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好妈妈”原型的异同

常媛媛
摘要:通过比较CNN年度英雄与CCTV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好妈妈”原型发现,中外“好妈妈”都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普通人的伟大、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然而两者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即分别表现了对自己孩子的爱与对其他儿童的爱,突出了抽象意义与具体细节,彰显了集体荣誉与个人理想。这种不同反映出中外文化高语境与低语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关键词:原型 “好妈妈” CNN年度英雄 CCTV感动中国人物
原型,出自希腊文archetypes,可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杰克·鲁勒从新闻报道中总结了受害人、替罪羊、英雄、好妈妈、骗子、另一个世界、洪水七种原型。①美国CNN年度英雄和CCTV感动中国人物每年获奖者中往往都有一个默默为自己孩子或者为其他儿童无私奉献的女性,她们关爱帮助儿童,成为一个人或众多人的母亲。她们之所以能赢得荣誉,获得关注,就是因为这种“好妈妈”原型是世界共通的,是超个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对母爱需求的反映,因而可以获得赞同和感动。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好妈妈”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之外,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探讨这种原型的不同,有助于我们理解潜藏在中西无意识心理背后的文化因素。
中外“好妈妈”的共性
一、无私奉献的精神。“好妈妈”是中外文化中的普遍原型,她们经常被认为是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是处于一定关系中富有感情具有同情心的,是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②她们热心无私地帮助儿童,无论是帮助自闭症儿童的CNN英雄Wendy Ross,还是因收教残疾儿童、创办“爱心小院”而被评为“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高淑珍,无论是帮助难民儿童建立足球俱乐部和学校的Luma Mufleh,还是收养十个不同民族孤儿的阿尼帕·阿力马洪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妈妈的呵护与关爱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获得中西方人一致的认同和感动。
二、平凡人的伟大。纵观CNN和CCTV历年评选中的“好妈妈”可以发现,大多数女性都是平凡的普通妇女,她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优越的条件,仅凭借单薄的一己之力尽力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儿童,她们靠善良感动了更多的人,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收养十个孤儿的阿尼帕·阿力马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收养这些孤儿之前已经是六个孩子的母亲,生活拮据,除了尽力挣钱养家外,还要抽空来给孩子们洗衣服、做饭、料理家务;曾经酗酒、犯罪、无家可归的Kim Carter为避免别人重复她的悲剧开始帮助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给她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这些伟大的母亲有的出身于农村,有的是一名护士,有的小时候曾经遭受苦难因而不愿更多的人经历痛苦,有的人帮助别人开始于帮助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他们没有震惊世界的壮举,却用平凡的小事为众多的儿童撑起一片天,成为他们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母亲。
三、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CNN中帮助其他孩子成长的“好妈妈”和感动中国人物中向自己孩子无私奉献的“好妈妈”都特别凸显了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如帮助癌症母亲的Jody Farley-Berens,因这些母亲患癌不能从事正常的家务,她就开始帮助完成家务,从而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孩子。阿尼帕·阿力马洪的丈夫只负责挣钱,而她自己除了打工挣钱外,晚上回到家里还要为孩子们洗衣做饭。这一方面源于媒体为突出这些妈妈们的伟大刻意强调其所承担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男女地位和权力的认知,即男性主要负责外部事物和挣钱养家,而女性的工作更多地集中于家庭和孩子,即使是随着女性在外工作的逐渐增加,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在中西方仍然存在,因而人们自然地把家务、孩子等和妈妈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中外“好妈妈”的不同
一、对自己孩子的爱与对其他儿童的爱。CCTV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好妈妈”除了极少数外,大都是因对自己子女超乎常人的奉献和关爱而受到赞扬,如绝症母亲姚厚芝为给孩子留学费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失去听说功能的儿子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与之相反,CNN年度英雄中的“好妈妈”无一例外是对别的儿童的关爱,有时她们甚至为了更多的儿童而影响了教育和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温蒂罗斯博士正在为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开辟新的世界,她的非营利组织“孤独症包容性资源”帮助了成百上千的家庭在诸如体育赛事、博物馆参观和机场旅行等具有挑战性的社会环境中度过。Roberta's House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帮助遭受亲人突然死亡等意外的儿童,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恢复场所。CNN2014年英雄Patricia Kelly帮助处于问题边缘的儿童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这些儿童因遭受家庭暴力、性侵、贫困等问题而失去生活的信念,她通过教他们骑马和动物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治愈伤痛。这种区别反映了中西认知的不同,在西方看来近乎溺爱的方式在中国被崇尚为无私的爱,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在评判“好妈妈”标准时的截然不同。
二、突出抽象意义与重视具体细节。在对这些“好妈妈”的评奖宣传中,CCTV和CNN也体现出不同的取向,前者重视把个人事迹和中华传统美德联系,用抽象化的言语概括和体现她们的伟大,而后者则重在通过细节突出其具体的举措,很少用抽象化的语言和评论性的语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样的古诗句以及“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网住希望,网住善良”等比较抽象的语言经常出现在CCTV对获奖人物的描述中,而CNN在报道帮助1000多个儿童度过悲伤时期的Roberta's House时,具体地说明了她帮助这些儿童的经验,即“让他们玩游戏转移注意力”“教孩子们如何哭出来以缓解悲伤”“告诉他们有很多人也在经历相同的事情”。在报道帮助偏远战争地区的孩子们建立家庭和学校的Maggie Doyne時,强调了她帮助这些孩子的经过以及她所经营的非盈利机构的日常规划和申请进入的条件等细节。Georgie Smith也具体讲述了她如何从帮助一个年轻人开始到建立自己的非盈利机构来帮助更多的孩子。
三、突出集体荣誉与重视个人理想。CCTV在对“好妈妈”进行报道时除了简要介绍其个人事迹外,更倾向于把个人和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经历、性格、个性、心理等因素被简略。她们成为伟大母亲中的一员,反映的是社会整个群体的伟大,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伟大和全社会的进步,个人只是社会中的一员,是国家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社会的缩影和代表。收养各个民族孤儿的阿尼帕·阿力马洪除体现个人的不平凡外,更体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关爱,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正如她自己所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关爱残疾儿童的高淑珍相信有了政府的帮助,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突出政府的关怀和中国梦。与之相对,CNN对这些“好妈妈”的报道则有不同的强调,总体看来,更加突出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以及个人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如上大学前去世界旅游的Maggie Doyne在尼泊尔碰到一个寻找自己家人的小女孩后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旅程,在这里她开始帮助儿童组建家庭,成为很多人的妈妈,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正如她所说的“我们仍然是一个家庭,我是一个母亲,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原因”。本来可以在美国继续实现自己梦想的Umra Omar毅然返回被警告远离的恐怖地区,在那里她为孩子们建立住所,提供医疗帮助,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外“好妈妈”原型背后的文化
一、高语境与低语境。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交流中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于场合还是来自于语言提出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文化维度。高语境文化指的是绝大部分的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之中被清晰地傳递出来,因而其意义是含蓄而模糊的,重在“意会”,低语境文化则往往将大量的信息清晰地置于编码中,其意义是直接明确的,读者和观众通过解读编码就可以轻易地明白其所传达的意义,重在“言传”。③CCTV对“好妈妈”的报道体现出高语境的特点,其意义的解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许多古诗词句及谚语、寓言等的引用具有很强的含蓄性和模糊性,只有熟知本国文化的受众才可以解读其意义并受其语境的感染。而CNN中的“好妈妈”则围绕其具体的事迹展开,很少有抽象性的编码,其意义明确,即使是他国受众也能轻易快速地解读其意义,这有利于全球受众的理解,有利于跨文化传播。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霍夫斯泰德按照某一文化对个人、集体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崇尚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独立意识,认为个人的权利、利益不可侵犯,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捍卫个人的权利,集体的存在为的是维护个人的利益。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个人在感情上依赖于组织机构,强调合作,不提倡突出个人,将个人的成功归于集体,讲求集体和谐,甚至不惜以压抑个性为代价。④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表彰个人事迹时,更强调集体意义和属性,表明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进步。而CNN对年度英雄中“好妈妈”的报道则表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重在表现人物的个人性格和经历,推崇个人的个性和独立,突出自主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而很少提及政府和国家。
结语
原型是一种普遍的、稳定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角度,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化领域,“谁说出了原始意象,谁就发出了1000种声音,摄人心魂,动人心魄,”⑤这是CNN年度英雄和CCTV 感动中国人物中频繁出现“好妈妈”原型的重要原因,通过原型,人们共同的超个性心理基础被激活,从而更易于接受和感动。此外,“原型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即情节,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联想,是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⑥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始终都能动人心弦,引起共鸣,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文化认知,它可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形式,但其核心和精髓不会改变。因而通过原型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原型理解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传播,谁更熟知对方文化,谁就更有可能在传播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 Jack Lule.:Daily News, Eternal Stories: The Mythological Role of Journalis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1.
② Lorelei Carpenter,Helena Austin. Silenced,Silence,Silent Motherhood in the Margins. Qualitative Inquiry 2007.
③Edward T Hall.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1976.
④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⑤⑥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