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的体现
【摘 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德奥古典主义的最后丰碑”。他晚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小品(OP.116-OP.119)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难得的艺术珍宝。这二十首钢琴小品被他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内省风格。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中独特的音乐语言的分析,揭示内省情感在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升华。
【关键词】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93-02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德奥古典主义的最后丰碑”。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致力于追求“纯音乐”风格,运用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创作出大量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勃拉姆斯晚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小品(OP.116-OP.119)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难得的艺术珍宝。这些钢琴小品是勃拉姆斯在他生命的最后四五年写下的,对其一生的回顾,也是他作为音乐大师一生的情绪性与逻辑性完美结合的精华之作。这些作品充满了深沉、典雅的音乐语言,既是勃拉姆斯多年内心感悟的深刻独白和他过去生活情景的真实描述,也是勃拉姆斯晚年隐忍、内省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勃拉姆斯通过体裁的选择,节奏和速度,旋律的素材,以及和声的运用等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的内省情感。
一、富于抒情的间奏曲体裁
勃拉姆斯晚年的钢琴音乐创作倾注于短小钢琴作品体裁创作。另外,晚年的勃拉姆斯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朋友亲人的相继离世以及不幸的爱情生活使他深深沉浸在孤独、感伤的情绪中,他的性格更为自制、内敛。
间奏曲是勃拉姆斯晚年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钢琴小品体裁,也是出现在他晚期钢琴小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音乐体裁。在勃拉姆斯晚年的钢琴小品中,间奏曲不仅仅具有先前的“中间”、“中转”、“幕间”的功能,它还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表现形式展现作曲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在他晚期的20首小品中,有14首小品运用了间奏曲这一体裁:OP.116中有四首;OP.117是完全由三首间奏曲组成;OP.118中有四首;OP.119中有三首。从体裁的选择角度来看,这些间奏曲大都运用了古典主义时期传统的三段曲或三部曲式,大部分采用小调调式,以Andante(行板)和Adagio(柔板)等缓慢的、抒情的、柔和的适合于独白或者倾诉的速度为主,织体运用了大量多层次写法、隐伏声部写法以及叹息式语气的写法,其中深沉富有思考的乐思大于活泼的性格。勃拉姆斯晚年时期的间奏曲看似简洁,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音乐发人深省,蕴含着深刻而感人的情怀和返璞归真的高贵心灵。这些间奏曲的创作,很多是勃拉姆斯特有的对自己诉说心事,表达思索和孤独情感的一种自我内省方式,也是勃拉姆斯对充满矛盾的情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二、易于思考的速度选择
在勃拉姆斯晚期的20首钢琴小品中,有13首作品使用了柔板、行板的慢速系速度,这些缓慢的速度更加适宜于人们进行思考与感悟。其中OP.116中的四首间奏曲;OP.117的三首间奏曲;OP.118中的两首间奏曲和一首浪漫曲;OP.119中的三首间奏曲,这些作品的速度,节拍大都在每分钟60-80拍的节奏,节奏舒缓,速度适中。而人类心跳的正常频率大概在每分钟70-84下左右。这些慢速系的速度正好与人类的正常心跳频率相吻合。西方科学研究证明,接近人的心跳频率的音乐,可以刺激大脑,使人身体放松,而当人处于这样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时,人的意识最清醒,大脑最活跃,最能使人进行内在的、自发的、深入的思考。虽然,我们不可能确切的知道勃拉姆斯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下写出的这些作品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接近人类心跳的慢速系的音乐作品来感受和体会勃拉姆斯晚年那种内省、思索的情感。
三、具有深意的旋律写作
(一)醇厚的中声部旋律
勃拉姆斯在他晚期的钢琴小品中喜欢使用中声部旋律表达他内省、沉稳的乐思。中音区的音色醇厚深沉,仿佛更适合他抒发自己内心隐忍愁苦的情感,是他音乐中内省情感的表达的重要方式。如作品OP.116-7的B段,连贯起伏的主要旋律在中音区出现,旋律中缓慢问答式的语气犹如勃拉姆斯跟自己的对话,把他内心的忧伤、苦闷娓娓道来,而且这深沉舒缓的旋律要由双手交替演奏完成。
(二)叹息语气的旋律主题
在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小品中,许多主题都具有叹息式的语气,这是其特有的表现音乐中内省情感的一种主题创作法。他运用二度上下行进的音级表现着具有叹息性质的语气,这种叹息语气主题的写作抒发着他深刻而又克制的个人内心情感,表现了他对自己人生的苦闷和矛盾以及对人生的多重思考。
OP.116-2《a小调间奏曲》A段分为四句,前三句是1+1+2的结构,最后一句为1+1+3的结构。每句主题旋律围绕的C音上行二度和下行二度,左右手运用的三对二和前短后长强调第二拍的节奏,表现出疑问与哀叹的无奈情绪。我们仿佛可以从这段叹息的音乐中听到勃拉姆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诉说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见谱例1)
(三)象征意义的主题旋律
勃拉姆斯在OP.118-6中选择运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旋律。这个作品的主题旋律取自于格里高利圣咏中“末日审判”主题。主题由?G、F、?E三个音构成,摇动的旋律配合着柔和的行板速度,呈现的乐思像是漫无目的地游荡着。这个凄凉的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十一次,但每次的表述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每次出现的音区位置也不相同。(见谱例2)
勃拉姆斯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倾注了内心思索与毕生的感悟,从晚期钢琴小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于死亡的感受与深入思考,正是他自身内省情感的体现。也正是因为勃拉姆斯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这些内省式的对生死、对人生经历的真实感触和深入的思考才使得他的作品带给听众深深的感动和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在十九世纪欧洲众星闪耀的艺术舞台上,秉承着对音乐严谨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的无限追求,为德国钢琴音乐的宝库增加了伟大的艺术硕果,同时也为整个西方音乐史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冯丹等译.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保罗·霍尔姆斯.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李晶.死亡精神的创作之旅[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5]李近朱.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介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
孙婉姝(1989-),女,辽宁丹东人,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硕士,多次参加各类演出备受好评,多次荣获院校三好学生及人民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