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李华
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是我国在农业方面要实现的主要工作目标,而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和根本。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但农机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却就业无门,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都是“理论不够用,技能不过硬”,这样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机行业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农机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想要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不再就业无门,农机行业不再一人难求,就需要我们彻底改变原有的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不能致用的问题,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狠抓专业实践教学,切实从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向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转变。因此,探索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农机行业的高需求与农机专业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此种尴尬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机行业需要高素质、强技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也是原有职业教育与各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造成的。
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农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跟上农机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大多数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专业课程设置或技能教育,大多数用人单位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或技能教育是职业学校最薄弱的环节。
在这种不符合行业需要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却不知道该如何进入工作角色,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第二、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岗位不了解,进入工作岗位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第三、学生实践能力差,进入工作岗位却不能真正地完成岗位工作要求。
二、中职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中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农机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主要原因还是对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在这种不准确的目标定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能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致,不能针对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就会造成毕业生不能上岗,或上岗后又很快下岗,最终导致就业率下降。
面对新的农机发展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农机专业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背景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素质,能在农机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农机专业应该重点培养服务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农机修理工、农机驾驶员、农机销售员等。在这种新的目标定位下才会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优秀毕业生。
三、中职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可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能实现学校培养社会真正所需人才的目标,校企合作是当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
发展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学校所处区域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有些差异。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身处农垦系统这个大农业、大农机的背景下,抢抓机遇,着力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以全面服务现代化大农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 的发展道路,改革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有农机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面向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劳动保障部早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内涵,而“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黑龙江垦区这个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对“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诠释。这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垦区行业、企业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选派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还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同时,学校专业教师也参与到企业技术革新上,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农场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安排各种实习实训,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农机作业的全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
与这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了改革,主要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基础技能知识、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四个模块设置。第一学年一般作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主要以学习职业素质模块和基础技能知识模块大部分课程为主,岗位能力提升模块的部分认知实训也在这一学年开设。在校内,专业方面学生主要是进行零部件识别和拆装方面的基础技能训练,在校外,根据生产季节特点到各生产实训基地进行秋收和秋整地、春整地和春播、中耕和植保等机械作业的认知训练。
第二学年一般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在这一年里,学生除继续学习职业素质模块和基础技能知识模块部分课程外,还学习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全部课程,岗位能力提升模块的核心能力培养也在这一阶段完成。在校内,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拆装、故障诊断及排除、驾驶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在校外,根据生产季节特点,到各生产实训基地进行拖拉机驾驶、整地机械使用与维护及整地作业、播种机械使用与维护及作业、中耕机械使用与维护及作业、植保机械使用与维护及作业、收获机械使用与维护及作业、拖拉机检修的强化训练。
第三学年一般作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实习,要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
从总体上看,农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强调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按照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使培养出的学生的技能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达到零距离对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能达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相一致,就业率自然就会随之提高。
教育部早就提出,通过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人才是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主要途径,而国家要解决目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中、高职教育。国家发展中职示范校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要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首先就是要在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
国家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保护耕地及提高粮食产量,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试想如果没有大量懂得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用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为了使更多的人愿意学习农机这个专业,愿意从事农机这个行业,更为了培养出更多能够“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我们还要对本区域的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03)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