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看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日常生活的悲悯体验
于欣彤
摘要: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依靠其标志性的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凝视,给观众带来了从日常生活琐事的“弱情节”中见人心、看人性的悲悯体验。小津安二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落在不同的“主题”上,“食物”主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食物”主题的具体分析,透视小津安二郎利用日常生活来为观众营造悲悯体验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 ?日常生活? ?悲憫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165-02
“悲悯”从字面上理解是悲伤和怜悯,是一个复合情绪,一种带着爱的悲伤。“悲悯”首先是悲、是痛苦,而最根本的“悲”接近于叔本华所认为的:“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1]但是,悲悯在悲之中还有悯,还有爱和肯定。在这一层面,悲悯接近于尼采后期哲学中的新悲剧精神。尼采的“‘悲剧哲学的根本精神是,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拒绝一切超越生命之上的形而上学、宗教或道德原则,由此无限地肯定了生命的有限性。”[2]
纵观小津安二郎电影,日常生活是其影片中极其重要的拍摄内容。影片中的角色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学校、公司、寺庙、医院、饭馆、酒肆、车站这些地方进行着关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小津安二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极大地开发了暗藏其中的对人性、对生活本质的表现力。正如香港作家古苍梧所言:“洋人推崇小津,首先是因为他电影风格之奇特……其次就是他的东方美学……而小津使我触动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入微观察,人情世故的透彻洞达。”[3]
因此,本文从日常生活中最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反复提及和表现的主题——“食物”入手,详细分析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利用日常生活来为观众营造悲悯体验的艺术力量。
一、食物的选择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多次涉及关于食物选择的问题。食物是人最原始最基本最质朴的欲望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一方面牵扯的是钱的问题(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牵扯的是心意。
《独生子》母亲来东京探望儿子,儿子让妻子去买鸡回来招待母亲。在日本,鸡是荤菜中比较便宜的,档次不高。用鸡来招待客人,尤其是父母,体现了儿子经济拮据的窘迫情境,充满了生活的无奈。儿子带母亲游览东京归来后,儿子在郊区房外的小贩处买了3碗中国拉面。此处贩卖的中国拉面是打着异国旗号的廉价平民食物。儿子从小梦想着的东京却只能提供给儿子这一类被边缘化的平民来自异国的味道和廉价的食材。同样的食物选择问题还出现在《东京物语》《户田家兄妹》中。
其次,在为多人选择食物的时候,考虑的先后顺序也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东京物语》中长子和妻子商量中午带父母和孩子去吃什么,长子说去百货商店的食堂,因为孩子爱吃。可见,在选择食物的时候,长子首先考虑的是孩子,表现了人们比起父母总是更爱自己的孩子这个无可争辩又令人悲伤的事实。
二、美味又昂贵的食物
在美味又昂贵的食物面前,人脱去了社会性的伪装,展露出人最原始、最单纯、最质朴的欲望,以及动物性的一面:保护食物,让我们在感慨文明礼仪的脆弱之时,又感受到了生的本能之强大。
《麦秋》中大嫂托纪子买了一个很贵的栗子蛋糕。这时,大哥的朋友失部前来拜访,纪子也请他吃蛋糕。这时,大嫂的儿子半夜醒来上厕所。三人连忙把珍贵的食物藏起来不让儿子看见。三个大人为了保护美味昂贵的食物竟然像小孩子一般把食物藏起来。
《秋刀鱼之味》的同学会上,昔日的老师因为经济拮据,从来没吃过海鳗,觉得特别美味和稀奇,让对海鳗习以为常的同学感到唏嘘。老师在美味的海鳗面前像个捧着棒棒糖的小孩子,完全丧失了“老师”应有的礼仪和风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饥饿的人在美味的食物面前总是难以用社会礼节抑制自身的动物性。
三、作为补偿的食物
食物是人最基本的、也是相对容易得到的欲望对象。当人们在追求更高级的欲望上受阻时,便会退而求其次,寻求来自食物的安慰。
《独生子》中,母亲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让儿子不要上中学,为了安慰儿子,决定做草饼给儿子吃。但是,长大了的孩子已经不是草饼可以满足的了。一个失去满足能力的草饼凸显了孩子的欲求与母亲抚养的无力之间的矛盾。多年之后,母亲来到东京看望她以为“功成名就”的儿子。碌碌无为的儿子买了饼回来给母亲吃。如对照一般,儿子满足不了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成为成功人士,便只能像母亲当初那样,拿食物来“补偿”。母亲虽然开心地吃了饼,但观众都感受到了母亲的失望。当食物的安慰作用失败时,我们意识到用食物作为补偿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自我欺骗和安慰罢了。
可是,当食物的补偿作用成功时,我们又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人的卑微。《长屋绅士录》中,寡妇误会了小男孩偷吃了柿饼,寡妇为了安慰伤心的小男孩便摘了4个柿饼给他当作一种补偿。小男孩接过来一边哭一边吃。在日本战后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向食物低头。我们在为生之艰难而感到悲伤之外,还会为生之坚定而感动和怜悯。
四、进食的方式
食物的选择和经济条件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但是进食的方式则更多地体现人的生活态度。
《风中的母鸡》里,妓女不喜欢在妓院里用餐,故每日都独自到优美的河边用餐。妓女获得食物的方式不快乐,但妓女还是坚持用自己开心自在的方式进食。妓女对进食方式的选择体现了她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不放弃的态度。
《早安》中,两兄弟反对父母的规则方式,与父母斗气,偷了家里的盛饭木桶和茶壶,跑到草坪上用手吃饭喝茶,虽然并不美味,但是两兄弟吃得很开心,觉得很有意思。两兄弟之所以开心是因为他们通过反抗和斗争的方式获取了食物,不必受他人的约束,可以自己选择进食的方式。而且他们用手吃饭的方式也挑战着父母的规矩。
五、拒绝与分享食物
拒绝与分享食物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拒绝食物往往代表着对提供食物者的抗拒,反之则代表着接受。同样,分享食物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和接纳。
《风中的母鸡》:丈夫因为妻子曾经出卖过身体而耿耿于怀,回家后不愿意吃妻子的晚饭。当丈夫去了妓院,了解到妓女的无奈后,丈夫接受了妓女的便當。这代表着丈夫在理性上理解了这种在无奈的情况下获取食物的方式,也理解了妻子。
《长屋绅士录》中,寡妇发现柿饼被偷吃时,她严厉地审问责骂了小男孩。柿饼是家庭中的食物,寡妇为此而责骂小男孩,代表着她还没有把小男孩当作可以分享家庭食物的家人。但是,当寡妇真心接受了小男孩,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子后,她便很愿意地主动分享食物给小男孩,并且把是把好的食物分享给他。
六、食物的匮乏与对食欲的克制
食物的匮乏最根本直接地体现了生活水平的低下,而当人们克制自己对食物的这种最原始、基本的欲望时,也就代表着人们愿意去克制自己动物性的一面,克制享乐的欲望,体现了人们勇敢、乐观地面对艰难生活的勇气。《麦秋》中,纪子决定嫁给经济条件一般的失部之后,跟大嫂说,她以后不再买那么贵的蛋糕吃了,除非是别人送的。在《户田家兄妹》中,家道中落的昔日千金小姐节子和好友时子吃饭时,两人决定点便宜又大份的食物,积极去面对不如从前的经济状况。
对食物的克制,体现了人为了努力生活而克制自身的美好品质。然而,正是由于食物本身是最普通和基本的欲望对象,所以我们又为剧中人物克制对食物的欲望,为生活的不易而感到悲伤。
综上所述,“食物”在小津安二郎电影中不是简单的道具,“吃饭”也不是简单的过场戏或情境交代,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隐喻。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正是通过以“吃饭”为代表的含义丰富的日常行为表达了其对世俗生活和人性本身的洞察,为观众带来一场生命可悲又可敬的悲悯体验。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吴增定.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美]唐纳德·里奇.小津[M].连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