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与出版这一年

    刘桦+毕华书+姜喆

    2013这一年,对传统出版从业者来讲,依然没有太多利好。经济大势不起、大众图书消费减少、电子出版物对纸书的冲击、传统销售渠道的萎缩、网络销售利润空间的缩小、一些印刷装订企业的停业倒闭……如此年景,想来个大翻身,恐怕有些难。作为一家小型民营出版机构,我们的2013,基本定位于探索求变与坚守阵地的平衡中。

    在社科图书跟风、重复出版、销量大减而呈现混乱之初,我们便开始考虑出版策划方向的大挪移,另辟他路。借助于十年前出版的一本《麦加菲美德读本》(中国发展版),我们成功地将此书嫁接至《美国语文读本》(英文原版)这一新选题,并相继开发了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的学生读物。从此步入“西方原版教材与经典读物”系列选题的开发中,如今已完成语文读本、文学读本、科学读本、文史经典等套装系列。

    作为一家小型出版策划机构,我们经不起折腾,只能稳中求变。内容转型后的这两年,我们共出版了数十个系列套装品种,全套码洋有几千元了。在整体市场不佳的大环境下,能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应了一句俗语“船小好调头”。长期以来,学生用书销量一直稳定,但同步教辅之类的产品,是一个小公司无法涉足的领地。针对近些年来出国学生人数大增、愈加低龄化的趋势,我们便选定了出国学生这类特定读者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国内目前除了出国考试用书以外,其他原版读物很少。因此,我们倡导的用英语学科学、读文史、解数学,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这一概念,能弥补这部分学生眼下的短缺,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有些家长一直跟踪我们的微博,我们出一本,家长买一套。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我们的读本,公司聘请北京的英语外教,利用下班时间,自制录音工作间,录制了数百小时的朗读录音,免费分享到新浪微博平台,供读者下载使用,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这些读物。这种图书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2013年,我们沿着选定的出版路子,不断前行,算得上从容与自在。不应急、不应景,力争不慌不忙做好每本书,不求数量求品质。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的一种出版人常态。

    迈入2013年的时候,我带着些许忧伤,在那次年终岁尾的新书首发上,送走了抑郁迷茫的朋友,开启了新的征程。天未转暖,春寒倒是不依不饶,我们固执地坚守着,看着往昔的战友离开战场。

    当海风变暖,迎来丝丝春意,出版社在寒意中冒出了新芽。新芽是如此顽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在那些日日夜夜中,在大家的小心呵护下成长。没有任何抑郁和忧伤,有的只是我们心往一处想,有的只是信任带来的顽固和坚强,有的只是大家心中冉冉升起的希望……

    这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在这一年,我懂得了什么是战略,亲身体会着什么是筑巢引凤,什么是步步为营;在这一年,我看到了专业精神,看到了挑灯夜战,也看到了百折不挠;在这一年,老先生的激情点燃了我,新伙伴的专业精神感染着我,让我顽强生长。

    这是我幸福的一年。在这一年,出版业并未处于令人向往的春天,但我仍然为自己在这样一个年度有幸存在于这样一个群体里感到幸福和骄傲。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一直在充满希望的战场上战斗,一直在这样一个战场上学习,有一群不离不弃的战友,让我的心更加年轻并富有激情。

    这一年尽管竞争激烈,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度,我看到了专业出版人为了理想在坚守,没有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诱惑;我看到了专业出版人为了品质在关注细节,舍弃了过往的粗放;我看到了服务市场的意识在增强,整合营销、精准营销的运作已经成为时尚。

    2013年已成过往,但于我,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幸福和收获的年度,这一年我们获得了新生。展望2014,战友们热情激昂地吹响了号角,我们信心满满地踏上征程,扬帆起航!

    褪去浮躁,洗去铅华,2013,书开始向本质回归。

    书业狂奔式发展的几年,使本来神圣而又神秘的图书,成了快餐、成了赚钱的工具、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在利益和数量的驱动下,“劣币”横行,跟风、模仿、抄袭在业内肆意扩散,一个月“跟风”出来一本书甚至成了值得炫耀的本事。

    但是,到了2013年,这一切改变了。

    “跟风”书风光不再,拼凑的内容威力大减。这些书以前“出了就能发、发了就能加货”的局面不见了。书店、网店会说“这类书太多了,我们不要货”,读者会说“这类书看了很没意思,我不会买”。由此,品质不过关的图书首发量降低,首印量减少,加货变得困难,迫使出版机构不得不重新思考选题规划、内容来源。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出版商,不约而同地把“数量规模”的发展路线图重新调整为“质量效益”的模式,纷纷把目光投向原创、经典、特色、精品,开始精耕细作,重视选题质量,研究细分市场,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图书是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有效载体,应该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科学的各类知识,而作为出版人,肩负着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粗制滥造的图书产品,不但于读者无益,反而有害。在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的天平上,无疑我们应该倾向于后者。

    或许,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的工作难度加大了,需要的思考更多了,但正是这样的回归,净化了市场环境,保护了来之不易的市场规模,留住了给予我们多年支持的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感谢“看不见的手”——市场,要感谢我们的客户——读者,是市场调节机制和读者的需求让我们看清了发展方向,冷静下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出版,扛起出版人的使命和责任,奉献出一本本健康、优质的图书。

    以上感受或许稍有偏颇,只是希望把自己在这一年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同行朋友们分享,望同行们多多批评指正。

    2013年,是纸飞机进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们的童书出版,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我们在做完成地基的工作。

    第一,团队建设。2013年年初,从六七个人到现在的十三四个,扩展了一倍。每年年初,都是人员变化比较频繁的时刻。在2013年,我得到了一个经验,就是不再通过市场招聘,而是通过熟人介绍;不再在年关过后招聘人,而是在年中招聘。这样可以增加优秀人才的识别度,而不再盲目跟风,或者不再选择那些跳槽频繁的员工。我们现在的同事,大多是通过熟人推荐和介绍过来的,这样有了比较好的了解,比较客观的互动,就能够知人知己,让员工和企业达到一种共融共荣的境界。

    第二,作者团队。在作家团队建设方面,我们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作者分类是儿童文学作家、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幼儿园教师和来自国外的引进版图书作者。在这方面,我们具有优势的作者团队是师范类、心理学类的专家学者和幼儿园的教授。2014年,我们还会继续在这方面做文章,下功夫。

    第三,产品线。儿童文学、科普类、益智游戏、英语学习类图书,是我们的重点产品线。在这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本,基本上构建完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产品相对丰富的产品线。

    第四,对儿童图书产品的投入。2013年,清华社成立了儿童事业部,开始全面进军儿童出版。这是个新起点,在事业部的统一下,可以举全社之力,把儿童出版做好做透。纸飞机也得益于此,它会伴随着清华社少儿出版的壮大而发展。

    第五,学习精神永铸。我们在做纸飞机的时候,就是以跟随者、学习者的心态,以感恩的心态,服务读者,一切为了孩子。我们会学习行业内的标杆,脚踏实地,在学习继承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差异化,因为生存和发展才是王道!

    第六,创新。我们学习,绝对不是模仿,而是消化成自身的一种文化底蕴,在他人成功的路上,踏在伟人的肩膀上前行。再整合自身的资源,构建发展的基础。

    2013年,一路走来,非常感谢那些帮助我们的领导、作者、经销商和读者朋友!2014年,纸飞机会继续在大家的支持和鼓舞下,在蓝天下翱翔!

    2013,刚刚结束,2014,已然开始。我自己感觉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的确需要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顿悟。先从数据的盘点开始吧——既然,现在是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2013年我的工作量化为“数字”,统计为:编辑出版36本书,再版10种,加印15次,虽然量都不多。执行了3个重点项目:学习十八大重点出版物“故事中国书系”,历时三年编校审订的“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新青年文学星生代之00后作家陈盈颖的《今年,我们小升初》,效果都还可以。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五六篇,一篇在《出版广角》发表的论文,在2013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论文观点被多家媒体引用,有一定反响。5次作为特邀专家或评论家,参加作协等举办的网络文学研讨会作主题发言,或为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授课。还担任了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的终审评委,以及莫言为名誉主席的中国首家公益网络大学“网文导师”,被“圈子”有限度地接纳了。有两本编著正在出版之中,效果还待定……真的是风风火火忙了一年。至于腰包里能有几个钱?那还得最后的财务数据说了算。但大家都在讲“数据”的时代,我还是想讲讲一些“理念”的东西。

    2013,我为什么要做这些?2014,我又想做哪些?这其实关涉到我对“编辑”的生存状态、职业规划和未来愿景的观察与思考:一生为编辑,入职、入门、入行……或许有三个大台阶需要跨越。“中国的”好编辑是第三步,“好编辑”是第二步,但是,第一步,大家首先要把“编辑”干下去,干好。

    编辑这个职业和行业,注定了你永远都在沉浮。做出一本好书或者一个赢利项目,并不代表你可以“永远”以此为成就,你可能一直都要被“归零”,需要从头再来。下一本书,下一个项目,永远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契机与挑战……这是现实。我们必须正视,但又不能受制于它。所以,尽管我们时常在现实中“学会妥协”,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对坚持“文化担当”有幻想。这就是“好编辑”。

    “好编辑”不一定有多成功,有多高标准,但肯定是在寻找“底线”。在底线思维之上,无限接近“文化担当”的标准。我想,有了这种觉悟,就是一种职业上的成熟吧。在庞大的时代面前,我们是如何的渺小。但是,作为编辑,我们因渺小而伟大。

    以此为2013划上句号,为我的2014甚至更遥远的未来翻开序章……你愿意与我同行吗?

    对于出版业来说,2013年是乏善可陈的,传统图书出版依旧困境重重,问题年年提年年有,“你见或不见,他就在那里”,体制机制阅读转型,品种拉动库存顽疾日渐恶化,市场难说乐观;数字出版,作为国家政府政策层面大力提倡和引导的产业方向,也并非像统计数字显示的那样具有令人惊讶的高速发展势头和神奇效应,与传统出版业者紧密相关的数字出版产业,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市场规模,都相当的不尽如人意:占市场规模最大体量的运营商手机阅读业务,经历了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之后,正在到达瓶颈,利益分配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传统B2B数字图书馆业务死水微澜,不温不火默默沉寂,有人闷声挣大钱,有人大声赚吆喝。B2C平台和各类特色阅读客户端,普遍纠结在残酷现实中如何做好美丽的梦,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是何时尚不可知,满眼也许只有靠时间去化解的问题,用户的数字付费意识、刚性购买的用户规模、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内容数字转码成本、有限的可供数字内容品种。遭受这多重折磨的行业理想者们,那份坚守与煎熬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2013,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有一个词似乎特别的热门——互联网化,一时间,互联网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成为了各大论坛、专家文章、各类总结的关键词,甚至被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灵丹妙药。

    出版业跟互联网并不陌生,打从互联网一诞生起,就与出版业紧密相关,且不说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内容供应平台和传播平台,电子商务的鼻祖亚马逊的发展,也是从图书出版行业开始发展起来,进而发展到数字阅读领域,推出了Kindle系列产品,极大影响和改变着出版产业。

    那么,在转型升级中挣扎的出版业,2014年,我们应该从互联网的发展中学习一些什么?高度关注客户体验,可以发动全公司的力量去抓产品,抓用户体验;管理扁平化,倾听客户反馈,快速响应;团队小而美,步调高度一致,营造高执行力;运营营销中,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形成事件和话题,培育粉丝和口碑,发展粉丝文化和沟通系统;像一家创业公司一样,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

    查了一下QQ记录,是在12月27日,2013年即将过去,《新出版01:出版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就要下印厂前夕,我突然灵光一现,对该书责编夏丹说:“我要在书封面上加一句话,来解释何谓‘新出版,这句话是‘重新定义出版。”

    这句话,算是为2013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3年年初,承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郭力女士青眼,我在世图出版了《畅销书浅规则》,一上市销量就居当当网出版发行类第一,上市两周就紧急加印。到5月份,又出版了《畅销书营销浅规则》,这两本书大概有半年时间,一直居出版发行类销量之首,还有多家出版机构进行团购。由此,我也开始受邀到全国各出版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上海新闻出版培训中心等机构做出版培训讲座,这一年一共做了30多场出版培训讲座,除去节假日,几乎平均每周一场。培训讲座后接到的反馈,更坚定了我做出版研究的信心。

    到了9月,我开始动手写《名人书浅规则》,我与郭力女士商量:是否干脆将我的出版研究系列定个主题“鲆书”,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同时再挖掘业内优秀的出版人,主编一套书,叫“新出版”。我们一拍即合。

    关于“新出版”,我们是这样定位的:关注图书的文化属性,同时关注它的商品属性;关注优质内容和品质,同时关注包装、营销和推广;关注出版的理论创新,同时关注实操技术;关注图书本身,同时探讨出版的边界与可能;关注当下,同时也要有前瞻性和更广阔的视角;关注传统出版,同时关注数字出版,关注出版的未来。“同时”后面那些东西,是当下的出版业比较匮乏,也是必需的。

    总的来说,就是既承认出版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又要用商业的逻辑、发展的眼光来看它;在这个基础上,为出版人提供更多的实操技术、营销手段和盈利模式。

    这些内容,涵盖了我一直以来对出版的观察、研究和思考。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出版”?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冲击,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消费者霸权时代的到来,都对传统出版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干脆直说了吧,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这个时候,如果还墨守成规,不能求新求变求突破,结果一定不容乐观。

    2013年,我参与了43本译著的引进和出版工作,作为独立出版人,我和我的原创团队主要工作是发掘尚未翻译过中文版的西方经典作品,然后介绍到华人地区,每年这方面译著都同时以中文简繁体字版本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人聚集地发行。2013年我们出版了美国作家马登的《赢法》《心灵的富足》《富足之道》《心想事成》;美国作家赫伯特·卡森的《塑造领袖特质》;美国作家道格拉斯·范朋克的《笑对人生》;美国作家约翰·托德的《自我升华》;英国作家阿诺德的《转折力》……但,令我印象最深、难以忘记的是我发现了英国作家亚瑟·本森的作品,可以说是影响到我今后出版理念和人生的几部好书,这就是2013年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仰望星空》(At Large)和《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

    随着亚瑟·本森的作品,让我感觉回到了久远的年代。“这种心灵在此祥和、时间在此静止的感觉,永远无法言表。”《自由之旅》是本森的一部充满哲思的随笔。在这里,本森谈文学、诗人、生活、村庄、落日,这些记录似乎与他看到的那个充满战争、杀戮的世界分隔开来。在《自由之旅》里,他告诉年轻人:人是靠梦想活着的。梦想能够成真,它能够以极大的力量解放我们。他还指出:想象力是改变世界的动力。他向往治愈一些被大众视为常理的行事习惯,重新以一种更加深入的反思精神,来了解真正的精神渴求和自由是什么。

    1908年,本森的《仰望星空》付梓。在《仰望星空》中,他的目光从大地转向了星空,他的思考从具象的生活过度到了抽象的人生。在书的开篇,本森交代了他隐居埃里岛的原因——“生活,我很热爱它,但我并不被它所奴役;自由,我很向往它,但我从未被它所束缚。”在这里,本森参透:世上真正的乐趣,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与成功没有任何瓜葛。那么,“世上真正的乐趣”究竟是什么?在本森的哲思世界里,它们最终都指向了人的生命本体与内心——我们只不过是更为伟大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如自身臆想那样孤立无语的个体,“人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以某种安静的方式,让自己活得伟大。”

    这是我2013年最难忘的两部经典作品,作为出版引进者也深受作品的影响,当然,出版方也把书作出了符合它们的精神气质,中文版本的书很漂亮,这也决定了它们出版后的市场反应,再版加印的实现更增加了我对经典选题发掘的信念。

    2013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思考和阅读的一年。重读了读书时期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当代的。发现有些作品真的过时了,啰嗦乏味,比如泰戈尔的《沉船》。而有些作品再读时依旧很有意思,放在这个时代同样映照了很多当下社会的弊病,比如大仲马的《三剑客》。与时俱进,出版和写作一样。都应该了解读者需要什么,想要从一本书中获取什么。如果书里有读者需要的东西,读者一定会去看。如果掌握了这些,出版和作者以及读者能达成统一了,作者写出的书经过出版社出版才会有读者。

    2013年,我编辑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迪奥传奇花园》。这本书有意思是在于它全新的模式,它是由法国迪奥公司与中国当今文坛最优秀的作家群体强强联手、跨界打造的一本文学书。书中的作家群体涉及50后、70后、80后,十位当今文坛一线的作家。这种由国内最优秀作家团队参与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公司文化交流互动而创作出的小说作品,在国内首开先河!我们不应该永远盯着传统模式,多开发更多的出版方式也是各出版社扩大经营的必须。

    电子书永远不可能让纸质书消亡。出版也不是夕阳产业。只不过多了一种形式罢了,人们阅读的方式多了,可选择性多了。其实,这个时候,对每个出版社来说都是个机会,谁把握好了这个机会谁就引领市场。就比如电子书,我发现目前各出版社,各平台,卖的仍然是电子书的内容,而非是成熟的电子书产品。内容是基础,是为产品服务的,而未来电子书应该是以“客户服务”为王。怎么做成产品?做成什么样的产品?这才是纸质出版转型的根本。谁先找到了电子书产品的制作方式。谁就会先占领电子书图书市场。当然,内容是基础。未来出版界应该以最好的状态和准备迎接移动数字的到来。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有原因的。每本成功的书也是有原因的。

    关于写作,一个朋友的微信上说:“什么样的书能畅销,去问问女孩子们。她们不只是半边天,在电影领域她们有六七十的市场判断。说英国中产阶级小说的崛起,也是写给主妇女人们读的。再联系到韩剧、时尚杂志的流行,女人们不只是物质消费的主力,也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女人永远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当然,还有孩子。

    所以,2014年或以后,我的首要目标是多写多出版些适合女性阅读的书,多调研女性读者的需要。其次,找到最适合电子书产品的制作方式。这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网上图书零售商店“亚马逊中国”不久前发布了“2013年图书畅销排行榜”,前10名分别为:《看见》《谁的青春不迷茫》《自控力》《我所理解的生活》《谢谢你离开我》《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国国家地理》《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百年孤独》《肖秀荣2014考研政治命题人1000题》(2014版)以及《正能量》。和代表媒体趣味、精英选择的各大报纸图书排行榜相比,这份榜单显然不能代表2013年图书出版的整体质量。但在电影票房至上、音乐点击率至上的今天,图书以销量论英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通过这份由销售数据堆积出来的畅销图书榜单,或更能了解当下的中国读者更关心什么。

    “心灵迷惘、缺乏信仰”,这是近两年中国人进行精神自省后得出的普遍认识。城市生活浮躁而焦虑,老婆婆倒地没人敢扶,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整个社会的趋利化,让中国读者的阅读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您对微信朋友圈泛滥的心灵鸡汤有所了解,便不会为《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所理解的生活》《谢谢你离开我》《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这五本书的畅销感到意外了。登上榜首的是柴静的《看见》,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被称为“女公知”的柴静,其文字中闪烁的女人的柔性光辉,对社会时事的看法,也有着知识分子式的沉重与忧虑,但归根结底,这本书的畅销源头,还在于它对读者心灵的关照,抒情的写作,文艺女青年的情怀,让《看见》拥有了心灵鸡汤的功能。

    在这份图书畅销排行榜中,仅出现了一部纯文学作品,是外国的,而且还是一部经典书。《百年孤独》在中国市场连续几年的上榜,使得它成为一个意外、一个个例,它的畅销,更多层面是营销的胜利。尽管如此,文学经典能够登上畅销榜,还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尽管我们更盼望,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家的作品,能够更多地进入畅销榜单。

    在实用至上的买书思维下,纯文学的全面退场是必然的。就未来几年的阅读趋势看,纯文学的市场会进一步地萎缩,带有心灵鸡汤味道的作品将会大行其道一段时间,然后被类型文学取代。小说的地位将会被撼动,短平快的随笔以及动辄上百万字的网络文学作品,将会更深地侵入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我自毕业以来,经历了策划编辑、媒体主管,现在专心做网络营销,就像流水线的工人一样,只有做完了这一条线,才明白了生产原理:再好的工人也要有更好的设备,这设备正如我们的图书内容。我这一年试验过很多种图书的营销手段,以同样的推广力度,只有内容的实力经得住考量的,目标读者定位准确的,设计与包装无可挑剔的,有社会热点和名家效应等特质的图书才能畅销。

    2013年,我庆幸自己在做网络销售。毕竟网络销售是大势所趋,尖端的技术,国际化的经营模式,高大上的人才战略……我的同伴们哭诉实体店的消亡与残喘,我怜悯之,却无力。金城社做了三年的“独立书店”系列论坛,我一直跟踪参与,听到的是这些独立书店的热情与成功经验,但是更多的国营新华书店却还在维系十几年前的经营模式,倘或也能像特色的独立书店学习,向优秀的零售商如“屈臣氏”“711”等学习,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从卖方市场观念转向买方市场观念,可能图书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会更加和谐。出版社们要是真想支持实体书店,就应该发货折扣和电商等同对待。目前实体店相当一部分收入来源于电商平台的第三方卖家,这更是加剧了网络书店的霸主地位,肆意的价格战虽说便宜了读者,但其实危害的是出版方和读者。出版方越来越无利可图,读者越来越看不到好书。 我也常听网店的采购抱怨,本来一本卖得好好的书,可是为了“双十一”搞大促,赔本赚吆喝,等到活动结束价格上调,销量立刻受影响,读者的心理价位已经越来越低了,只能维持低折扣不挣钱。而我们周边国家如韩国,书虽然很贵,但是印刷精美,小巧雅致,就是不降价啊依旧能卖。

    2013,出版这一年网店依旧风风火火地搞着“开学季”“读书节”到“周年店庆”“双十一”“年终促销”……连国际大公司亚马逊一向标榜低调的都跟风搞大促,苏宁更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架势……据说,2014年网店要回归理性市场战略,但也只是据说,我期待这几大巨头,无论是有资金支持、有高精尖技术还是有供应商资源优势,咱都一团和气,让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找到自己的独门武器,才算真的“为民造福”,不要只做个商人。关于几大电商想要走出困局,就如黄岩书中所说,“宁可做一个结结实实的小个子,也不要做一个松松垮垮的大个子”。

    诚然,我这小女子的话有尖酸刻薄之嫌,姑且只当作我新年的一点宏伟心愿吧。如若能有三两好友赞同,真是莫大欣慰。

    微信6亿用户的传媒能量令人蠢蠢欲动,怎样玩转微信,几乎是过去的一年中讨论最多的话题。然而,在此之前,我们更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微信时代,媒体人是不是有戏。

    在我看来,微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社交平台阶段。微信的产品基因在于社交通讯。微信1.0-1.3版本,以手机通讯录的读取和QQ用户的导入为切入点,完成了注册用户的原始积累。微信2.0-2.5 版本,新增异步语音、视频功能以及“查看附近的人”,令通讯工具兼具陌生交友功能。微信3.0-3.5版本,“摇一摇”“漂流瓶”等超强社交属性功能的创新,用户数突破一亿大关。微信4.0-4.5版本,推出图片分享特色的朋友圈,丰富“二维码”功能,并尝试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在完成野蛮的用户数攻掠使命后, “找朋友”功能被折叠,微信回归强关系的社交通讯工具。

    第二,资讯平台阶段。在大肆扩张用户量后,微信主推用资讯增强用户粘度。从微信4.5-5.0版本,微信公众平台经历了大幅调整,分裂出公众平台服务号和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主要支持品牌商家为用户提供服务,订阅号则主要支持媒体或个人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在微生活服务团队扫街攻商户阶段,订阅号一度被认为是最具媒体属性的营销渠道,业内也曾风起云涌出各色自媒体平台和营销工具,然而,后期微信手起刀落的营销限令也让不少乱世枭雄折戟沉沙。

    第三,电商平台阶段。作为一个大流量平台,微信5.0的推出不可避免地充当了一回腾讯业务体系的导流小助手——“飞机大战”游戏。但随着微信安全支付的逐步丰满,理财通和易迅商城逐步显露腾讯在电商领域的布局和野心。至此,试图靠资讯获得收入的媒体人大多已心灰意冷,怎样结合电子商务释放传媒品牌力才是生存之道,拥有忠诚用户资源的品牌传统媒体或许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时间窗。

    随着4G时代的来临,最令我期待的是更富媒体属性的微视,这个蓄势待发的社交平台具备成为碎片化“视频快乐购”的超强导购力,有望成为未来腾讯掠夺媒体霸主地位的杀器,其联手微信所产生的媒介价值,将不可估量。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