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当代美术馆与伊斯兰文化传播

    摘 要:场域和身份是我们在分析艺术主题和艺术问题时会涉及和考虑到的要素。通过引入场域和身份的概念,对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定位、发展方向及特色展开分析,并将其与别的美术馆做对比。由此得出,银川当代美术馆在伊斯兰文化传播中具有的独特意义和地位,体现出它在众多当代美术馆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关键词:身份;场域;传播;伊斯兰文化

    [项目信息:2016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立项名称:银川当代美术馆与伊斯兰文化传播,项目编号:CX2016SP149 ]

    当我们在探讨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主题,或者一种艺术现象的时候,有两个因素可能会被考虑在内。一是场域,一是身份。场域涉及来自何地,坐落何地,现处何地,这是它的坐标概念。而场域所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该地历史和历史事件残留下来的遗骸都会赋予场域一个特殊的符号价值或者说是精神价值。例如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对于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都有重要意义,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一生之内都向往能够去麦加朝圣,正如佛教徒对西藏布达拉宫的向往一样。在耶路撒冷和麦加这两个场域中,人们会加强自己的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加强无疑是因为这个场域自身所携带和承载的符号价值所引起的。身份是笔者认为在分析艺术现象时另一个值得思考的点。身份的构成有很多变量,性别、民族、阶级、宗教、共同体和国家,以及文化和观点。如果有几个人具有相似的点,我们就会把他们划分在一起。比如说文学上的建安七子,移民中的美籍华裔,电影中的第五代导演。身份还具有政治性,警服和护士装还有空姐套装都会让我们联想到特定的人群。当我们发现有人跟我们具有一样的身份或者说与我们身份刚好相反的时候,都会引起我们的兴趣或者好奇。比如校友、老乡这个概念,或者说是LGBT艺术家作品引起的讨论。银川当代美术馆,一经成立就将中国与伊斯兰艺术的展示、交流、收藏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很多,以伊斯兰艺术为展示的,沙迦有伊斯兰文明博物馆,卡塔尔有由“现代建筑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两地对于伊斯兰博物馆的建立很好理解。而银川当代美术馆为什么能够将伊斯兰艺术纳入自己的传达领域,是什么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为什么银川当代美术馆做伊斯兰文化的主题要比别处好,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探讨这些问题时,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场域和身份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银川虽然位于西北内陆,但是一直都被称为“塞上江南”,地理位置上拱卫着丝绸之路的阴山、贺兰山以及河套地区。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当中有一部分是“文明的维度之疆域的轮廓——历史典藏地图展”。在这部分展览中展出了很多馆藏老地图,这些地图呈现出的对地理和疆域的认知让我们能看到那个时期文化交流的一种状态。一幅明嘉靖年间绘制的《西域土地人物图》详细地描绘了从嘉峪关至鲁迷(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西域山川、物产、城镇和民族,堪称16世纪欧亚大陆丝绸之路地图。这幅地图所涵盖的范围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中国、叙利亚、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图中用汉字标注的地名来源于汉语、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十余种语言。①这幅地图的存在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通过丝绸之路,各个伊斯兰国家和文化都在这里产生了影响和交融。尼古拉斯·德·奥利维拉(Nicholas De Oliverira),尼古拉·奥克斯利(Nicla Oxley)和迈克尔·皮特里(Michael petry)提出的一个关于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更宽泛定义中讲到:场域特定性并不仅仅暗示着一件作品存在于某一场所,也不是说作品本身就是场所。确切地说,它意味着作品的外观和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得以实现的那个空间的构型……一个空间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很多方面:空间的规模、一般特征、建筑材料以及它过去的用途……它在重大历史或政治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②依据这个理论,银川当代美术馆所存在的银川市不是一个新兴的或者没有城市文化的地方,相反这个城市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银川当代美术馆的选建地位于一边沙漠一边绿洲的地方,这种沙漠荒凉感与中东伊斯兰图景——骆驼、穿着白袍的男人、裹着黑头巾的女人……十分契合。黄河的流经也让人们自然联想起中原文化的起源,绿洲和沙漠的对比也让人会更感叹这片场域营造给我们的自然神秘感。由此这一幅明代时期绘制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在银川当代美术馆这个特殊的场域中,已经经由外在场域强化了或者说是外显了。上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多元文化主义者都一致认为,艺术品的欣赏或者理解绝不能独立于其展出环境之外,艺术品也不能脱离其原初环境的文化内涵。因此,这幅《西域人物图》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要比它在北京或者广州更为恰当和合适。

    在开幕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展览部分就是由吕澎担任策展人,设计的“文明的维度”之“东西风之间”——中国与伊斯兰的当代艺术。这部分展览主要展示中国西部以及阿拉伯国家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西部和伊斯兰文化为切入点,呈现出艺术家们独特的生存体验及发展遭遇。在吕澎撰文的《经验的力量》里面,提到了多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经验或者说是他们曾经的个人经历、生存环境带给作品的一些影响。文中举到了一个例子,即对Walid Siti的提问,问到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体现出他作为库尔德人的身份背景,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主题,为什么他觉得表现自己的文化传承很重要。Walid Siti回答说:“我是伊拉克库尔德人,在库尔德斯坦山区一个多灾多难的小城长大。我的家乡在近代多次经历战火,天灾人祸造成了深刻的不公和绝望。我有一种难以挣脱的感觉,我归属于一个不停经历动荡、不停见证剧变的地方,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以固有身份持续探索。我在伦敦成为艺术家后,这种感觉甚至更强烈了,尤其是对这个世界来说,家乡、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定义越来越不清晰,我更加关心库尔德和伊拉克的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所带来的多样化的元素和境遇,让我的作品得以探讨那些我深刻需要解决的问题。”③Walid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作为库尔德居民的身份;二是在多元世界中对家乡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之间的一种处理。这种身份对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Walid一个人身上。同为参展的回族艺术家马奇志用毛笔、宣纸和水墨临摹《古兰经》作为自己的作品。《古兰经》被伊斯兰教徒认为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是伊斯兰文化的经典,而毛笔、墨汁和宣纸则是一种中原文明和汉族文明下的产物。将这两种文明产物融于一个作品中,怎样用回族的身份去体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自己会思考,而当作品呈现出来后怎样让不同文明中成长的人去理解、解读,也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后效应。身份在两人身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认证或者说是认同感,而是因为我们从小生长于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中,无论我们是否可以去学习和继承它,它都会作用于我们,都会融入到我们的成长中。我们到达一个新环境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这一地的一切与自己所成长中所形成的一切如此不同,外界对我们身份的界定(是不是同乡人之类),我们自己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如何用我们的文明体系在另一种文明体系中思考,是交融还是排斥……上述的两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的作品来做出探讨。这些作品在银川当代美术馆中这种文明间碰撞的体现会比在其他美术馆中来得更为明显。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伊斯兰文化在这种城市中对居民的影响会比其他省市来得更为明显,也可以说银川当代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呈现于不同文明产物之间的建筑作品。生长在银川的受众因为处在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对于他们来说《古兰经》比《金刚经》更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而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文化状态下保持斋戒和一日几次的祷告也是虔诚的伊斯兰信仰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当这些思考文明间和身份间的作品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时,具有相似经验的受众会更理解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多的感同身受。

    回到文章的开头,当笔者在论述和思考银川当代美术馆究竟为什么能够和伊斯兰文化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为什么它做伊斯兰文化传播可能会比其他美术馆更具有竞争力,将场域和身份考量进去,从这两个方面解析原因。而事实证明,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场域和身份具有它独特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等很多标签。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它能够在传播时比别的机构具备更多的有利条件,但是在当代艺术领域如何打好这把牌,如何把伊斯兰文化这个并非当代艺术主流语境的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仍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注释:

    ①吕澎.文明的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86.

    ②简·罗伯森,克雷格·麦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178.

    ③吕澎,“经验的力量——银川当代美术馆开馆展“文明的维度”之“东西风之间——中国与伊斯兰当代艺术展.”http://www.yinchuan-moca.com/#exhibition/29,2016--6--10.

    作者简介:

    杨雅婷,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批评与策展。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