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鉴赏在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彭潘丹犁
摘 要:美术鉴赏在我国美术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不断促进美术风格欣赏能力的改善。在中外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比较鉴赏法比较常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应用现状以及有效策略,进而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比较鉴赏法;中外美术;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人在物质需求之外,总有一些精神需求,踏青游玩,观山玩水,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自我心灵获得一种超越物质或肉欲的愉悦。而美术的欣赏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途径。美术欣赏的方法,是影响欣赏者对欣赏作品作深入性和再创造性欣赏的重要因素。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我们可以使用比较的鉴赏法使自己的艺术欣赏行为得到展开和深入,且往往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比较鉴赏法的具体概述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鉴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实践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发学生比较激烈的情感反应,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鉴赏法可以为学生的具体实践获得提供参考,同时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理智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例如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格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通过不断地进行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利用学生体验美术作品及现象的体验,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王大根认为,美术欣赏属于一种视觉心理活动,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入手,利用知觉与联想,引发学生情感与艺术的产生[1]。比较鉴赏法其实质是利用对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对比,突出两者的形象以及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此实现正确的评价以及判断。比较鉴赏法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孤立鉴赏一种作品时,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无法获得对作品内涵的清晰认识,而利用比较鉴赏法,能够实现对作品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出不同流派或系列作品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共同点,进而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最终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教学目标。
二、中外美术作品的对比
中外艺术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世界观等都存在比较巨大的差异,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主要体现在用光、用色等内容上。两者美术作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在中外美术鉴赏课程中使用比较鉴赏法的基本原因。
(一)总体方面对比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画的构图以山水风景为主,一般都是立幅的,山从下面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它的构图比较雷同,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起、承、转、合。
中国的绘画具有一定的内涵神韵,追求精神在过程中的不同体味,强调对生活真谛的不断追求,表现出一定的心境意绪[2]。
西方是以人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主体,主体是人物,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因此,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比方从希腊、罗马时代到拉斐尔、提香、达?芬奇,这些人表现的人体是很古典、很完整的。那么波提切利则不同了,他能够从人体的韵律感、线、节奏,多方面地表现人体。西方绘画则强调焦点透视、明暗、色调等方面,追求真、善、美。中外两种传统绘画体系,是世界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中外绘画鉴赏中,有效应用比较鉴赏法,可以具体从空间、实践以及表现手法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些元素对比中,了解不同中西艺术家世界观与哲学思想的差异,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外绘画作品艺术特征的深度了解。
(二)空间方面对比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其《清明上河图》便是我国绘画史上应用空间感特别优秀的一个作品。《清明上河图》全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利用墨笔淡着色。该图卷笔法比较严谨、精细,用心经营,有效借助三点透视,实现了戏剧化的情节描述以及细节描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变化。该图卷明显体现出我国绘画空间处理的倾向,即借助高远、深远与平远三者结合的构图方法,将繁复的街道景色融入到长卷中,近处房屋屋顶的斜线、地平线等均体现出一定的透视法则,借助三点透视空间特征,实现空间的无限延伸,进而表现出绘画的深层意境[3]。意大利的先驱画家达·芬奇,从基督教中取材,创作了世界级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在该绘画作品的空间处理中,达·芬奇借助食堂壁画的有限空间,精确应用透视法,表现出画面的深远感。由此可以得出,西方绘画中所采用的透视是理性的,近乎科学的,因此,是精确与自然的。另外,西方艺术家倾向于使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创造出视觉错觉或者幻觉,进而打造出空间上的局限,营造出距离感。
(三)时间方面对比
绘画一直被认为是空间的艺术,音乐则被认为是时间的艺术,绘画与艺术作为两个姐妹艺术,其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历史上,中外绘画界一直在探究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时间表达方式。以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与我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对比,展开比较鉴赏。《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布满了动作,像是重复曝光的照片,利用这种特殊化手段,实现了绘画在时间上的突破。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是利用结构上的处理,在长卷上表现出序曲、高潮以及尾声,进而制造出鲜明的情感节奏,实现了绘画对时间的突破,该作品利用同一时间下的不同场景,营造出一种繁荣的生机勃勃的宋代生活影像,利用不同场景的对比,克服时间的局限[4]。而西方艺术家比较倾向于使用瞬间因素,强调动作的暗示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中国绘画作品则擅长借助横幅手卷的形式,营造出情节连续的画面,进而调动观赏者的回忆。
(四)线条方面对比
中国绘画比较重视线条与模块的应用,强调用笔与用线。中国绘画作品可以总结为线的艺术,而西方的绘画作品中所运用的线条是与形体相依附的。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并未独立为一种审美范畴。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指出,线条是为空间深入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物体的深度。罗丹甚至认为:“你们要记住,没有线,只有体积。”西方绘画对线的看法可见一斑。而中国笔墨画中的线条运用非常丰富,甚至发展出自身的内涵。中国画笔能够利用丰富的笔法,传达出质感、运动感以及量感等具体内涵,另外,中国的书法也融入到书画中,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美要素,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化特征。
三、比较鉴赏法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比较鉴赏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在对中外美术作品的异同点分析后,引导学生对两种美术作品展开自由评价,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鉴赏法比较适合使用启发性教学模式,即教师对不同作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扩展学生的联想空间以及学习空间[5]。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对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暗示以及引导,深化学生对不同作品风格的把握。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满足学生的鉴赏需求,进而改善美术比较鉴赏法的应用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借助高质量美术作品图像,配上相匹配的音乐与影像,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6]。另外,多媒体技术能够为美术比较鉴赏法教学应用创设理想的视觉环境,同时营造出完美的氛围,引导学生获得深度的思考。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中外美术鉴赏课程中,应用比较鉴赏法,应该注重鉴赏作品的针对性,强调为引导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思考问题,同时从不同层次来展开鉴赏,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观点的机会,进而展开积极的中外美术作品比较鉴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水平,提高其审美能力。在中外美术鉴赏课内容逐渐丰富的背景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美术教师应该利用比较鉴赏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美术课堂容量的扩充以及课堂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改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外美术鉴赏课堂中运用比较鉴赏法,学生能够欣赏到许多东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东西方美术的发展获得初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特点与异同。在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比较鉴赏法,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解美术作品的便捷途径,而且能够达到更加直观的效果,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斐.新课改下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54-155.
[2]禄亚娟.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感悟——以伊犁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6,(05):147-148.
[3]耿燕.比较式鉴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一课为例[J].金田,2014,(14):286.
[4]鱼江.模块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走进具象艺术》一课的教学设计[J].科技风,2015,(02):234.
[5]刘彧.恰当运用情景,营造学生情感共鸣——情景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54.
[6]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5):124-125.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