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调《卡农》鉴赏
侯刚 夏强
曾经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凡夫俗子》里的配乐片段引起了全世界人的注意。这首曲子无不渲染着流行气息的味道。因为它采用了当时已经兴起的回旋曲的风格,加上它特有的连绵起伏的旋律,不禁让人瞬间有一种温暖,被幸福包围的感觉。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了这首曲子,注意了这位有着不平凡一生的德国作曲家。它就像一支画笔,为影片《凡夫俗子》增添视觉也达不到的效果。仿佛告诉人们,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
《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运用了这首作品,这也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影片。笔者认为这首曲子用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推进器的作用,到后面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剧中前后基本可以形成了一个反差,前半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喜剧,女友的刁蛮不断的折磨着男友,但是又仿佛告诉人们,女友是爱着男友的。这时剧情产生了扭转,两人别面多年,因为一个约定要到同一个地方。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反差,而这部电影正是在反差的时候配上了这首曲子。刚开始的低音仿佛在问,多年前的约定你还记得吗?到了A段部分,仿佛在说我已经到了,怎么还没看见你?整曲推向了高潮,两个人看见了对方,这种感觉,已经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了。
这首神一样的曲子就是D大调《卡农》,它的作者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初听《卡农》,是乔治·温斯顿弹奏的卡农钢琴曲,他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心头。前一部分,是从容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吗?还记得那些美好吗?或者忧伤的故事吗?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成为了记忆。此时,一种莫名的混淆的感情会涌现脑海。当听到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原来似乎平静的心情开始随着思绪起伏,常常会令人沉浸在温暖和忧伤里。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阶,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爱情,不可找回的时光,惘然而惆怅,每次听到这里,常常总会有种说不出的难过,也许这就是卡农带给人的一种魔力。是一种悸动,一种感动,一份感叹,一份唏嘘,仿佛是在诉说单调反复而又复杂丰富的人生之旅。有如在描述一段纯真而又青涩的爱情经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在谱写成长岁月里面的酸甜苦辣。
对于D大调《卡农》的创作背景,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也为D大调《卡农》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催人泪下的面纱。
在帕赫贝尔10岁的时候一个人独自来到英国,被一个琴师收养,随后很顺其自然的也就学会了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帕赫贝尔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潇洒帅气,能弹得一手好琴的小伙子。可这时的帕赫贝尔全然不知,在隔壁村里,有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孩喜欢上了自己。当时的芭芭拉是全镇最漂亮的姑娘,家里也有钱有势。可从小被家里宠惯的芭芭拉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最后芭芭拉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她决定去向帕赫贝尔学钢琴,借机可以靠近自己的心上人。可毕竟芭芭拉向帕赫贝尔学琴的目的不纯,学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起色,帕赫贝尔就对她说:“你回去吧,你不适合学钢琴。”这句话却惹怒了芭芭拉,她对帕赫贝尔说:“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奖拿回来。”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芭芭拉刻苦练琴,终于在一个钢琴大赛上拿到了名次。她兴高采烈的去找帕赫贝尔,可是在动荡的年代,帕赫贝尔已应征入伍,赶赴前线。这时芭芭拉对自己说,好,我等你回来。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村长的儿子几次向芭芭拉提亲,可是芭芭拉也不予理睬,村长的儿子知道芭芭拉的心早已有了归属,便派人到前线找来了一具尸体,就说是帕赫贝尔的。芭芭拉信以为真,割腕自尽了。当帕赫贝尔九死一生的回来以后,得知了此消息。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帕赫贝尔已经爱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写出来了第一部分,在前线的时候写出来第二部分,回来之后,在芭芭拉的墓前完成了整首曲子。
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去纠结到底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创作出来的卡农,而是无时无刻不为之感叹。几百年后的今天,卡农已经成为音乐中的旷世经典,很多人把卡农称之为神曲。笔者想,神曲的这顶皇冠绝对可以毫无疑问的带在卡农的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流行乐派的作品里也都无不掺杂着D大调《卡农》,以及卡农式的作曲风格。从段落上讲,卡农并非专指一首曲子,而它是一种曲式。卡农,原意为“规则”、“规律的”,也可以称之为“回旋曲”。因为这首作品是早期的巴洛特风格的作品,那时的作曲家很少用这种曲式。然而卡农也为现在流行音乐开辟了先河。从曲调上讲,基本只运用到了三和弦。从乐理上讲,三和弦是最没有感染力的,而作者却写出了无可替代的旋律。为什么说无可替代?现在的很多歌曲都运用了同一的功能走向,而旋律却是轻浮、庸俗的,而D大调《卡农》却是以古典音阶写出作者的感受,特别是高潮部分,大提琴的低音,以及小提琴的高音,无时无刻没有声部的变换。两把中提琴的轮番轰炸,为整曲推向了高潮,给听者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听觉盛宴。
让笔者最震撼的是近几年被改版的摇滚版《卡农》,编曲者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吉他手,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因为有这个胆识去为经典了几百年的古典曲子进行从新编曲,而且改版的极其大胆,个人观点,改版得也极其成功。当时摇滚版的《卡农》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保守乐派很接受不了这样的编曲,速度快了一倍还要多,大提琴改用现代的电贝司,两把中提琴改用为电吉他。加上打击乐—架子鼓的加入,完美地掀开了D大调《卡农》铿锵的面纱,同时也保留了弦乐。所以,笔者认为摇滚版的《卡农》是音乐史上,流行乐与古典乐的又一次完美结合。
迄今为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D大调卡农已经被后人改版两千多种,即使是被改版过这么多次,每一个版本也从未丢失过卡农那独有迷人的魅力。音乐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灵上寄托,也可以是人类精神上的影子。一段好的音乐,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对人的肉体带来帮助,还可以麻痹你神经,甚至可以摧残。
总之,欣赏音乐是无界限的,一首曲子的画面也是无界限的。卡农也好,任何一首曲子都一样,无需去纠结于它的风格、感觉、画面,只需要静静的去欣赏就已经够了。在不同的心情下聆听同样一首曲子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鉴赏音乐,鉴赏D大调《卡农》。
曾经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凡夫俗子》里的配乐片段引起了全世界人的注意。这首曲子无不渲染着流行气息的味道。因为它采用了当时已经兴起的回旋曲的风格,加上它特有的连绵起伏的旋律,不禁让人瞬间有一种温暖,被幸福包围的感觉。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了这首曲子,注意了这位有着不平凡一生的德国作曲家。它就像一支画笔,为影片《凡夫俗子》增添视觉也达不到的效果。仿佛告诉人们,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
《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运用了这首作品,这也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影片。笔者认为这首曲子用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推进器的作用,到后面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剧中前后基本可以形成了一个反差,前半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喜剧,女友的刁蛮不断的折磨着男友,但是又仿佛告诉人们,女友是爱着男友的。这时剧情产生了扭转,两人别面多年,因为一个约定要到同一个地方。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反差,而这部电影正是在反差的时候配上了这首曲子。刚开始的低音仿佛在问,多年前的约定你还记得吗?到了A段部分,仿佛在说我已经到了,怎么还没看见你?整曲推向了高潮,两个人看见了对方,这种感觉,已经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了。
这首神一样的曲子就是D大调《卡农》,它的作者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初听《卡农》,是乔治·温斯顿弹奏的卡农钢琴曲,他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心头。前一部分,是从容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吗?还记得那些美好吗?或者忧伤的故事吗?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成为了记忆。此时,一种莫名的混淆的感情会涌现脑海。当听到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原来似乎平静的心情开始随着思绪起伏,常常会令人沉浸在温暖和忧伤里。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阶,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爱情,不可找回的时光,惘然而惆怅,每次听到这里,常常总会有种说不出的难过,也许这就是卡农带给人的一种魔力。是一种悸动,一种感动,一份感叹,一份唏嘘,仿佛是在诉说单调反复而又复杂丰富的人生之旅。有如在描述一段纯真而又青涩的爱情经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在谱写成长岁月里面的酸甜苦辣。
对于D大调《卡农》的创作背景,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也为D大调《卡农》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催人泪下的面纱。
在帕赫贝尔10岁的时候一个人独自来到英国,被一个琴师收养,随后很顺其自然的也就学会了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帕赫贝尔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潇洒帅气,能弹得一手好琴的小伙子。可这时的帕赫贝尔全然不知,在隔壁村里,有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孩喜欢上了自己。当时的芭芭拉是全镇最漂亮的姑娘,家里也有钱有势。可从小被家里宠惯的芭芭拉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最后芭芭拉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她决定去向帕赫贝尔学钢琴,借机可以靠近自己的心上人。可毕竟芭芭拉向帕赫贝尔学琴的目的不纯,学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起色,帕赫贝尔就对她说:“你回去吧,你不适合学钢琴。”这句话却惹怒了芭芭拉,她对帕赫贝尔说:“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奖拿回来。”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芭芭拉刻苦练琴,终于在一个钢琴大赛上拿到了名次。她兴高采烈的去找帕赫贝尔,可是在动荡的年代,帕赫贝尔已应征入伍,赶赴前线。这时芭芭拉对自己说,好,我等你回来。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村长的儿子几次向芭芭拉提亲,可是芭芭拉也不予理睬,村长的儿子知道芭芭拉的心早已有了归属,便派人到前线找来了一具尸体,就说是帕赫贝尔的。芭芭拉信以为真,割腕自尽了。当帕赫贝尔九死一生的回来以后,得知了此消息。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帕赫贝尔已经爱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写出来了第一部分,在前线的时候写出来第二部分,回来之后,在芭芭拉的墓前完成了整首曲子。
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去纠结到底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创作出来的卡农,而是无时无刻不为之感叹。几百年后的今天,卡农已经成为音乐中的旷世经典,很多人把卡农称之为神曲。笔者想,神曲的这顶皇冠绝对可以毫无疑问的带在卡农的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流行乐派的作品里也都无不掺杂着D大调《卡农》,以及卡农式的作曲风格。从段落上讲,卡农并非专指一首曲子,而它是一种曲式。卡农,原意为“规则”、“规律的”,也可以称之为“回旋曲”。因为这首作品是早期的巴洛特风格的作品,那时的作曲家很少用这种曲式。然而卡农也为现在流行音乐开辟了先河。从曲调上讲,基本只运用到了三和弦。从乐理上讲,三和弦是最没有感染力的,而作者却写出了无可替代的旋律。为什么说无可替代?现在的很多歌曲都运用了同一的功能走向,而旋律却是轻浮、庸俗的,而D大调《卡农》却是以古典音阶写出作者的感受,特别是高潮部分,大提琴的低音,以及小提琴的高音,无时无刻没有声部的变换。两把中提琴的轮番轰炸,为整曲推向了高潮,给听者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听觉盛宴。
让笔者最震撼的是近几年被改版的摇滚版《卡农》,编曲者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吉他手,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因为有这个胆识去为经典了几百年的古典曲子进行从新编曲,而且改版的极其大胆,个人观点,改版得也极其成功。当时摇滚版的《卡农》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保守乐派很接受不了这样的编曲,速度快了一倍还要多,大提琴改用现代的电贝司,两把中提琴改用为电吉他。加上打击乐—架子鼓的加入,完美地掀开了D大调《卡农》铿锵的面纱,同时也保留了弦乐。所以,笔者认为摇滚版的《卡农》是音乐史上,流行乐与古典乐的又一次完美结合。
迄今为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D大调卡农已经被后人改版两千多种,即使是被改版过这么多次,每一个版本也从未丢失过卡农那独有迷人的魅力。音乐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灵上寄托,也可以是人类精神上的影子。一段好的音乐,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对人的肉体带来帮助,还可以麻痹你神经,甚至可以摧残。
总之,欣赏音乐是无界限的,一首曲子的画面也是无界限的。卡农也好,任何一首曲子都一样,无需去纠结于它的风格、感觉、画面,只需要静静的去欣赏就已经够了。在不同的心情下聆听同样一首曲子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鉴赏音乐,鉴赏D大调《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