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田龙过 轩峰
摘要:移动直播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为新闻媒体探索全新的新闻生产与报道方式带来新机遇。文章对移动直播在内容生产、传授关系、媒介融合方面的改变做了剖析。指出移动直播具有时效性、真实性以及互动性价值。同时针对竞争激烈的直播市场,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利用高质量直播內容、加强媒体优势,并且融合其他新兴技术、发挥新技术特长,优化直播体验来提升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直播 价值 发展
移动直播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实时信息发布与社交互动平台,能够使信息迅速得到响应,做到“及时传播”。直播服务率先由Facebook推出的Facebook live开始,本质在于用户生活体验的分享和记录,利用移动端的便捷优势增强其影响力。在我国,直播行业近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直播市场用户规模在2016年达到了3.1亿人,随着更多的媒体和个人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直播,2017年进入到更加“火热”的移动直播时代。
移动直播的“新时代”
内容生产层面:从“专业化”向“个性化”转变。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态,移动直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直播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直播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从选题、摄影、导演到后期剪辑制作都有着一整套严密的流程设置,题材选择上往往比较严肃,多为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凭借媒体的资源优势制作“专业化”的直播内容,而移动直播则提出了与传统直播内容制作完全不同的要求。目前,多数的移动直播平台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明确的限定,但在栏目设置上已经显示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策略。如美联社2015年推出的视频直播平台Live Choice,设置了3个HD视频直播频道,题材分布于全球娱乐、生活、科技等方面;国内的移动直播平台定位也精准明确,如熊猫直播关注电竞与赛事,花椒直播将栏目细分为校园、颜值和脱口秀等。在这里,每个直播场景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兴趣小组,碎片化的用户利用平台重新聚合为不同的兴趣部落,平台或主播通过设置差异化的直播内容维持着直播场景的用户活跃度,利用个性化的定位策略减少用户流失。
传受关系层面:传媒中间人的角色被弱化。移动直播内容制作方式的改变,随之也带来了传播生产者、受众和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在传统视频直播中,受众作为“局外人”在获取内容时是被动接受的,视频制作者根据其主观感受去引导用户看什么、什么时候看、从哪个角度看。但在移动直播的新时代,传统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被打破,受众变成了视频中心,与直播者可以实现零时差的交谈互动来获取“我看见”的信息内容,视野范围更加广阔,选择性变多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如央视新闻的新浪微博就利用移动视频的传播优势,在2016年对不少大型活动进行了现场直击的直播报道,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时的直播观看量超过了500万。视频中的主持人会根据评论里的提问选择性回答,或是根据受众的要求选择观看视角。这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一,移动直播中记者作为传媒中间人的角色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摄像机隐藏背后的一个辅助传播者,根据受众的需求呈现事件报道;其二,受众在观看移动视频直播时,以第一人称的角色弱化了传媒中间人的功能,对视频信息进行着主动性的选择。
加速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直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次新的契机,利用资源优势整合平台内容可以实现渠道的扩宽,充分释放专业性的新闻生产力,借此实现移动直播领域的弯道超车。利用新媒体直播平台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受众,通过实时与主播的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利用弹幕评论等功能的开启、社交化的一对多交流实现新的突破。总之,移动直播的火热将广播媒体、视频媒体等融为一体,构建出了一种全方位的视听体验,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得多元且不再单一,内容更加鲜活丰富,发展融媒体已然成为一种大趋势。
移动直播凸显价值
时效性:报道效率的提升。传统视频直播在播出过程中,需要在前期准备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事先准备工作的繁复,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大多借助于文字和图片进行资讯式的报道,这样单一的呈现模式很难满足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而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直播被用于新闻报道之后,流程被重新设置,新闻直播不再受限于专业水平或精美画质,只需要一部可以联网的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展现直播内容,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获取线索,占得时间先机。可以说,移动直播有效的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满足了受众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
另外,自媒体发展时代,普通受众也在利用移动端进行着信息传递。受众借助移动设备进行直播,不仅能够帮助新闻专业媒体捕捉信息,媒体还可以了解受众关注点和兴趣点用来丰富新闻报道的层次和视角。在某些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普通受众比传统媒体更具有时间和距离优势,可以帮助媒体开拓信息来源渠道及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真实性:深入其中的感官体验。在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我们认为并没有绝对的客观和真实,所有的新闻都是媒体选择下的结果,从新闻生产的选题、结构、角度乃至呈现方式,都潜移默化渗透进了记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移动直播中,媒体传播中间人的角色被弱化甚至消退,受众自主性地探索和获取信息,不仅是“身处现场”看新闻,同时还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着主动的筛选和判断,甚至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弹幕操纵媒体视角。此时,媒体中间人的职责就由新闻信息的发出者变成了信息传递中的渠道提供者,受众对新闻事实如何看待全凭个人的体验,不掺杂媒体的主观引导,新闻报道在客观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例如,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纷纷上线移动直播,人民网在PC端和移动端甚至推出了每天9小时、总时长超100小时的不间断直播。以往看不到的“两会”现场可以通过移动视频完整呈现在眼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直播间进行观看,这种“玩新闻”的方式增加了许多观看乐趣。
互动性:零时差交流需求的满足。新媒体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移动直播的出现使受众可以最大程度的贴近新闻现场,甚至不少媒体在直播时使用了VR技术,提供了更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移动直播目前正在实现着由界面到空间的交互变迁,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通过评论或点赞等实时互动方式参与其中。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这种“零时差”的带入体验至关重要,它真正的加深了受众的感官体验,满足了双方互动的交流需求。
除了直接观看移动直播外,用户生产内容(UGC)也是移动直播的一部分。受众可以快速实现聚焦,如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就策划了一个《家和万事兴》的特别节目,利用网络征集全家福照片,为受众提供了内容分享的平台,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新闻生产的参与者。
移动直播如何发展
大量的事实证明,移动直播的发展使得新闻传媒领域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作为一把“双刃剑”,媒体如何从中找到适合的发展契机提升公信力、巩固自身地位,是目前新闻媒体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利用高质量直播内容,打造媒体优势。从目前媒体在移动直播方面做的探索性尝试来看,硬件与网络条件、受众基础已经取得了基本完善,某些移动直播视频关注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内容缺乏创意和质量。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团队建设方面有着更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从资源获取、记者选择、拍摄团队到后期制作都具备着明显的优势,媒体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有效资源在移动直播领域内有所突破,推出更加优质的直播内容,严格对视频直播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另外,移動直播不仅可以背靠自身强大的媒体资源,还可以与其他知名内容供应商进行合作,如财新网2016年6月24日对周小川的IMF讲话进行了直播,此次直播财新网与乐视展开了合作,使用了乐视云直播技术。
发挥新技术特点,提升直播体验。时下,“两微一端”几乎成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标准配置,昭示着媒体融合步入了“互联网+媒体”的新阶段,技术的不断变化刷新着互联网的概念,新技术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样态的变革与创新。大数据、无人机、VR等新技术更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人们开启全新的媒介图景。从移动直播来看,要想把他作为视频领域的突破口,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力量,拓展直播方式吸引更多受众。如上海迪士尼开业期间,腾讯新闻就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派出了最强直播团队,以“第一视角+无人机+多路信号切换+360度 VR呈现+图文实时更新”等方式组团上阵,为受众带来一次全景大直播,参与性与观看性大大增强,带给用户较好的观看体验。可见,利用新技术可以帮助媒体在移动直播中提升直播体验,进一步在内容、形式、平台、渠道和管理上建立优势。
移动直播目前处于热炒阶段,依然在探索创新的移动直播究竟能给传媒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和变革,我们还难以估量。但在未来,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会丰富移动直播的形式,创新直播的新玩法,提升媒体直播报道的水平。对于转型发展期的传媒业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契机。媒体需要保持对新兴媒介的开放姿态并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及丰富经验,生产出更符合受众观看习惯、更满足受众观看体验的新闻作品,在竞争中不断变革、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摘要:移动直播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为新闻媒体探索全新的新闻生产与报道方式带来新机遇。文章对移动直播在内容生产、传授关系、媒介融合方面的改变做了剖析。指出移动直播具有时效性、真实性以及互动性价值。同时针对竞争激烈的直播市场,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利用高质量直播內容、加强媒体优势,并且融合其他新兴技术、发挥新技术特长,优化直播体验来提升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直播 价值 发展
移动直播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实时信息发布与社交互动平台,能够使信息迅速得到响应,做到“及时传播”。直播服务率先由Facebook推出的Facebook live开始,本质在于用户生活体验的分享和记录,利用移动端的便捷优势增强其影响力。在我国,直播行业近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直播市场用户规模在2016年达到了3.1亿人,随着更多的媒体和个人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直播,2017年进入到更加“火热”的移动直播时代。
移动直播的“新时代”
内容生产层面:从“专业化”向“个性化”转变。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态,移动直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直播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直播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从选题、摄影、导演到后期剪辑制作都有着一整套严密的流程设置,题材选择上往往比较严肃,多为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凭借媒体的资源优势制作“专业化”的直播内容,而移动直播则提出了与传统直播内容制作完全不同的要求。目前,多数的移动直播平台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明确的限定,但在栏目设置上已经显示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策略。如美联社2015年推出的视频直播平台Live Choice,设置了3个HD视频直播频道,题材分布于全球娱乐、生活、科技等方面;国内的移动直播平台定位也精准明确,如熊猫直播关注电竞与赛事,花椒直播将栏目细分为校园、颜值和脱口秀等。在这里,每个直播场景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兴趣小组,碎片化的用户利用平台重新聚合为不同的兴趣部落,平台或主播通过设置差异化的直播内容维持着直播场景的用户活跃度,利用个性化的定位策略减少用户流失。
传受关系层面:传媒中间人的角色被弱化。移动直播内容制作方式的改变,随之也带来了传播生产者、受众和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在传统视频直播中,受众作为“局外人”在获取内容时是被动接受的,视频制作者根据其主观感受去引导用户看什么、什么时候看、从哪个角度看。但在移动直播的新时代,传统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被打破,受众变成了视频中心,与直播者可以实现零时差的交谈互动来获取“我看见”的信息内容,视野范围更加广阔,选择性变多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如央视新闻的新浪微博就利用移动视频的传播优势,在2016年对不少大型活动进行了现场直击的直播报道,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时的直播观看量超过了500万。视频中的主持人会根据评论里的提问选择性回答,或是根据受众的要求选择观看视角。这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一,移动直播中记者作为传媒中间人的角色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摄像机隐藏背后的一个辅助传播者,根据受众的需求呈现事件报道;其二,受众在观看移动视频直播时,以第一人称的角色弱化了传媒中间人的功能,对视频信息进行着主动性的选择。
加速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直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次新的契机,利用资源优势整合平台内容可以实现渠道的扩宽,充分释放专业性的新闻生产力,借此实现移动直播领域的弯道超车。利用新媒体直播平台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受众,通过实时与主播的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利用弹幕评论等功能的开启、社交化的一对多交流实现新的突破。总之,移动直播的火热将广播媒体、视频媒体等融为一体,构建出了一种全方位的视听体验,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得多元且不再单一,内容更加鲜活丰富,发展融媒体已然成为一种大趋势。
移动直播凸显价值
时效性:报道效率的提升。传统视频直播在播出过程中,需要在前期准备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事先准备工作的繁复,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大多借助于文字和图片进行资讯式的报道,这样单一的呈现模式很难满足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而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直播被用于新闻报道之后,流程被重新设置,新闻直播不再受限于专业水平或精美画质,只需要一部可以联网的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展现直播内容,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获取线索,占得时间先机。可以说,移动直播有效的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满足了受众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
另外,自媒体发展时代,普通受众也在利用移动端进行着信息传递。受众借助移动设备进行直播,不仅能够帮助新闻专业媒体捕捉信息,媒体还可以了解受众关注点和兴趣点用来丰富新闻报道的层次和视角。在某些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普通受众比传统媒体更具有时间和距离优势,可以帮助媒体开拓信息来源渠道及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真实性:深入其中的感官体验。在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我们认为并没有绝对的客观和真实,所有的新闻都是媒体选择下的结果,从新闻生产的选题、结构、角度乃至呈现方式,都潜移默化渗透进了记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移动直播中,媒体传播中间人的角色被弱化甚至消退,受众自主性地探索和获取信息,不仅是“身处现场”看新闻,同时还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着主动的筛选和判断,甚至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弹幕操纵媒体视角。此时,媒体中间人的职责就由新闻信息的发出者变成了信息传递中的渠道提供者,受众对新闻事实如何看待全凭个人的体验,不掺杂媒体的主观引导,新闻报道在客观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例如,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纷纷上线移动直播,人民网在PC端和移动端甚至推出了每天9小时、总时长超100小时的不间断直播。以往看不到的“两会”现场可以通过移动视频完整呈现在眼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直播间进行观看,这种“玩新闻”的方式增加了许多观看乐趣。
互动性:零时差交流需求的满足。新媒体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移动直播的出现使受众可以最大程度的贴近新闻现场,甚至不少媒体在直播时使用了VR技术,提供了更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移动直播目前正在实现着由界面到空间的交互变迁,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通过评论或点赞等实时互动方式参与其中。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这种“零时差”的带入体验至关重要,它真正的加深了受众的感官体验,满足了双方互动的交流需求。
除了直接观看移动直播外,用户生产内容(UGC)也是移动直播的一部分。受众可以快速实现聚焦,如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就策划了一个《家和万事兴》的特别节目,利用网络征集全家福照片,为受众提供了内容分享的平台,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新闻生产的参与者。
移动直播如何发展
大量的事实证明,移动直播的发展使得新闻传媒领域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作为一把“双刃剑”,媒体如何从中找到适合的发展契机提升公信力、巩固自身地位,是目前新闻媒体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利用高质量直播内容,打造媒体优势。从目前媒体在移动直播方面做的探索性尝试来看,硬件与网络条件、受众基础已经取得了基本完善,某些移动直播视频关注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内容缺乏创意和质量。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团队建设方面有着更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从资源获取、记者选择、拍摄团队到后期制作都具备着明显的优势,媒体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有效资源在移动直播领域内有所突破,推出更加优质的直播内容,严格对视频直播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另外,移動直播不仅可以背靠自身强大的媒体资源,还可以与其他知名内容供应商进行合作,如财新网2016年6月24日对周小川的IMF讲话进行了直播,此次直播财新网与乐视展开了合作,使用了乐视云直播技术。
发挥新技术特点,提升直播体验。时下,“两微一端”几乎成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标准配置,昭示着媒体融合步入了“互联网+媒体”的新阶段,技术的不断变化刷新着互联网的概念,新技术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样态的变革与创新。大数据、无人机、VR等新技术更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人们开启全新的媒介图景。从移动直播来看,要想把他作为视频领域的突破口,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力量,拓展直播方式吸引更多受众。如上海迪士尼开业期间,腾讯新闻就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派出了最强直播团队,以“第一视角+无人机+多路信号切换+360度 VR呈现+图文实时更新”等方式组团上阵,为受众带来一次全景大直播,参与性与观看性大大增强,带给用户较好的观看体验。可见,利用新技术可以帮助媒体在移动直播中提升直播体验,进一步在内容、形式、平台、渠道和管理上建立优势。
移动直播目前处于热炒阶段,依然在探索创新的移动直播究竟能给传媒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和变革,我们还难以估量。但在未来,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会丰富移动直播的形式,创新直播的新玩法,提升媒体直播报道的水平。对于转型发展期的传媒业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契机。媒体需要保持对新兴媒介的开放姿态并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及丰富经验,生产出更符合受众观看习惯、更满足受众观看体验的新闻作品,在竞争中不断变革、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