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学方法初探

乐图衡
摘 要:本文从一节化学课——《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来探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让学生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提高学生的学化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事件的处理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关键词:发展方向;情境创设;事故处理;探究;设想;反思
鲁科版化学必修1利用研究氯气的性质来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学生高中阶段首次接触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教材中第一部分有关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有它相对的独立性,不仅涉及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而且也蕴含着相应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基础,更是选修模块的继续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与方法的准备。本节课系统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逐步领悟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要上好本节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分析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已有基础:在初中已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已经接触过较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局限知识: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且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没有理论体系。
发展方向:本课题是高中化学1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第一次系统地探究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体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的同时,认识到自然与科学知识密不可分,体会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2 情景描述
片段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故事】用PPT展示问题及其情境
2005年3月29日晚6时许,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由山东开往上海方向的槽罐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解放牌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与事故发生地相距300米的地方,是一个村庄,住有l万名村民。中毒死亡28人,送医院治疗285人。事故发生地的东北侧是一片麦田。这个季节的小麦,本应是翠绿的,但是这片麦田呈现出的却是金黄色!村民告诉记者,一夜之前麦田还是绿色的,但是经过几个小时氯气的“浸泡”,绿色的小麦变成可以收割时的颜色,金黄一片,油菜也被氯气熏得枯黄。
类似的氯气泄露事故还有很多很多……
【要求学生仔细倾听,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气体?
(2)原本翠绿的小麦会变成金黄色,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
(3)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4)如果你在事故现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逃生?
(5)为什么氯气泄露事故频频发生?怎样从源头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案例评析】 在这段案例中,以真实的史料故事为背景,几张图片立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对Cl2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或阅读、或思考、或讨论,接着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学生思维一触即发。Cl2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学生或思考或交流,积极自主投入到Cl2的学习中。
化学与人类的活动密切联系。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会更加地投入。由Cl2的泄露事故等真实事件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片段2:Cl2的物理性质探究
(1)展示一瓶Cl2(在瓶后衬一张白纸),让学生观察Cl2的颜色、状态。
(2)请一个学生上台闻一闻Cl2的气味,教师指导闻气体的方法:轻、扇、飘(强调:氯气有毒,吸入大量会致死,但只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3)向盛Cl2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观察氯水的颜色。
【交流总结】得出如表1所示的Cl2的物理性质。
【案例评析】在这段案例中,通过展示一瓶氯气,瓶后衬白纸,便于清晰地观察Cl2的颜色,并让学生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上方,使少量Cl2飘进鼻孔,那么对Cl2的刺激性气味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讲授Cl2的毒性及闻Cl2的正确操作方法,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片段3:Cl2和水的反应探究
【教师讲述】回顾氯气泄露事件的处理方法并思考。
【PPT展示】处理Cl2泄露事故的有关图片:消防员在对氯气泄漏现场及周边喷大量水,来除去飘散在空气中氯气,以防止氯气继续扩散,把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
【交流讨论】
(1)消防员采用了怎样的措施?
(2)为什么可以用喷水的方法来处理飘散在空气中的氯气?
(3)处理中,氯气只是溶于水了,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或者两者都存在呢?
【演示实验】向一支充满Cl2的大试管中加入2~3 mL水,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Cl2的大试管、一支装有4~5 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比较,观察试管中氯水的颜色。
【实验药品】氯水、镁条、NaHCO3溶液、AgNO3溶液、稀HNO3、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验证实验】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氯水的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要求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氯气可与水反应,并且产生了Cl-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蓝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补充实验】教师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一起放入Cl2中,干燥的红纸条无明显变化,而湿润的红纸条褪色,从而证明了Cl2可与水发生反应,并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实验结论】Cl2可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 + H2O = HCl + HClO
【交流讨论】
(1)新制氯水的成分有那些?
(2)用自来水养鱼要经过什么样的处理?
【案例评析】 在这段案例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的习惯。分组学习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化学知识,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
【归纳小结】氯气的性质
(1)Cl2的物理性质(见表1)
(2)Cl2的化学性质
Cl2和水的反应:氯气溶于水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Cl2 + H2O =HCl + HClO
新制氯水的成分:Cl2、H2O、HClO、Cl-、H+、ClO-、OH-。
3 教学设想
(1)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2)过程:真实的史料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引入问题 →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阅读、总结要点→结合实际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方法: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采用总结、验证、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入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和亲身体验”。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从上课初始直到下课,學生都是比较配合的。其原因可能是这个中心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课堂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所以课堂的气氛比较热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采用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表达出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有较好的效果,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联想、对比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