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写作民族风格初探
韩宜芳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把握旋律民族风格的重要意义,大小调风格与五声性调式风格,“广义”的民族风格与“狭义”的民族风格,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风格,从而写好民族风格的旋律。
关键词:旋律 民族风格 大小调与五声性调式
一、把握旋律民族风格的重要意义
1. 旋律是指音乐中具有独立性的表现主要乐思的音的单声部的进行(也叫曲调)。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在音乐要素(如和声、音色等)中是最富表现力的因素,常被称为“音乐的灵魂”,人们在创作、演唱(演奏)、欣赏时都离不开对旋律的把握。
由几个乐音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变化万千的旋律,它能陶冶情操,造就仁人君子等。而民族风格的把握则是塑造音乐形象极重要的一环。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感概地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因为这部作品第二乐章就运用了俄罗斯民歌,旋律就有很强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后,流泪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也是因为这首乐曲中具有中国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塑造了盲艺人悲欢坎坷一生的艺术形象。当我们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知道是蒙古族风格音乐,一听《飞歌》,就知道是黔东南苗族风格音乐。
2.《现代汉语词典》指出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特点和艺术特点”。
旋律的民族风格是指旋律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文化,特别是与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等)紧密联系,表达特定的民族情感的那些独特的旋法等艺术特点。旋律风格把握不好,就会使塑造的音乐形象大打折扣。
下面来分析为同一首歌词谱写的两段旋律,看看其风格的重要性。
很明显,前曲(A)具有侗家音乐的风格(即五声羽调式),音乐形象鲜明,后曲(B)则为大调式风格,不是侗家儿童的音乐形象。
二、大小调风格与五声性调式风格
音乐中的音不是孤立的,经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能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调式就是组织乐音的一个极重要的手段,是形成旋律民族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常见的有大调式、小调式及五声、六声、七声调式等。
大小调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传播最广的调式体系,是经过漫长西欧专业音乐创作实践,在古老的民间调式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调式体系。大小调式均由七个乐音构成,其I、III、V级构成大三和弦的为大调式,I、III、V级构成小三和弦的为小调式,其中包含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等,大小调的I、III、V级音为稳定音(其I级主音最稳定,常为全曲结束音)而II、IV、VI、VII级音为不稳定音,VII导音为最不稳定,不稳定音有进行到稳定音(支点音)的倾向,由于大小调各音级具有的特性,大小调旋律在旋法上产生了自己的特点,下面通过两首曲调来分析一下
这段自然大调旋律以音阶式及音程的大跳(和弦音的分解)为其特点,第一大乐句(第八小节)半终止在不稳定的II级音上,第二大乐句则全终止在I级主音上,其他部位的不稳定音均围绕稳定音进行,再看下例:
这首和声小调的旋律则是以分解和弦进行为主,其中还有减五度跳进,和弦音间加进和弦外音让旋律变得流畅。
以上两曲可以看出,音阶式及分解和弦式进行是大小调旋法的重要特点。
我国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则是以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构成的调式,如五声宫调式旋律:
该曲为五声C宫调。
又如下面这首是五声徵调式旋律:
该曲为五声D徵调
再如下面这首五声羽调式旋律:
这些五声调式旋律没有半音关系的音程,没有小二、大七、增四、减五等特别不协和的音程。唯一的大三度在宫、角之间,以大二度、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是五声调式进行的基础,这种旋律一般较平和,自然朴素的风格与大小调有明显的区别,六声、七声调式,则是在五声的基础上加进一个或两个偏音(清角、变徵、变宫、润)而构成的,例如:
这是加偏音变徵(小字一组的升F)的六声商调式又如
这是加偏音变徵和变宫的雅乐七声徵调式。
这些六声、七声调式其旋律仍然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为骨干,而偏音则装饰、补充、丰富旋律,常作经过音、辅助音等,并处于较弱的不重要的位置,而且“三音组”的回转仍然很突出,这与大小调旋律常以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分解和音阶级进,有着明显的区别。
当我们创作五声风格旋律时,一定要向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学习。
这是典型的五声羽调式旋律,大二度,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的回转十分明显。
前面所提到的第一首《夸我侗家小歌手》就很好把握了这个特点,因此具有侗族音乐风格,受到侗族儿童的喜爱。
而当我们创作大小调风格作品时,也应具有大小调的旋法特点,如《长江之歌》:
该曲是典型的大调式风格乐曲(降B大调),第一、五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第二、六小节的VI级音,是下属和弦的三音,第三、七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进行,第一乐句(第四小节)停于III级音,为不完满的终止,第二句(第八小节)结束在主音上为完满终止,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大调式旋法特点。
三、广义的民族风格与侠义的民族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语言的不同和生活的变化,旋律的民族风格也在产生着巨大变化。
大小调的作品是在清末传入中国的,随着“学堂乐歌”的设立,逐渐为人们所接收和学习,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大小调旋律的进行方式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与语言相结合,产生了大量表达中国民众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这些大调式歌曲,已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还有不少作品在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揉进大小调旋律进行的方法,形成新的调式特点,即宫调式与大调式结合的“宫大调”,羽调式和小调式结合的“羽小调“等。如下曲:
该曲为宫大调是以五声为主,加进一个VII级音(导音到主音只有一次),“三音组”的回旋与主和弦分解的号角式音调相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日寇的雄伟气概和顽强斗志。又如下曲:
该曲是羽调式,是以五声为骨干,以“三音组”的回转连接为主,个别地方又揉进了自然小调音阶进行的因素,形成典型的羽小调的旋律风格,平和流畅,展现了孩子们泛舟北海公园的诗画情景,抒发少先队员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们称这种用大小调或宫大调羽小调等旋法进行创作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乐曲称之为具有“广义”民族风格的旋律,而用中华民族传统调式(五声性调式等)为中国歌词谱写表达中国人思想感情的称为“狭义”的民族风格旋律,比如“十五的月亮”。
该曲为清乐七声徵调式。又如下曲:
该曲为五声宫调式
上两首乐曲我们就称为具有“狭义”民族风格的旋律。
四、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风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除有着共性的东西外,还有着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情趣等异性的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样式(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其旋律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创作中以这些音调为基本素材,创作反映这种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情趣。这种旋律便具有了浓郁的某民族某地方的民族风格。如《天路》是藏族音乐风格(五声羽调式),《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山西音乐风格(七声徵调式),《美丽的侗乡》是侗族音乐风格(五声羽调式),《水家斗牛乐》则是水族音乐风格(五声宫调式),《回延安》则是陕北音乐风格(七声徵调式),《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新疆维吾尔风格,《欢迎你到贵州来》、《家乡的味道》则是贵州苗族风格。
五、努力写好民族风格的旋律
要写好民族风格的旋律,应向生活积累、音调积累、技巧积累等方面努力。
1.生活积累
“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活的积累对于音乐创作至关重要。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各地采风,所谓“采风”就是直接到民间学习观察、了解、感悟。除直接感悟外,还可通过报刊书籍、影像网络等去了解,学习。当我们要写某种民族风格旋律时,要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风土民情,并有所感动后,才能获得创作的底气和冲动。
2.音调积累
唱、奏、听、并记住丰富多样的音调,是民族风格旋律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音乐创作也是这个道理,“背熟乐曲三百段,旋律心中滚滚来”。那么怎样去积累呢?
(1)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民间歌舞中,有着浩如烟海的不同风格的旋律。特别是许多优秀的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我们要写某地区某民族的旋律,更要学习分析与此相关的民歌。比如我们要写出《夸我侗家小歌手》的旋律,就要去唱一唱、听一听侗族大歌,吸取其某些特征音调来进行布局发展。
(2)要向一切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是作曲家音乐思维,情感体验的结晶,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不论是中大型的交响乐,还是器乐小品,其无比丰富的旋律应尽可能多的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展我们的视野,而且也能给我们以创作的灵感,丰富我们的想象。
(3)技巧积累。学习掌握作曲技巧是民族风格旋律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论是民间的音乐创作还是专业音乐创作都产生了丰富的旋律写作技巧,其中许多写作技术的方法规律已被音乐理论家们归纳整理,这些作曲技术理论书籍,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研究,比如有关民歌音调旋律的提炼、词曲结合的同步或异步、 主题乐句的创作、旋律发展(如重复、展开、对比等)及形成、高潮的处理方法、调式调性及曲式的布局等,这些作曲技巧是必须掌握的。
综上所述, 在旋律写作中,民族风格的把握十分重要,只要我们掌握好大小调、五声性调式、掌握好“广义”与“狭义”民族风格及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风格,并多积累,多听多看,多写,就能让民族音乐之花开遍神州大地,音乐创作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韩贵森.乐理与识谱基础[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旋律 民族风格 大小调与五声性调式
一、把握旋律民族风格的重要意义
1. 旋律是指音乐中具有独立性的表现主要乐思的音的单声部的进行(也叫曲调)。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在音乐要素(如和声、音色等)中是最富表现力的因素,常被称为“音乐的灵魂”,人们在创作、演唱(演奏)、欣赏时都离不开对旋律的把握。
由几个乐音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变化万千的旋律,它能陶冶情操,造就仁人君子等。而民族风格的把握则是塑造音乐形象极重要的一环。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感概地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因为这部作品第二乐章就运用了俄罗斯民歌,旋律就有很强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后,流泪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也是因为这首乐曲中具有中国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塑造了盲艺人悲欢坎坷一生的艺术形象。当我们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知道是蒙古族风格音乐,一听《飞歌》,就知道是黔东南苗族风格音乐。
2.《现代汉语词典》指出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特点和艺术特点”。
旋律的民族风格是指旋律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文化,特别是与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等)紧密联系,表达特定的民族情感的那些独特的旋法等艺术特点。旋律风格把握不好,就会使塑造的音乐形象大打折扣。
下面来分析为同一首歌词谱写的两段旋律,看看其风格的重要性。
很明显,前曲(A)具有侗家音乐的风格(即五声羽调式),音乐形象鲜明,后曲(B)则为大调式风格,不是侗家儿童的音乐形象。
二、大小调风格与五声性调式风格
音乐中的音不是孤立的,经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能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调式就是组织乐音的一个极重要的手段,是形成旋律民族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常见的有大调式、小调式及五声、六声、七声调式等。
大小调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传播最广的调式体系,是经过漫长西欧专业音乐创作实践,在古老的民间调式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调式体系。大小调式均由七个乐音构成,其I、III、V级构成大三和弦的为大调式,I、III、V级构成小三和弦的为小调式,其中包含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等,大小调的I、III、V级音为稳定音(其I级主音最稳定,常为全曲结束音)而II、IV、VI、VII级音为不稳定音,VII导音为最不稳定,不稳定音有进行到稳定音(支点音)的倾向,由于大小调各音级具有的特性,大小调旋律在旋法上产生了自己的特点,下面通过两首曲调来分析一下
这段自然大调旋律以音阶式及音程的大跳(和弦音的分解)为其特点,第一大乐句(第八小节)半终止在不稳定的II级音上,第二大乐句则全终止在I级主音上,其他部位的不稳定音均围绕稳定音进行,再看下例:
这首和声小调的旋律则是以分解和弦进行为主,其中还有减五度跳进,和弦音间加进和弦外音让旋律变得流畅。
以上两曲可以看出,音阶式及分解和弦式进行是大小调旋法的重要特点。
我国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则是以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构成的调式,如五声宫调式旋律:
该曲为五声C宫调。
又如下面这首是五声徵调式旋律:
该曲为五声D徵调
再如下面这首五声羽调式旋律:
这些五声调式旋律没有半音关系的音程,没有小二、大七、增四、减五等特别不协和的音程。唯一的大三度在宫、角之间,以大二度、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是五声调式进行的基础,这种旋律一般较平和,自然朴素的风格与大小调有明显的区别,六声、七声调式,则是在五声的基础上加进一个或两个偏音(清角、变徵、变宫、润)而构成的,例如:
这是加偏音变徵(小字一组的升F)的六声商调式又如
这是加偏音变徵和变宫的雅乐七声徵调式。
这些六声、七声调式其旋律仍然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为骨干,而偏音则装饰、补充、丰富旋律,常作经过音、辅助音等,并处于较弱的不重要的位置,而且“三音组”的回转仍然很突出,这与大小调旋律常以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分解和音阶级进,有着明显的区别。
当我们创作五声风格旋律时,一定要向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学习。
这是典型的五声羽调式旋律,大二度,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的回转十分明显。
前面所提到的第一首《夸我侗家小歌手》就很好把握了这个特点,因此具有侗族音乐风格,受到侗族儿童的喜爱。
而当我们创作大小调风格作品时,也应具有大小调的旋法特点,如《长江之歌》:
该曲是典型的大调式风格乐曲(降B大调),第一、五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第二、六小节的VI级音,是下属和弦的三音,第三、七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进行,第一乐句(第四小节)停于III级音,为不完满的终止,第二句(第八小节)结束在主音上为完满终止,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大调式旋法特点。
三、广义的民族风格与侠义的民族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语言的不同和生活的变化,旋律的民族风格也在产生着巨大变化。
大小调的作品是在清末传入中国的,随着“学堂乐歌”的设立,逐渐为人们所接收和学习,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大小调旋律的进行方式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与语言相结合,产生了大量表达中国民众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这些大调式歌曲,已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还有不少作品在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揉进大小调旋律进行的方法,形成新的调式特点,即宫调式与大调式结合的“宫大调”,羽调式和小调式结合的“羽小调“等。如下曲:
该曲为宫大调是以五声为主,加进一个VII级音(导音到主音只有一次),“三音组”的回旋与主和弦分解的号角式音调相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日寇的雄伟气概和顽强斗志。又如下曲:
该曲是羽调式,是以五声为骨干,以“三音组”的回转连接为主,个别地方又揉进了自然小调音阶进行的因素,形成典型的羽小调的旋律风格,平和流畅,展现了孩子们泛舟北海公园的诗画情景,抒发少先队员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们称这种用大小调或宫大调羽小调等旋法进行创作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乐曲称之为具有“广义”民族风格的旋律,而用中华民族传统调式(五声性调式等)为中国歌词谱写表达中国人思想感情的称为“狭义”的民族风格旋律,比如“十五的月亮”。
该曲为清乐七声徵调式。又如下曲:
该曲为五声宫调式
上两首乐曲我们就称为具有“狭义”民族风格的旋律。
四、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风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除有着共性的东西外,还有着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情趣等异性的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样式(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其旋律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创作中以这些音调为基本素材,创作反映这种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情趣。这种旋律便具有了浓郁的某民族某地方的民族风格。如《天路》是藏族音乐风格(五声羽调式),《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山西音乐风格(七声徵调式),《美丽的侗乡》是侗族音乐风格(五声羽调式),《水家斗牛乐》则是水族音乐风格(五声宫调式),《回延安》则是陕北音乐风格(七声徵调式),《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新疆维吾尔风格,《欢迎你到贵州来》、《家乡的味道》则是贵州苗族风格。
五、努力写好民族风格的旋律
要写好民族风格的旋律,应向生活积累、音调积累、技巧积累等方面努力。
1.生活积累
“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活的积累对于音乐创作至关重要。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各地采风,所谓“采风”就是直接到民间学习观察、了解、感悟。除直接感悟外,还可通过报刊书籍、影像网络等去了解,学习。当我们要写某种民族风格旋律时,要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风土民情,并有所感动后,才能获得创作的底气和冲动。
2.音调积累
唱、奏、听、并记住丰富多样的音调,是民族风格旋律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音乐创作也是这个道理,“背熟乐曲三百段,旋律心中滚滚来”。那么怎样去积累呢?
(1)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民间歌舞中,有着浩如烟海的不同风格的旋律。特别是许多优秀的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我们要写某地区某民族的旋律,更要学习分析与此相关的民歌。比如我们要写出《夸我侗家小歌手》的旋律,就要去唱一唱、听一听侗族大歌,吸取其某些特征音调来进行布局发展。
(2)要向一切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是作曲家音乐思维,情感体验的结晶,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不论是中大型的交响乐,还是器乐小品,其无比丰富的旋律应尽可能多的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展我们的视野,而且也能给我们以创作的灵感,丰富我们的想象。
(3)技巧积累。学习掌握作曲技巧是民族风格旋律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论是民间的音乐创作还是专业音乐创作都产生了丰富的旋律写作技巧,其中许多写作技术的方法规律已被音乐理论家们归纳整理,这些作曲技术理论书籍,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研究,比如有关民歌音调旋律的提炼、词曲结合的同步或异步、 主题乐句的创作、旋律发展(如重复、展开、对比等)及形成、高潮的处理方法、调式调性及曲式的布局等,这些作曲技巧是必须掌握的。
综上所述, 在旋律写作中,民族风格的把握十分重要,只要我们掌握好大小调、五声性调式、掌握好“广义”与“狭义”民族风格及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风格,并多积累,多听多看,多写,就能让民族音乐之花开遍神州大地,音乐创作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韩贵森.乐理与识谱基础[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