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中体现为“知白守黑”“以实托虚”“虚实相融”。“留白”在历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了了可见,黄格胜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留白”是其作品中一大特色。从中国画“留白”入手,分析并探讨黄格胜山水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黄格胜;留白;虚实;气韵;位置

    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有云:“白,即是素纸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段、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中国画中的留白,是在画面中笔、墨、色未到之处,留下或大或小的空白形状,是与物体间的虚实关系。画家们常有意识地留出画面的空白,留出余地,不仅能衬托画面的主要物体、笔墨、线条,更能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笔不到意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黄格胜对于其山水作品中的“留白”都有巧妙的构思,他用“留白”大量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云、水、雾,创造出桂林山水的新图式。

    一、“留白”与气韵

    南朝谢赫“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首,“气”理解为“气脉”“气象”“气息”,画中之气,有吞吐,有开合,有运转,与构图空间连属,遥相呼应。“韵”则是画面中的一种艺术魅力,与画家的气质修养、人品素养、专业修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留白”则是“气韵生动”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明初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提道:“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无笔墨处”正是画中所留出的空白,这些微不足道看似普通的空白,却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看似所绘无物象,却可以让人产生深邃且灵透的意境,给观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黄格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运用了大量的“留白”表现桂林山水的云、水、雾,将“留白”赋予其形状带动画面的气的贯穿与流动。观者读画时注意力多放在画面主体上,对画面空白处无过多关注,实则画家在构图作品之时,根据观者的视觉习惯巧妙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主体的形态效果,在画面中次要的景物选择性地减弱或者舍弃,有意无意会用“留白”引发观者对画面的深思及联想,看似空而实则不空。用大片的留白将其概括成云、水、雾,甚至在主体的局部也大胆地使用“留白”,与云水相连,使得画面中疏密得到强烈对比,画面主体更加集中、鲜明。如此处理既是衬托了画面主体景物,亦是净化了画面布局,体现了画面的意境,更展现了中国画的文化神韵。正如清代邓石如所说留白的奇妙之处:“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二、“留白”与画面布局

    中国画较尊崇散点透视,有较强的平面型理念,且极重视画面的“走势”,“势”的布排,则离不开“留白”的处理。笪重光在《画筌》中言:“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戾,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华琳亦有言:“通体之留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此“龙脉”正是画面中“留白”所形成的“势”,画面布局在黑白、虚实、藏露之间,增强了整幅画的节奏感,足以能证明“留白”在谢赫“六法”的经营位置中的重要性。部分中国画作品将画面布置得七满八平,所绘物象给观者沉重的感觉,画面无聚散疏密的对比,无虚实之变,皆因不明白“留白”与经营位置的关系。

    “留白”在表现画面空间感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黄格胜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留白”不仅突出了画面的主题,且对“留白”的细心经营在画面中形成了一个个新的空间和版块,让画面整体有了开与合,丰富了画面的布局关系,亦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黄格胜通过“留白”表现云、水、雾等物象,可以很好地将前景与中远景区分开,将画面的景象推向一个更深远的层面,烟云缥缈,若隐若现,增加画面的意境。同时用过“留白”表现的云、水、雾等亦可以带动画面的流动感,山峰在云雾里层层叠叠,时隐时现,形成画面的走势,虚实有度,在画面的整体中寻求微妙的变化。中国画是以“墨”为主体的表现形式,“留白”的衬托使得“墨”的使用有了鲜明的对比,给画面增添了活跃的张力,在画面黑、白、灰的块面、布局、走势等关系之间寻求艺术的平衡。

    三、“留白”的运用

    “留白”对于画面突出主题以及增加画面的趣味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中,“留白”运用得好则画面笔墨关系处理得当,笔墨的表现在对比之下生动精彩;“黑”与“白”关系布排得严谨,则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变化;每幅画“置黑布白”章法走势看似在不经意间,却为作者精巧构思,画面中有取有舍,有收有放,则画面黑、白、灰关系相映成趣,笔墨未到之处亦为妙境。“留白”的布置常由画家主观处理,根据画面的需要将画面的局部刻意“留白”使得画面更加协调完整,“留白”太多则太空,“留白”太少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如何处理至恰到好处,则需要画家的经验积累。

    黄格胜常于画面运用“留白”技法,将“留白”比拟物象,如云、水、雾、屋顶等,局部“留白”常用山石、芭蕉、房屋等,亦将留白用于题款。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石必定为画面的主要部分,有丘陵、山坡、山峰、山岭等,不同的地势形态山石结构也有不同的特色。黄格胜善于用石头间的虚实处理来体现山石的结构,在画面的局部石头与石头间形成对比,区分山峰与山峰的前后关系,增加画面的水墨趣味;或用云雾作为留白隔断山体,云的走势依山势而变化,山体在云雾中隐约可见,即可使近远山峰间错落有致,亦可体现山水画的自然美,增加画面的流动感,云雾也可使画面生动和鲜活起来,更显山水画的神情意蕴。“留白”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常作“流水”表现,在画面中水的流向是作者精心思考的问题,依据山石地势而产生走向,用树石等物象表现完善后挤出空白,用淡墨钩绘水纹,将其比拟为水。黄格胜表现水的技法也多为“留白”,更在古代山水画上提炼出自己的语言,在山石或石坡下用淡墨绘过一层倒影,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或在“留白”处绘上几只鸭、几艘船、几颗碎石,借物喻景,使观画者感到神清气爽、意境动人。局部的物象“留白”则是根据画面布局需要,使画面局部产生强烈的疏密对比,布局物象多为画面视觉中心,在大疏大密、大黑大白间突出画面的主题。黄格胜常根据画面需要对物象进行主观地“留白”处理,所绘物象在现实中并非为白色,而其主观地将物象用于调节画面节奏,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常见于画面的表现手法有石头、树木、屋顶、芭蕉、石墙等。黄格胜作画前习惯将画面布局走势了然于心,作画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会将合适题字处提前留出用于作品题跋,布局巧妙,使得题跋与画面物象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绘画历代积累的结果,与作品的布局、气韵及意境等都密切相关。黄格胜既继承了传统,又在传统技法上予以提炼,同时通过多年的对景写生,其笔墨语言皆是通过对真山真水和各地特殊的地理地势写生总结而来,具有强烈的个人语言符号,其作品中对“留白”技法的使用便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谢赫,姚最.画品续画品[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白鑫.黑白画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4]余永健.中国画艺术与教育——黄格胜研究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个人简介:

    陈茺蔚,现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现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