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山区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胡坤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紧扣全市农业“三大骨干、五大优势”产业,抓住山区农作物生产特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积极探索山区农机化科学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山区农机化发展之路。
一、我市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机装备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13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8 088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1 665 kW,机械原值达28 717万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5台、小型拖拉机4722台、联合收割机97台、水稻插秧机40台、植保机械7125台、割灌机8655台、茶叶机械5716台、排灌机械11 140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6577台(套)、农产品保鲜库33 400 m3、农用运输机械2510台等。
2.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2013年底,我市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13%,位居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机耕、机播(插)、机收面积分别为17.37万亩、10.53万亩、16.08万亩,其中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9.8%和96%,油菜机械脱粒面积达4.2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50.6%。经果林机械化植保面积达42万亩,经果林机械除草面积38万亩。我市的农业骨干产业山核桃(除采摘环节外)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茶业生产加工(除部分高档手工茶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竹业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30%。农业机械化逐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实现了我市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3.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迅速
我市已明确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三大骨干”和苗木花卉、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和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多年来,我们在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突出做好我市骨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机械化工作。众多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我市竹业、山核桃、茶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农业骨干产业、优势产业,设施农业、中药材等农业新型产业的农业机械在我市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农机装备开始迈向多元化。
(1)山核桃是宁国市的特色农产品,其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全市现有山核桃面积32万亩,盛产年产量达10 000 t,产业链效益达14亿元。为提高山核桃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我们在山核桃主产区南极乡、胡乐镇、甲路镇建立了山核桃生产管理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了植保服务队,示范推广了9417台高射程弥雾喷粉机和烟雾机,引导农民使用机械防治山核桃病虫害,成功解决了山核桃病虫害人工防治费时费力且危险性大的难题。山核桃机械植保每年为林农节本增效3000 多万元。我们在全市推广应用割灌机10 286台,积极引导农民对山核桃林地除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改用割灌机,有效推进我市山核桃产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建工作,每年为林农节本增效6400万元。为解决山核桃人工脱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污染环境的问题,我们积极推广应用山核桃脱脯机5700多台,全市山核桃脱脯实现了机械化,每年可为林农节本增收2400多万元。
(2)竹业是我市三大骨干产业之一,全市有竹林面积68万亩,年产毛竹1200万根,年产竹笋15 000 t,总产值达10余亿元。为促进竹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我们积极引进推广竹业生产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提升竹业机械化水平,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据测算,竹业每年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效益十分明显。竹类多为单一品种密植,生长区域环境特点及农民传统的管理习惯致使竹林的病虫害防治成为难题。我们在仙霞镇建立了竹园机械植保示范基地,组建了机械植保服务队,引进、示范、推广了一大批高射程机动喷雾(粉)机和烟雾机,积极推广竹林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为解决竹林抗旱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成功示范推广了高山提水灌溉技术、微喷灌技术;为解决竹笋加工用工多、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引进推广了竹笋切丝切片机用于竹笋加工,提高功效近30倍;我们还引进了毛竹砍伐机进行了示范推广,2012年,在省、宣城市农机局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四种毛竹初加工机械纳入安徽省购置补贴目录,开创了全国的先河,广大竹加工户、合作社购买竹业加工机械给予补贴,促进了我市毛竹初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3)茶叶是我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山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2155 t,总产值达1.16亿元。为提高茶叶生产管理加工机械化水平,切实解决茶叶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率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我们在茶叶主产区港口镇、青龙乡、天湖办事处建立了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鼓励、引导、支持在茶叶生产管理加工各环节应用机械取代手工作业,逐步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加工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几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茶园中耕施肥机、机动喷雾机、修剪机、采茶机、振动理条机、烘干机、名优茶成套机组。全市茶叶机械拥有量达6692台,茶叶炒制机械化率达86%以上,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机械化。
(4)中药材、油茶等优势产业机械化应用步伐加快。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26 300亩。但中药材种植到收获多个环节仍保留着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只有整地、加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收获等机械化作业还是空白,制约了中药材业的发展。因此,探索机械化种植中药材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油茶产业成为我市农业的新型特色产业,近年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为促进油茶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部门大力引进油茶加工技术,推广应用油茶生产加工机械,延长油茶加工链条,使油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各合作组织(企业)拥有各类中小型农机具300余台,其中挖掘机3台、微耕机73台、割灌机158台、榨油机组3套等。目前,茶油生产中的土地翻耕、除草以及剥壳、筛选和加工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我市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尝试农机化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1农机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难以突破。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前提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考核指标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意味着我市要在“十二五”末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农业骨干产业、优势产业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如山核桃、茶叶、畜禽养殖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竹业、中药材等加工机械化仍是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市山区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
2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规范化建设问题突出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实力弱,部分合作社没有标准化的农机库棚和维修设备,机具存放、保养、维修难度大,缺乏具体有效的管理制度,长远规划不足。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主要局限于粮食生产中机耕、机收等环节,缺乏向其他生产领域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农机库棚建设大大增加了成本,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农机化发展项目不多且缺少配套资金
我市实施项目主要有:水稻生产及农田治理项目、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项目、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示范项目、农机维修能力试点建设项目、“平安农机”创建及农机监理无纸化考试项目等。市政府特别重视项目工作,每个项目均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市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对重点项目均予安排了工作经费,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但省里安排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很少。同时我市地处山区,山广地少,而农机化项目建设的重点在粮油、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上,因此我们没有优势。作为山区县市,我们在山区特色农机化项目建设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多,争取的力度也不够,造成目前在建项目少,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领先位置不相称。
4基层站农机服务工作薄弱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功能相对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当前我市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干部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三、加快山区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主要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机化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
2建立和完善山区农机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历年来,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评价体系日臻完善,但山区山多地少,而特色经果林、设施农业等其他农业产业各具特色,因此研究制定适合山区特色的农机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将会有利于各地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山区农机化发展之路。
3山区农机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项目,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对上争取项目,抓好在建项目,实施均严格按照既定的要求狠抓落实。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感觉到山区农机化项目仍然偏少,因此建议增加项目数量和规模,并进一步向山区倾斜。(05)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紧扣全市农业“三大骨干、五大优势”产业,抓住山区农作物生产特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积极探索山区农机化科学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山区农机化发展之路。
一、我市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机装备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13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8 088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1 665 kW,机械原值达28 717万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5台、小型拖拉机4722台、联合收割机97台、水稻插秧机40台、植保机械7125台、割灌机8655台、茶叶机械5716台、排灌机械11 140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6577台(套)、农产品保鲜库33 400 m3、农用运输机械2510台等。
2.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2013年底,我市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13%,位居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机耕、机播(插)、机收面积分别为17.37万亩、10.53万亩、16.08万亩,其中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9.8%和96%,油菜机械脱粒面积达4.2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50.6%。经果林机械化植保面积达42万亩,经果林机械除草面积38万亩。我市的农业骨干产业山核桃(除采摘环节外)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茶业生产加工(除部分高档手工茶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竹业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30%。农业机械化逐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实现了我市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3.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迅速
我市已明确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三大骨干”和苗木花卉、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和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多年来,我们在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突出做好我市骨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机械化工作。众多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我市竹业、山核桃、茶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农业骨干产业、优势产业,设施农业、中药材等农业新型产业的农业机械在我市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农机装备开始迈向多元化。
(1)山核桃是宁国市的特色农产品,其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全市现有山核桃面积32万亩,盛产年产量达10 000 t,产业链效益达14亿元。为提高山核桃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我们在山核桃主产区南极乡、胡乐镇、甲路镇建立了山核桃生产管理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了植保服务队,示范推广了9417台高射程弥雾喷粉机和烟雾机,引导农民使用机械防治山核桃病虫害,成功解决了山核桃病虫害人工防治费时费力且危险性大的难题。山核桃机械植保每年为林农节本增效3000 多万元。我们在全市推广应用割灌机10 286台,积极引导农民对山核桃林地除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改用割灌机,有效推进我市山核桃产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建工作,每年为林农节本增效6400万元。为解决山核桃人工脱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污染环境的问题,我们积极推广应用山核桃脱脯机5700多台,全市山核桃脱脯实现了机械化,每年可为林农节本增收2400多万元。
(2)竹业是我市三大骨干产业之一,全市有竹林面积68万亩,年产毛竹1200万根,年产竹笋15 000 t,总产值达10余亿元。为促进竹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我们积极引进推广竹业生产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提升竹业机械化水平,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据测算,竹业每年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效益十分明显。竹类多为单一品种密植,生长区域环境特点及农民传统的管理习惯致使竹林的病虫害防治成为难题。我们在仙霞镇建立了竹园机械植保示范基地,组建了机械植保服务队,引进、示范、推广了一大批高射程机动喷雾(粉)机和烟雾机,积极推广竹林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为解决竹林抗旱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成功示范推广了高山提水灌溉技术、微喷灌技术;为解决竹笋加工用工多、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引进推广了竹笋切丝切片机用于竹笋加工,提高功效近30倍;我们还引进了毛竹砍伐机进行了示范推广,2012年,在省、宣城市农机局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四种毛竹初加工机械纳入安徽省购置补贴目录,开创了全国的先河,广大竹加工户、合作社购买竹业加工机械给予补贴,促进了我市毛竹初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3)茶叶是我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山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2155 t,总产值达1.16亿元。为提高茶叶生产管理加工机械化水平,切实解决茶叶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率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我们在茶叶主产区港口镇、青龙乡、天湖办事处建立了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鼓励、引导、支持在茶叶生产管理加工各环节应用机械取代手工作业,逐步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加工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几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茶园中耕施肥机、机动喷雾机、修剪机、采茶机、振动理条机、烘干机、名优茶成套机组。全市茶叶机械拥有量达6692台,茶叶炒制机械化率达86%以上,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机械化。
(4)中药材、油茶等优势产业机械化应用步伐加快。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26 300亩。但中药材种植到收获多个环节仍保留着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只有整地、加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收获等机械化作业还是空白,制约了中药材业的发展。因此,探索机械化种植中药材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油茶产业成为我市农业的新型特色产业,近年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为促进油茶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部门大力引进油茶加工技术,推广应用油茶生产加工机械,延长油茶加工链条,使油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各合作组织(企业)拥有各类中小型农机具300余台,其中挖掘机3台、微耕机73台、割灌机158台、榨油机组3套等。目前,茶油生产中的土地翻耕、除草以及剥壳、筛选和加工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我市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尝试农机化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1农机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难以突破。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前提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考核指标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意味着我市要在“十二五”末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农业骨干产业、优势产业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如山核桃、茶叶、畜禽养殖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竹业、中药材等加工机械化仍是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市山区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
2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规范化建设问题突出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实力弱,部分合作社没有标准化的农机库棚和维修设备,机具存放、保养、维修难度大,缺乏具体有效的管理制度,长远规划不足。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主要局限于粮食生产中机耕、机收等环节,缺乏向其他生产领域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农机库棚建设大大增加了成本,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农机化发展项目不多且缺少配套资金
我市实施项目主要有:水稻生产及农田治理项目、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项目、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示范项目、农机维修能力试点建设项目、“平安农机”创建及农机监理无纸化考试项目等。市政府特别重视项目工作,每个项目均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市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对重点项目均予安排了工作经费,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但省里安排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很少。同时我市地处山区,山广地少,而农机化项目建设的重点在粮油、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上,因此我们没有优势。作为山区县市,我们在山区特色农机化项目建设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多,争取的力度也不够,造成目前在建项目少,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领先位置不相称。
4基层站农机服务工作薄弱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功能相对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当前我市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干部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三、加快山区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主要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机化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
2建立和完善山区农机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历年来,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评价体系日臻完善,但山区山多地少,而特色经果林、设施农业等其他农业产业各具特色,因此研究制定适合山区特色的农机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将会有利于各地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山区农机化发展之路。
3山区农机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项目,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对上争取项目,抓好在建项目,实施均严格按照既定的要求狠抓落实。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感觉到山区农机化项目仍然偏少,因此建议增加项目数量和规模,并进一步向山区倾斜。(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