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梅兰芳》的意象创作

    魏祥平 孙壮 吕钟

    【摘 要】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可谓是继《霸王别姬》之后,以中国传统戏曲为题材拍摄向京剧致敬的又一力作。从戏剧审美来看整个电影创作最成功的是“纸枷锁”的意象创作,整个“纸枷锁”的意象贯穿起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梅兰芳》;意象创作;纸枷锁;牢不可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97-02

    一、意象之魂牢不可破之“纸枷锁”

    电影《梅兰芳》英文剧名:《Forever Enthralled》,译为:“永远的奴役”,笔者觉得英文剧名是对梅兰芳先生一生命运的最好诠释,而在整部电影中具有这一象征意义的艺术构思就是“纸枷锁”,其蕴含牢不可破之意义甚是深远。

    整部电影主要的构思创作围绕梅兰芳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三个片段,对于这部传记性的电影作品,笔者想强调的是从电影一开始到结束,从少年梅兰芳一开始看大伯的信到中年梅兰芳回归舞台电影落幕,“纸枷锁”或明或暗贯穿其中,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隐含线索。

    电影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恰逢太后大寿之日,进出宫中的所有人都必须穿着红妆,幼年梅兰芳的大伯却因其舅母过世,身上不敢见红,穿了灰衣服得罪了太后,便被戴上一副纸枷锁作为惩罚,如果纸枷锁有半点破损,则大伯的性命不保。梅兰芳的大伯最后还是带着纸枷锁走向了刑场,只留给梅兰芳最后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梅兰芳,要么离开梨园行,要么就是小心翼翼地唱一辈子戏。”从此“纸枷锁”成了梅兰芳心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致使他总是害怕一些出格的事情,只想秉承他大伯的遗志,小心翼翼地唱戏。

    二、不是枷锁,胜似枷锁之意蕴

    “纸枷锁”,就是用纸来做的枷锁,“纸枷锁”能锁住人吗?看完后我会说:“纸枷锁”——牢不可破,不是枷锁,胜似枷锁。

    “纸枷锁”牢不可破是因为不允许你让轻而易举就可撕毁的纸有一点破损,否则性命不保。一方面是能轻而易举摧毁它,一方面是规矩让你不许破损它。梅兰芳的一生都受到了“纸枷锁”的束缚,谨记小心翼翼地唱戏。

    “纸枷锁”象征的是一种规矩、尺度、限制、妥协,更是思想上的束缚,精神上的捆绑。

    电影中不止梅兰芳,还包括他的大伯和十三爷爷都受到了“纸枷锁”的束缚。三个人其实象征的是戏剧艺术家自身的束缚,具有典型的客观性。大伯留信,希望梅兰芳做一个凡人,不要入这行,摆脱这种束缚,不希望他重蹈覆辙,受了“纸枷锁”的害。此后,梅兰芳跟随十三燕唱戏,选择接着唱戏,就是自己给自己带上了无形的“纸枷锁”。十三燕是传统戏子的代表,思想保守、不思变通。梅兰芳受到邱如白启发,决定改新戏,打破旧传统,这一新、一旧代表的正面冲突具体体现在了《汾河湾》演出和三场“打擂”戏中。笔者认为这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戏剧冲突和戏剧性都很强。从具体思想上来讲,对主旨起了深化作用。“汾河湾”第一次演出后,梅兰芳提出改戏,十三燕反对态度坚决,一句“戏在我这儿”,体现了传统势力的顽固和保守思想之根深蒂固。梅兰芳改戏后受到了座儿一致好评,十三燕却惊人地说:“一会儿一改,会说你朝三暮四、靠不住”“纸枷锁”牢牢的套在了十三燕身上,规矩似地锁住了他,致其一生不思变通,最重要的是错过了他自己想让人瞅得起自己的机会。

    打擂的三场戏是一个小高潮,有强烈的冲突。首先,情节上设计:十三燕和梅兰芳,一个旧,一个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三场略无新意的戏剧情节设计:旧先胜一局,展示传统实力不容小觑、依然强大;第二局绝对新胜旧,展示新代表强大生命力。为了增强戏剧可观性效果,冲突留在最后一局,制造悬念。其次,内容本身上,梅兰芳演出的《一缕麻》非常成功,宣传上超大海报的新鲜包装设计和敢在舞台上演悲剧都是具有相当高的时代突破意义的。最后,在拍摄艺术手法上,非常有深意,特别是一个镜头:其先对准十三燕台上的表演,给笔者热闹的感觉,演出也卖力,当镜头对准台下时,空无一人,反差感强烈,这就是旧传统坚持与束缚造成的结果,这种巨大落差带给观众深深悲凉之感。

    邱如白经典一句:“不是你战胜了十三燕,而是时代”宣告了旧时代结束。结束传统意味重获“自由”,但新登场其实也意味着“纸枷锁”更加锁紧,所以,打擂成功可以说是戏在革新上的突破,却是人在自己人生上锁更牢一步。

    三、被绑架之人生意蕴

    想做凡人而不成,唱戏就注定被绑架一生,可以说梅兰芳的一生就是被时代绑架,被“纸枷锁”绑架,被孤单绑架,被邱如白绑架,被自己绑架。

    “从孤单出了一切,谁毁了这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从福芝芳和孟小冬的经典对白可以看出梅兰芳先生受到了“纸枷锁”地折磨,至少在精神上是孤单的,唯有一生孤单,不被七情六欲影响的人、“干净的人”才能永远成为伟人。梅兰芳的人生受到各方面约束和限制,具体说是受到邱如白地绑架,电影叫《邱如白传》也不为过。邱如白放弃了自己的官位,不顾一切去支持梅兰芳,可以说梅兰芳的成功离不开邱如白,当然,相反邱如白也像“纸枷锁”一样锁住了梅兰芳的自由。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毁灭就是毁在了“纸枷锁”上,具体来说就是毁在了邱如白手里。

    (一)被绑架的爱情。阻止梅兰芳和孟小冬爱情的有两个人,妻子福芝芳和邱如白,福芝芳算是一颗棋子,罪魁祸首是邱如白,他是“纸枷锁”的化身,是束缚、规矩和限制。一看到孟小冬和梅兰芳唱《游龙戏凤》就流露出不满,对孟小冬充满敌意,孟小冬兴致勃勃请他说戏却只换回来“不错”两个字。后面的情节更严重,上门劝其离开,再到暗地里雇凶杀人恐吓,说的好是为了梅兰芳的发展,为了让他在舞台上演出更好的剧目,不希望有人破坏了梅兰芳的“干净”。说的不好就是一种限制和束缚,把无形的“纸枷锁”牢牢套在梅兰芳身上,确保自己经营的一切不至于前功尽弃。“救场”情节:梅兰芳希望能和孟小冬去看场电影,但是突遇救场这突发事件,梅兰芳坚持要去看电影,再把老板逼走之后,邱如白说:“你大伯和十三爷一生都受到枷锁束缚而没有自由,你同样戴着枷锁。”为了爱情自由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最后还是以妥协告终。看电影的心愿梅兰芳到最后都没有实现,非常可悲。纸枷锁的束缚,不自由的人生。孟小冬最后选择离开梅兰芳,牺牲了自我,为了梅兰芳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辉,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枷锁的束缚,孟小冬是最具反抗精神的,但最后还是被时代打败。整个时代需要梅兰芳,谁也不能阻止梅兰芳被绑架的时代。

    (二)被“座儿”绑架。“纸枷锁”的束缚一直伴随梅兰芳的一生,从少年到中年,“纸枷锁”成了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被“座儿”绑架具体体现在:青年梅兰芳被“座儿”呼喊着不来就退票,不得不在多个戏场辗转,脚受伤也要忍痛演出,救场也必须梅兰芳出面。此外,每一场演出都担心没“座儿”,担心“座儿”不喜欢自己,也担心剧评不好,影响了在“座儿”心中的地位。或者更贴切的说就是梅兰芳就是为“座儿”而生的,十三燕不肯改戏就是担心“座儿”的闲言碎语。有“座儿”就必须登台,不能得罪,“座儿”就是梅兰芳的生命意义。同时,时代绑架了梅兰芳,完全是时代的附庸,是时代的牺牲品。

    (三)被绑架的地位。在当时,伶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梅兰芳大伯在被太监毒打时还要笑着说打得好,不得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低头,所以再三希望梅兰芳能够离开梨园行做一个平凡的人。十三燕说自己是下九流地位的人,下九流戏子,被所有人看不起,临死前嘱咐梅兰芳:“名扬四海后,大大方方提拔伶人的地位”。十三燕面对马三的威胁不鞠躬,不妥协的志气给伶人争了很大面子。伶人的地位想要提高确实是很难的,在官场里尤其低下。有情节是邱如白的母亲告诉客人认识的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梅兰芳,邱如白也不敢接见梅兰芳,都说明了世人都看低伶人。红透的朱慧芳最后沦落到酒楼卖唱,为了看客几个铜钱儿,就献媚谄笑。从大伯到十三燕再到梅兰芳一直都在为提高伶人的地位而努力,不过在这期间都受到“纸枷锁”的约束。梅兰芳最后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而不惜伤害自己并蓄须明志,是在为十三燕的嘱咐而努力,也是为国家、自己以及后来人而努力。后来梅兰芳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为世人所尊敬。

    电影最后结束时,黎明再次回到了戏剧舞台,也象征着梅兰芳的一生终究还是被“纸枷锁”所绑架,牢不可破。

    四、总结

    电影《梅兰芳》的意象创作是成功的,尤其是“纸枷锁”这一意象虽带有悲剧性色彩,但这就是梅兰芳真实的艺术人生写照。艺术大师梅兰芳带领大家走进影院,观众想看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大师梅兰芳,还想看一个平常的梅兰芳。平常的梅兰芳也有七情六欲,充满了对做凡人的渴望,也充满了做回真实自己的期待。但恰好“纸枷锁”却牢牢不破地绑在了梅兰芳身上,绑架了梅兰芳的人生,梅兰芳被“永远奴役”,在时代上永做不回一个平凡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先等.戏剧艺术[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凯歌.《梅兰芳》的创作与我的艺术经历——在电影《梅兰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艺术评论,2009(01).

    [4]江湖.时代的背影——解读电影《梅兰芳》[J].电影新作,2009(01).

    [5]郭鹏群,杜芳.《梅兰芳》:人性传奇的深度演绎[J].电影文学,2009(03).

    [6]徐阳,张翠翠.浅析电影《梅兰芳》中的悲剧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7]李嘉林.电影《梅兰芳》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表达[J].电影文学,2012(03).

    [8]阮裕.电影中人物的多面解读——浅析电影《梅兰芳》人物塑造[J].戏剧之家,2015(11).

    作者简介:

    魏祥平(1988-),男,四川泸州人,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孙 壮(1975-),男,山东滨州人,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吕 钟(1988-),男,广东高州人,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