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数字出版人
本刊编辑部
李华提出并实践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的跨媒体出版思路。他认为,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应是由单纯的纸质出版转型到开发图、文、视频、音频、互动等跨媒体内容,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以及传统渠道,以电脑( IPAD)、阅读器、手机、图书等为终端到达并服务读者的跨媒体出版转型。
他认为,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整合出版的立体化,仅仅是教材跨媒体出版的初步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手段,实现学生通过网络收看全国优秀名家的课程、实现有效而有趣的学习、互动,是教材数字出版的高级形态,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出版E-Learning。2008年,他领导的网络学习平台与网络课程E-Learning项目,作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数字出版重大项目立项并获得120万元经费资助。2012年,李华代理出版社总经理后,以外语教材为核心,联合优秀用户院校共建共享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形成纸质教材出版、网络学习平台与网络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跨媒体复合出版的商业模式。社会大众读物是图书市场争夺的焦点之一,李华看到电子书的开发商机,带领团队开发手机电子书业务、手机视频业务等,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回顾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革新的是出版的载体、形式,不变的是思想文化的纵向传承与横向交流,而这是人类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如何与传统出版整合,创建最有效率、最有效益的跨媒体出版模式是一段时间内从业者的主要课题。
2012年4月,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全国率先更名为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刘桂霞结合该社业务板块和经营实际状况,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体业态的经营思路,以“时光流影”社交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新媒体、新渠道开发拓展为营销突破口,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紧密合作,打造“三屏互动”流媒体服务平台,实现内容资源多次增值;在全国率先进行“电子书包”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国内首创“应用出版”概念,大胆尝试,奋力开拓,努力做精做专主营业务,积极谋划板块布局,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2013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市场表现抢眼,数字出版产值跃升新高,数字终端不断有新的突破,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我们出版社将进一步理清思路,寻找对策,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2002年,孙述学就职商务印书馆语料库项目组,开始了工具书的数字出版工作。他主持建设了国内最大的辞书语料库,主持开发了工具书协同编纂系统,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工具书产品,其中主编的《商务馆小学生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多次重印,销售达18万册。后负责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商务印书馆110多册工具书的XML化和深度标引,确立了工具书数据化的DTD标准。在此基础上孙述学将工具书动态重组,提供了诸多增值服务,开发了具有“一键通览”“据意查词”等优异功能的大型工具书数据库。在数据资源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他领导的团队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开发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APP》等项目,推进工具书由查检工具向学习工具的转换。在电子书的制作运营方面,他组织团队,在遵循DocBook v5.0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符合商务印书馆图书结构化加工实际的CPDocBook v1.0标准,标准收录了约60多个标签,大大降低了理解和操作难度,实现了由出版社直接向电子书运营商提供Ebook的流程。
他参与的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项目,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商务印书馆精品工具书项目,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12-2013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奖。
出版处于大变革时期,需要我们做些扎实的工作。数字资源的管理、数据文档的转换、生产流程的改造、数字产品的运营,都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分清数字出版中的变与不变,在数字出版的链条中找准位置,传统出版业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感谢数字出版让我作为一个传统出版人能在一个新的战场搏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数字出版的未来必定阳光普照!
作为项目承担部门的负责人,马杰参与设计、建设了国家重大数字出版工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的工作,其阶段性成绩曾向中央领导人汇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负责构建人民出版社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在阶段性完成人民出版社历史上所有出版物的上网传播、形成了一系列人民出版社的数字产品的基础上,计划在2014年开展人民出版社全流程、全媒体的体系构建,从根本上实现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当今的数字出版人,特别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在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的转型过程中要有“四心”:积极承担起现代出版这次最重大转型使命的责任心;数字出版必将找到良性发展的轨迹和成为文化大发展中坚力量的信心;在探索过程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直至成功的执著恒心;摒弃隔岸观火、小富即安心态之后,和同行、运营商、各平台进行积极竞争与合作的参与心。
赖志文长期从事出版领域的信息技术改造与创新,成功将先进的数字出版理念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管理和数字出版上。他大力推动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及数据库的建设,策划设计了集团公司的ERP系统、网络协同数字出版发行平台、互动E媒数字教育出版平台等重点项目,在出版企业信息化管理、互联网时代下的协同编纂及数字教育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在促进出版企业数字产业化发展、提高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
数字出版是数字时代下的人类文化传承载体形态,能成为数字出版人中的一分子,我感到很自豪。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促使图书编辑出版进行一次革命性变革,我们正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现代运营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整合资源,为作者、读者、编辑、出版社、教育机构提供细致、统一、高效的服务及运营管理平台,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模式,构建新型数字出版系统的整体框架,来推动我们的跨越式发展。在数字出版浪潮中,广西师大社出版人乘风破浪,团结奋进,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更具影响力!
2008年,在黄海晖的推动下,广东省出版集团成立了新媒体出版中心。2009年1月,该中心与集团总部脱钩,在全国较早成立了独立运营的数字出版公司。公司成立两年即实现了赢利,三年进入持续增长轨道,成功推动广东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在业内取得较大的影响。
黄海晖带领创业团队,积极探索数字出版赢利模式,走出了一条数字出版市场化运作的“广东模式”:一是在大众出版方面,打造全媒体出版模式,广泛吸纳集团内外的优质内容资源,提升内容整合与二次加工能力,开展全网络多终端的数字阅读业务;二是在教育出版方面,建设教育内容数字化服务模式,通过“粤版教材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配合纸质教材建立集团教材出版新格局,将集团在教育出版的核心优势延伸到新媒体领域;三是在专业出版方面,以“岭南文化数字资源平台”为核心,建设特色资源库与数字复合出版平台。
2012至2013年,黄海晖带领数字出版公司开始在数字教育领域进行战略布局与基础建设。公司与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启动了“粤教云”计划。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推进,在“粤教云”整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数字教材、云服务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进入应用推广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探索与建设,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到了能否突破瓶颈、谋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与规划,需要进一步强化整合与协调,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与思路,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与扶持,需要更多的信心、决心与耐心,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数字出版的征途漫长而曲折,就仿佛在黑暗中摸索,有人迷茫,有人退缩,有人等待,但只要始终坚守文化理想,坚持数字化方向,并且满怀信心,定能在迷雾中率先找到出口。
他提出STM是开展数字出版的优势领域,STM出版人要将优势转为赢势,抢占数字出版制高点;传统出版的转型需要多学习互联网行业,引入互联网基因,不断模仿创新,掌握网络经济利器;他认为,所谓出版转型就是要把传统出版的核心价值迁移到数字化经营模式中,形成1+1>2的格局;数字出版人需要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引领传统出版主业深入参与新业态经营中,通过实践积累促进出版转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字出版不能依赖统一模式,需要大量试错,在“做”中探索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医学数字出版道路,务实开展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成功建立了适合医学市场的业务模式。六年来,他开发了在线考试培训、医学数据库、医学教学素材库、医学数字教材、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在线大型参考书、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电子书城等系列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建立了“人卫医学网”数字出版平台和品牌,积极开拓了数字产品市场,用户数量稳步增长,业务收益持续攀升,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数字出版的道路。
“大出版”推动出版业进入了“广角”时代,在一片焦虑紧张中,希望和力量一点点孕育。变革必然伴随阵痛,所幸的是,出版变革的前景既明确又光明。数字出版的发展需要决心、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成功和失败都是滋养事业发展的营养,坚定的信念是支撑伟业的基石。数字出版还在路上,没到分享荣誉的时候,“新锐数字出版人”是对人卫社的鼓励。道声感谢,继续赶路!加油,同仁们!
2010年,张新新从法律出版社策划编辑转岗为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子公司)业务总监,第二年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部负责人。2011年,他立足专业出版社的内容优势和渠道优势,带领团队建设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核心业务体系,形成了由“法律职业数字图书馆、法律数据库、手机阅读、终端阅读和网络出版”为主体的数字出版支柱业务,首次实现公司年度数字出版产值盈亏平衡的格局。2012年,他全面部署数字出版销售工作,致力于数字出版独立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当年实现数字出版产值400万元,并首次实现数字出版年度盈利的指标,成为全国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佼佼者。同时,以“法律服务平台”项目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3年,他带领团队申报“中国法律英文服务平台”项目,先后取得原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和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成功申报中央文化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
承蒙《出版广角》推荐, 感谢出版同行支持, 获评“书业新锐榜·新锐数字出版人”这一行业荣誉。作为数字出版人,我和团队秉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先后在战略、产品和渠道等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在专业性出版社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在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方面还面临着艰难险阻,但我们仍然坚持开拓和前行。且行且思,当出版社获评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的时候,不禁想起当初投身数字出版时社长嘱咐的八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特别感谢在数字出版道路上激励我和团队前进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凭着对出版变革的敏锐触觉和对技术的狂热,毅然投身数字出版。他自称数字出版的改革派,事实证明,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快速从传统出版从业者成功转型成为数字出版新锐人物。
他是中南传媒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将,牵头成立了数字资源中心,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数字内容资源库”,将中南传媒各内容生产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统一管理,尽早进行资源整合,为更好地应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市场赢得时间。他勇于开拓、创新实干,潜心于数字出版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将数字出版理念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管理和数字出版业上。他主持开发的“数字出版内容格式智能化互转中间件”对内容资源的格式加工提供了技术保障;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建设了“湖南省建国以来已出版图书数字资源库”和“online内容资源智能化出版与信息定制工程”。这些数字出版项目在业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我国数字出版进程,提高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水平,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
我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但客观上却成为一种取巧,不然,五六年的从业经历,要在出版界的“新锐榜”上露脸,该有多难?当然,我也明白实力是无法取巧的,所以,我绝不敢踌躇满志要将传统出版手刃,也不会遇难而退,曰数字出版无商业模式,我只是在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感谢《出版广角》能关注我这样一个埋头走路的人。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她注重发挥出版社自身优势及特点,依托传统出版积累的内容、作者、读者及渠道资源,着眼于为行业及特定的读者服务,建设专业服务的平台,整合专业出版资源,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产品及服务,实现由传统出版商向现代专业信息服务商的转型。
她组织制定了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对图书和图片资源设专人管理和检查,至今已经积累了八千多种图书电子文档资源和四万多种图片资源,为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参与研究制订了出版社“十二五”数字出版规划,确立搭建数字平台,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规划。2012年,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申请了“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与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获得了财政部2012年度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该项目在2012年10月启动,采用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建工社丰富的图书资源为内容,构建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搭建建筑专业数字出版信息服务平台、资源采集加工平台、复合出版平台、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建工社开展以“中国建筑出版在线”为品牌的六项在线服务,包括:建筑图书在线、建筑图库、标准规范在线服务、专业知识库服务、考试培训在线服务、在线教育服务等。2013年,建工社获广电总局颁发的2013年数字出版转型示范企业,2012-2013年度数字出版创新企业。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顺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加速数字出版的转型,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努力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我个人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安达专职从事数据库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工作,通过内涵式培养与外部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支涵盖策划、编辑、研发、测试、营销、服务支撑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在数字出版基础性工作方面,建立了以数字内容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内容管理系统,实现了出版资源的版权、内容、商务的数字化,推动了编辑出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在数字出版业务方面,率先进行了APP出版模式的探索,构建了电子书、数据库的数字化营销渠道。
与此同时,安达还发表了《网络出版:行业腾飞之翼》《电子书商业模式探路》《苹果应用的选题策划与开发》等多篇数字出版方面的论文,参与编写了《编辑作者实用手册》《常用图形符号标准手册》等工具书。
作为一名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的一线编辑,时刻都会感受到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响。有些影响可能会为出版业的二次腾飞带来新的助推剂,而有些影响可能会让某些出版实体或业务彻底消失。对于出版业,这些变化无疑是极大利好,会加快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变,提升出版产业的整体价值和话语权,最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创新的新型数字出版企业,让中国在数字化这一浪潮中成为世界出版强国。
2009年,路本福基于“一书一档”概念主导建成外研社的富媒体内容资源管理系统,2011年开始在社内呼吁建设协同编辑平台和碎片化内容管理平台,并于2013年得到社委会认可,这三大平台无疑为外研社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本福在社内积极推动传统编辑的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基于xml排版的纸电同步出版模式,积极推动内容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再造,大力推广通过面向教育出版的语义标注实现个性化出版、定制化出版的理念。
路本福作为数字出版圈的活跃分子,曾为数十家出版社的同行分享经验教训,曾基于出版业的实际需求对十多家技术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多次在全国性数字出版高级研修班上发表演讲,并有多篇论文在行业报纸、期刊和网站上发表,其中“美国数字出版的6点启示”和“出版社内容资产管理应关注的7个问题”在业内备受关注。
进入外研社11年,其中竟有9年多是在做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工作,我把自己视为数字出版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亲眼见证也亲身经历了外研社及诸多兄弟单位的数字出版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年度“数字出版人”这个荣誉属于全国所有数字出版领域的同行,属于外研社大家庭的每一位数字出版人,而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