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年画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借鉴
摘 要: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门神画”,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具有十足的汉族特色,多用于新年时张贴,因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的寓意而得名。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汉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对中国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年画;工笔画;借鉴关系
引言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无论在构图还是在用色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相互有着影响和借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共同进步,它们在现代社会都有着日益崇高的地位,很多文人雅士甚至学术泰斗都对年画或中国画有很多研究,如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就著有一系列年画有关的著作,至于中国画有关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我将年画与中国画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画和年画的借鉴,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年画作为汉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的代表形式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中国画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年画也是汉民族民间美术的代表,在中国画的绘画和用色上深受中国画的影响,而中国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年画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对年画的研究,不但可以提高自己本身的专业素养,更能够让我走近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画与年画
(一)概念
在研究中国工笔画与年画的借鉴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概念。
年画始于古代“门神画”,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特殊分支。随着历史的推进,一直到清光绪年间,传统木版年画才被称为“年画”,到了现代,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以及苏州桃花坞年画。年画是民间常见的工艺品之一,主题丰富,色彩鲜艳,历史悠久,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特别是汉族的民间艺术造型、风俗、特点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中国画主要起源于古代象形文字。我们都知道,中国画主要分为具象和写意两大类,而我在论文中主要谈论的是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我们常见的工笔画都是具象画,作画要求工整细致,与“写意画”对称。
(二)艺术特点
年画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代表,一般用于新年张贴,同时也是极具装饰色彩特点的民间美术之一。年画用色上没有自然界的光源色和环境色,不受时间色彩限制,我们了解的比较多的年画色彩饱满而鲜艳,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名称我们都不难看出,年画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空间丰富,装饰性十分强烈。
中国工笔画主要以严谨细致的手法来描绘事物,用色淡雅,色彩丰富,整体上给人以一种舒适、安逸的美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曾景祥先生在1997年第四期的《湘潭师院学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试论工笔画的艺术特点》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工笔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线立骨”“以工写意”“程式化的变现手段”以及“装饰性的画面效果”四个部分,这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历史进程的推动以及西方绘画的冲击,现代的工笔画不但继承了前人的色彩特点,而且在绘画技巧上有了更多的创新。
二、年画与中国画的借鉴与发展
(一)中国画与年画在造型上的借鉴
年画在造型上巧妙地将简洁与夸张相结合,四大年画造型上各有其地域特点:山东潍坊年画,整体上十分有剪贴画的视觉感受,重用原色,在线条上较其他地区的年画更加粗犷有力;而绵竹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地势险峻,因此绵竹年画相较于其他地区年画保存的历史遗留较多,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年画人物在造型上都有着简洁夸张、用笔粗狂、不太讲究形体的准确性但是又符合人物造型的基本比例要求,整体上来说,人物都是比较圆润可爱的。这样的造型,在我看来应该是与年画的使用价值息息相关,年画作为新年张贴的画作,这样的造型特点更能反映出过年时节喜庆、热闹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年画的创作是有其印刻步骤的,一般采用手工印制,印制工程较大,会有上百张的印制量,因此年画创作都有自己的印制雕版,而其中绵竹年画就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而著称。
在前文中我提到,曾景祥先生提出的工笔画的特点,第一点就是“以线立骨”,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工笔画是由线构成了它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工笔中的白描,主要起到一个造型的作用,为工笔画作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线条要求上,工笔画用笔苍劲有力、刚柔并济,一幅好的白描作品需要有扎实的毛笔字基础,在用线上就可以看出画者在勾勒作品时的起转承和。
年画在创作时虽然是采用雕版拓印,但是线条上要求粗细均匀,类似与工笔白描的中锋用笔,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年画作为木版印刻的一种,在作画时的基本步骤与工笔相同,都是以线为基础塑性,然后才采用上色协调画面关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年画的作画和工笔画一样,也是有着曾景祥先生所说的“以线为骨”的创作特点。
(二)中国画与年画在构图上的借鉴
中国画在构图上讲究经营,一般来说,中国画不像西方具象画,讲究看到什么画什么,主要是为了突出画面的客观主义思想。中国画更多地是寄托画者的主观思想,其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在笔先”,也就是说,这一笔虽然还没画下去,但是气韵却已经聚集在笔尖了。中国画在构图上更多地讲究画面的协调,特别是古代文人画,讲究诗画结合,这就对构图更加考究。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构图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定程式化的界定,比如三角形构图、梯形构图,并且中国画一般采用散点透视法作画,因此画面给人一种宏大、壮观的视觉享受,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溪山行旅图》和《关山行旅图》。
反观年画。年画在构图上没有工笔画的界定,相对比较灵活,在这一点上,年画将中国传统装饰画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型上可以夸张但是不能不讲究结构,构图不一定要按照我们所知的、真实的场景来表现,画面大胆,造型夸张,更多地是追求一种装饰效果。而四大年画中的绵竹年画,在构图上比较讲究对称,比如我们新年都会张贴的门神画,都是十分对称的图形,画面平铺,不讲求立体效果,图案内容丰富、饱满,人物性格鲜明,画面活跃。
中国工笔画和传统年画在构图上都采用散点透视法,画面饱满,内容丰富。我认为工笔画的人物画创作中,画面多采用场景描绘,这一点上,传统年画有很明显的借鉴。比如山东杨柳青年画《白蛇传·盗仙草》与传统工笔人物画相比较,明显二者在构图上都采用了场景描绘的方式,画面看上去更加饱满,人物性格体现得更加鲜明,更直观地传达出了画者想要表达的绘画意图。
(三)中国画与年画在色彩与审美思想上的借鉴
中国工笔画在用色上淡雅脱俗,恬静淡雅,用笔灵活,用色丰富。谢赫的《古画品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其中说到的“随类赋彩”,成为了我们研究和创作工笔画的基本标准。中国画在审美思想上,主要靠人们的“鉴赏”来“领悟”画者通过画面向赏画的人传达的思想,主要针对的是文人墨客这样有着一定文化涵养的人群,因此用色上比较考究,哪怕是工笔重彩也会给人一种朦胧的、含蓄的、让人想要去探索作画人思想的美学享受。在绘画的过程中,工笔画慢慢雕琢,层层渲染,而且每次渲染必须少而匀,不能只讲求一次染色的效果,这也就是工笔画得以让品画人反复推敲,而它本身也值得推敲的原因。
传统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画的一种,它的作者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它的欣赏人群也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它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用其特有的画面形式,以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为目的,用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出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传统年画一般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特殊含义的物品和圆润的人物造型,直观地向人们传达画面主题,而不需要反复琢磨,探索作者意图,如绵竹年画《连年有余》,就采用了一个饱满圆润的儿童形象,背靠莲花、抱着鲤鱼的构图方式,向人们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年画在用色上与工笔画有着明显区别,这与年画的背景和需求有着很大关系,年画用于新年张贴,需求量大,因此也不能像工笔画那样层层着色。一般来说,年画的上色一气呵成,画面感浓重但不厚重,经不起推敲,浮于纸面。
(四)中国画与年画的关系
中国画与年画都是我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出一辙却又不能同日而语。他们都随着历史的步伐而前进发展,不断地进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能有机地与现代美术相结合。需要区别开的是,中国工笔画一般没有过多的主题限制,它可以是山水、花鸟,也可以是人物、走兽。而传统年画的主题一般以人物为主,特别是一些坊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的主角,主要用来反映民间世俗,寄托美好愿景。年画画面主题多用代指,比如蝙蝠取福气之意,莲花和鲤鱼有多子和平安的意思。中国画并没有过多的代指,如果非要说的话,大概梅、兰、竹、菊四君子就代指了创作工笔画的文人骚客们不屈的君子气节吧!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周华.传统年画的狂欢意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陈茂英.我国传统年画色彩和运用[J].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2,(09).
[4]王舜.民间年画的发展态势[J].美术大观,2008,(04).
[5]贾薇.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及其对现代版画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冯骥才.年画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7]常锐伦.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常锐伦,欧京海.新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教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9]戴昕.杨家埠木版年画线条和色彩研究及运用初探[D].云南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侯先芝,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12级学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