土地流转,也必须遵循农民意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是不能破的底线。中国的模式,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第三种模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且让农民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基础上的新模式,土地股权制成为当下正在大力试点的主要形式。
这条路径如何形成,将怎么推进?在“无粮不稳”忧患意识深重的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为根本选择。
“藏粮于地”就是要守住耕地红线,把地变优变美变肥沃变现代,从土地上想办法做文章。因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
“藏粮于技”是指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是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性策略和现实取向。
8亿亩高标准农田,四川需要完成2000万亩,每年400万亩。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四川已在先行布局水利工程,解决水源保障和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确保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现实,使个体资本在土地上的投入一直是弱项,资金在提高土壤质量方面的消极性,使土地日渐贫瘠,改良也无从谈起。因而,中国的路径,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可以预见,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政府仍将担当主角,在财政资金的倾向性投入下,农村将成为未来经济要持续增长的重要战场。
农村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新生
未来的农村,是怎样的农村?是空心化更加衰败,还是迎来新生,更富更美?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有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村出现“空心化”,其实是一种必经的过程。正如凤凰涅槃般,衰退正是另一种新生的开端:衰败的是旧的传统农村模式,新生的是另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现代化新农村。
幸福美丽新村正是另一种农村的载体。
从全国来看,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在记者的印象中,最初是浙江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千万工程”,还有是江西以建设新农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
可是,目前最具魅力的却是四川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18个省市对口援建18个极重灾县,汇聚了各地的先进理念。灾后农村就地起跳、跨越发展,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四川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智慧和力量。“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以及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即“小组微生”建设模式,不仅在西部独树一帜,从全国看也颇具代表性,具有探路破题的典型意义。
2014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2014—2020年)》,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新村注入灵魂,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根据规划,到2020年,四川要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000个,预计占行政村总数的80%左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时期的核心理念,从四川的实践来看,发端于2005年的社会主义乌新农村建设正很好地体现着五大理念:创新,集中体现在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建设模式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和推进工作机制;协调,体现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产业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绿色,承载于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农村与观光休闲养生的共融;开放,创新性地引入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国际资本,四川农村向城市资金的开放,城市反哺农村成为可能;共享,正是城乡体系的共享,工业与农村的共享,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田园城市的建设也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施政者的选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建设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陕西西咸新区构建田园城市,沿泾河新城茶马大道,天心庄园、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区等占地9万余亩的20多个都市农业项目组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衬托出茯茶小镇的生动田园底色;深圳东进,坪山新区开建现代田园都市,新兴产业战略、生态环境战略成为其内核;浙江衢江区廿里镇建设现代田园式全国重点镇,建“美丽乡村”,垦造富里万亩水田,打造“远可望、近可看、居可游”的现代田园特色小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治”出青山绿水、“建”出现代气息、“改”出田园风貌、“增”出物阜民丰,造出记忆中的美丽家园……
在四川,四川省艺术院院长、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主席卢加强博士创新性地提出“现代乡村美学”,他说,现代田园牧歌不再是古代文人一个人的田园诗,而是广大农村劳动者共同的田园诗。“因而,我们需要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
“从古代田园诗,到现代田园牧歌文化的建设,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古代出世到现代入世的转变,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田园生活时代的到来。”卢加强博士热切呼唤农业现代化的“田园牧歌式”建设,而这,也许正是县域农业的另一个未来。
人类,正是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推进着农业文化走得更快、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