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入门,应从“熟悉”下手
杨莉萍
摘 要: 当下的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过程中,对其中的名词、概念、现象、规律感到极为陌生、抽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点强调概念、规律物理语言表述,陌生的“力”,在学生看来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矛盾,在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根本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密切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本文认为,初中物理“力学”入门,应从“熟悉”下手。
关键词: 熟悉;认识;理解;应用
1 对“力现象”感到陌生的原因探析
(1)缺乏生活经历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的孩子犹如温室的花草,娇嫩而脆弱,空有一副高大的身躯而没有基本的生活阅历,对“力现象”缺乏最起码的感性体验。对一些画面,文字中所描述的现象根本没有共鸣。所以学起来觉得陌生而且抽象。
(2)缺乏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孩子,虽说已有七年的学习生涯,但过去都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为主要学习任务,从学校到家庭都没有很在意孩子在科普知识,生活场景等领域引起重视。所以对大多数物理名词,概念,规律都是非常陌生的。
(3)缺乏学习兴趣
物理的入门学习,与语、数、英都有联系,又有区别。用语文的方式认识,用数学的方式思考,而物理量和单位又与英文紧密联系,还要有物理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到很困惑。让处在叛逆期的八年级学生觉得烦躁,不适应,觉得学起来很难,提不起兴趣。
2 在“陌生”的“力现象”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根本,当下的初中物理“力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学生在学习地过程中,对其中的名词、概念、现象、规律感到极为陌生、抽象,总不能与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这跟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而直接从物理概念、规律开始教是有关系的。笔者借鉴各方经验,加以改进,并践行于实际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关于“如何在教学中从‘熟悉下手”有效手段。
2.1 借熟悉的画面,认识“力”
力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不管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只要存在宇宙间的事物都与“力”有关联。在初中物理的力学课堂里,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现象来认识力是一种最有效、有趣、有用的教学手段 [1 ]。因为,对于熟悉的现象,孩子们看过、听过、感受过,会用语言描述,能用文字表达,还可以用画面呈现,通过这些“听、说、读、写、画”等学习形式,把本身抽象的“力”现象,变得具体、生动、实在、丰满,再从中选择一些学生最熟悉的行为来加以描述、分析、体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觉得本身很陌生的“力现象”其实就在身边。
例如:在第六章第一节《力》的教学中,我将这样处理:
(1)想一想
用投影呈现四个画面,分别为如图1所示:
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画面,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以及产生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而为学习“力现象”中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大小、方向、单位、字母、示意图等物理名词奠定基础。
(2)说一说
为了巩固本章节知识,也要抓住一些熟悉的、经常出现的现象加以分析。如,学生观看“赛龙舟”、“神州十号”升空的画面。提问:①什么使龙舟(飞船)前进?②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③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④从这个画面发现什么物理规律?
(3)演一演
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日常的“力”行为,引导学生体验并加以分析。如,让爱好打篮球的学生来表演一些球类技能;让会跳舞的同学再现一些舞蹈动作。让真切的体验成为学生认识、理解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的趣味性、多样性。
2.2 借熟悉的知识,理解“力”
八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的积淀,借孩子们已有基础知识来理解“力”,也是一种很可取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1)借文学知识,理解“力”
古诗词如同一壶美酒,物理学就是一壶最好的下酒菜,在“酒足饭饱”之余,增加了见识,提升了素养,又体现了课堂的美感,让孩子们发现貌似枯燥的物理学也可以有浪漫和诗意、风趣和幽默。
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什么不是“飞流直上三千尺”呢?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清代吴有水的诗--《风筝》写道“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想想为何只要风力好,风筝就能在空中一直飞,为何一根丝线却能把握遥飞高空的风筝?风筝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有趣的放风筝活动能与诗文结合,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再如一些谚语和歇后语,也可以让抽象的力学知识在课堂上具体形象,栩栩如生,如“一只巴掌拍不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坐针毡”——压强;“四两拨千斤”——杠杆;“水下的葫芦”——沉不下去(浮力)。
(2)借几何知识,理解“力”
从《远西奇器图说》到《天体运行論》都阐述着“几何学”与“力学”的密切关系,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力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孩子们已有的几何知识进行教学。
例如:在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几何知识来突破“力臂”这一教学难点。如图2所示,“力臂是从力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几何上就描述为“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当力臂不在杠杆上时,杠杆、力臂与力的作用线三者往往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力臂是一根线段,而且这根线段的一端一定是支点,另一端是垂足。这种与几何知识相结合的教材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准确的画出力臂,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断力臂长短。再如:据连通器的原理,水道管做成U型的;利用重锤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墙面是否竖直的过程就要应用的两直线平行的知识。
2.3 借熟悉的的形式,应用“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应用,才会学有所乐、乐在学中。“有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 [2 ]。如何把纸上谈兵过度为实战演练呢?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借熟悉的形式,应用“力。”
(1)借课间游戏,应用“力”
在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后,老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用身边的器材,同学合作设计一个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游戏。例如:用手拉弹簧,但觉得手被弹簧拉了,用球撞击墙,球被弹回来了。再讲完重力后可以让一些同学来“叠罗汉”,发现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后,可以来“拔河比赛”,使学生把这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穿有粗糙花纹的鞋子,通过带手套,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来增加摩擦力,从而取得比赛胜利。
(2)借体育运动,应用“力”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当前的体育考试已列入中考项目,把足球项目单独开课。因此借体育运动来应用所学的力学知识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中考必考的体育项目“中长跑”中,学生学习了力学知识后,知道使人前进的力是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要穿底纹粗糙的鞋子,来增大摩擦力。在“立定跳远”时,知道为了不易摔倒要降低重心。在排球、足球等球類项目练习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利用力的三要素来使力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本来抽象而陌生的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在大家酷爱运动中变得具体而熟悉了。
总之,初中“力学”的入门教学,必须从“熟悉”下手,只有从“熟悉的画面”切入,借“熟悉的知识”来总结提炼,用“熟悉的形式”加以升华应用,才能解决“力学”入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仅能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大门,让抽象的力现象触手可及,与陌生的“力”现象成为知己,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即物理,物理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更能培养孩子们物理核心素养。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生活,对力学概念、规律在头脑中提炼升华,能够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在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中把生活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科技发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 [3 ]。
其实在每一课题教学中,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根本。贯穿一种用物理的眼光观察生活,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蒲天旺.看似简单的力学入门教学[J].甘肃教育,2008(15).
[2]韩宏蕾.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生物[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91).
[3]马凯.试论等效思维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0(21).
摘 要: 当下的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过程中,对其中的名词、概念、现象、规律感到极为陌生、抽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点强调概念、规律物理语言表述,陌生的“力”,在学生看来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矛盾,在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根本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密切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本文认为,初中物理“力学”入门,应从“熟悉”下手。
关键词: 熟悉;认识;理解;应用
1 对“力现象”感到陌生的原因探析
(1)缺乏生活经历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的孩子犹如温室的花草,娇嫩而脆弱,空有一副高大的身躯而没有基本的生活阅历,对“力现象”缺乏最起码的感性体验。对一些画面,文字中所描述的现象根本没有共鸣。所以学起来觉得陌生而且抽象。
(2)缺乏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孩子,虽说已有七年的学习生涯,但过去都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为主要学习任务,从学校到家庭都没有很在意孩子在科普知识,生活场景等领域引起重视。所以对大多数物理名词,概念,规律都是非常陌生的。
(3)缺乏学习兴趣
物理的入门学习,与语、数、英都有联系,又有区别。用语文的方式认识,用数学的方式思考,而物理量和单位又与英文紧密联系,还要有物理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到很困惑。让处在叛逆期的八年级学生觉得烦躁,不适应,觉得学起来很难,提不起兴趣。
2 在“陌生”的“力现象”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根本,当下的初中物理“力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学生在学习地过程中,对其中的名词、概念、现象、规律感到极为陌生、抽象,总不能与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这跟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而直接从物理概念、规律开始教是有关系的。笔者借鉴各方经验,加以改进,并践行于实际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关于“如何在教学中从‘熟悉下手”有效手段。
2.1 借熟悉的画面,认识“力”
力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不管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只要存在宇宙间的事物都与“力”有关联。在初中物理的力学课堂里,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现象来认识力是一种最有效、有趣、有用的教学手段 [1 ]。因为,对于熟悉的现象,孩子们看过、听过、感受过,会用语言描述,能用文字表达,还可以用画面呈现,通过这些“听、说、读、写、画”等学习形式,把本身抽象的“力”现象,变得具体、生动、实在、丰满,再从中选择一些学生最熟悉的行为来加以描述、分析、体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觉得本身很陌生的“力现象”其实就在身边。
例如:在第六章第一节《力》的教学中,我将这样处理:
(1)想一想
用投影呈现四个画面,分别为如图1所示:
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画面,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以及产生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而为学习“力现象”中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大小、方向、单位、字母、示意图等物理名词奠定基础。
(2)说一说
为了巩固本章节知识,也要抓住一些熟悉的、经常出现的现象加以分析。如,学生观看“赛龙舟”、“神州十号”升空的画面。提问:①什么使龙舟(飞船)前进?②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③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④从这个画面发现什么物理规律?
(3)演一演
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日常的“力”行为,引导学生体验并加以分析。如,让爱好打篮球的学生来表演一些球类技能;让会跳舞的同学再现一些舞蹈动作。让真切的体验成为学生认识、理解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的趣味性、多样性。
2.2 借熟悉的知识,理解“力”
八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的积淀,借孩子们已有基础知识来理解“力”,也是一种很可取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1)借文学知识,理解“力”
古诗词如同一壶美酒,物理学就是一壶最好的下酒菜,在“酒足饭饱”之余,增加了见识,提升了素养,又体现了课堂的美感,让孩子们发现貌似枯燥的物理学也可以有浪漫和诗意、风趣和幽默。
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什么不是“飞流直上三千尺”呢?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清代吴有水的诗--《风筝》写道“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想想为何只要风力好,风筝就能在空中一直飞,为何一根丝线却能把握遥飞高空的风筝?风筝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有趣的放风筝活动能与诗文结合,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再如一些谚语和歇后语,也可以让抽象的力学知识在课堂上具体形象,栩栩如生,如“一只巴掌拍不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坐针毡”——压强;“四两拨千斤”——杠杆;“水下的葫芦”——沉不下去(浮力)。
(2)借几何知识,理解“力”
从《远西奇器图说》到《天体运行論》都阐述着“几何学”与“力学”的密切关系,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力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孩子们已有的几何知识进行教学。
例如:在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几何知识来突破“力臂”这一教学难点。如图2所示,“力臂是从力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几何上就描述为“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当力臂不在杠杆上时,杠杆、力臂与力的作用线三者往往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力臂是一根线段,而且这根线段的一端一定是支点,另一端是垂足。这种与几何知识相结合的教材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准确的画出力臂,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断力臂长短。再如:据连通器的原理,水道管做成U型的;利用重锤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墙面是否竖直的过程就要应用的两直线平行的知识。
2.3 借熟悉的的形式,应用“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应用,才会学有所乐、乐在学中。“有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 [2 ]。如何把纸上谈兵过度为实战演练呢?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借熟悉的形式,应用“力。”
(1)借课间游戏,应用“力”
在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后,老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用身边的器材,同学合作设计一个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游戏。例如:用手拉弹簧,但觉得手被弹簧拉了,用球撞击墙,球被弹回来了。再讲完重力后可以让一些同学来“叠罗汉”,发现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后,可以来“拔河比赛”,使学生把这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穿有粗糙花纹的鞋子,通过带手套,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来增加摩擦力,从而取得比赛胜利。
(2)借体育运动,应用“力”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当前的体育考试已列入中考项目,把足球项目单独开课。因此借体育运动来应用所学的力学知识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中考必考的体育项目“中长跑”中,学生学习了力学知识后,知道使人前进的力是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要穿底纹粗糙的鞋子,来增大摩擦力。在“立定跳远”时,知道为了不易摔倒要降低重心。在排球、足球等球類项目练习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利用力的三要素来使力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本来抽象而陌生的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在大家酷爱运动中变得具体而熟悉了。
总之,初中“力学”的入门教学,必须从“熟悉”下手,只有从“熟悉的画面”切入,借“熟悉的知识”来总结提炼,用“熟悉的形式”加以升华应用,才能解决“力学”入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仅能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大门,让抽象的力现象触手可及,与陌生的“力”现象成为知己,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即物理,物理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更能培养孩子们物理核心素养。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生活,对力学概念、规律在头脑中提炼升华,能够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在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中把生活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科技发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 [3 ]。
其实在每一课题教学中,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根本。贯穿一种用物理的眼光观察生活,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蒲天旺.看似简单的力学入门教学[J].甘肃教育,2008(15).
[2]韩宏蕾.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生物[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91).
[3]马凯.试论等效思维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