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编辑策划与加工一体化
曲春晓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图书出版过程包括选题策划、内容加工、版式设计和营销策划四个主要环节,即“二策划二加工”。因此,图书编辑主要承担着两大职责——策划和加工。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出版界借鉴国外出版经验,开始逐渐实行策划编辑制,从而产生了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这两个角色分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在出版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这种模式在帮助出版社提高专业化出版水平、提升出版社整体实力、接轨国际出版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岗位分工那一天起,两者间关于职责的分担也就同时产生。笔者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既从事过加工编辑的业务,也担任过策划编辑的责任。目前,笔者所在部门正在进行策划-加工一体化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就此对策划-加工一体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策划与加工分开的弊端
1. 厚此薄彼,无法形成合力。
策划编辑在选题、组稿过程中把好内容关,加工编辑则在审读、校对过程中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策划与加工的“双重把关”作用,有利于将优秀文化从原文化中筛选出来。打造精品出版物需要策划与加工两者的合力,需要编辑流程中两者紧密的结合,但是在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下,尤其在出版周期比较短的情况下,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可能产生矛盾:一个强调时间,一个强调质量;一个重视出版时机和销量,一个更重视编校质量。“重策划、轻加工”会造成出版物质量下降、差错率上升的后果,“重加工、轻策划”则会造成选题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参与者相互沟通、紧密配合,以保证各个出版环节的良好运行,保证成功的选题策划变为成功的图书出版。因此,不能因为实施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专业化分工制,就把选题策划与编辑加工工作截然分开。策划与加工作为编辑工作中前后相继的重要环节,二者是相辅相成,不能轻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 职责转变,挑战管理体系
我国图书出版的规范程序是书稿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三审制)。一种书从选题、发稿到出书通常由一个编辑即责任编辑负责到底(责任编辑制)。尽管各出版社实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职责分离后,对原有编辑管理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但这种转变涉及管理理念、部门分工、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调整和磨合,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因此,在策划与加工分离的过程中使编辑管理体系产生了不少矛盾和冲突。例如,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清,作者的稿件未经策划编辑审查就交由加工编辑加工,稿件如果存在重大缺陷或没有达到最初编辑策划的要求未能及时发现,就会造成返工;加工编辑与策划编辑缺少交流,策划编辑的构想也就不能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准确地贯彻和体现。如此种种现实问题,都对现阶段编辑管理体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激励缺位,影响工作态度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采取的是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策划编辑收益挂钩的考核制度;而加工编辑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与图书的效益无关,仅仅与加工的字数有关。图书创利、获奖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与精神荣誉一般属于策划编辑,加工编辑的精耕细作未能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考核制度虽然充分调动了策划编辑的积极性,但是导致加工编辑过于注重加工数量而忽视了加工质量。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到位,影响了加工编辑的工作主动性。同时,加工编辑可能会认为自己只拿编辑加工费,将来图书出版后不署其名,图书质量与其无关,出了问题找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对其并无奖惩影响,就会放弃应有的责任感,最终受到影响的是图书的质量,也不利于出版社的健康发展。
4. 截然区分,阻碍人才成长
策划编辑活动贯穿于整个图书的生命周期,从选题的诞生到图书上架,都需要编辑花费心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题策划已经成为牵动出版社全局活动的重点,选题策划的质量及契合市场的程度,决定着出版活动的后续工作。有人曾作过测算,在整个图书利润总额中,选题策划的利润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于50%。这充分说明选题策划对于出版业绩效贡献的重要性。因此,选题策划是一项核心工作,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工作。一些直接进入策划岗位的年轻编辑,即使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由于缺乏前期出版经验的积累,对稿件编辑加工缺乏驾驭能力,有可能在组稿、管理稿件等环节对作者提不出具体的帮助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因而即便有好的创意,也未必能组到好稿子;而直接进入加工岗位的年轻编辑,限于案头工作,失去了参加学术会议、选题讨论等机会,阻碍了其成长。虽然可能通过换岗或轮岗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长远考虑,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截然分开的机制,并不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二、策划-加工一体化的优势
综合笔者部门的策划-加工一体化试点工作经验,简单将策划-加工一体化的优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有利于部门整体管理
策划-加工一体化等于为部门成立了一个专有编辑加工中心,部门可以根据稿件情况和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稿件的加工,减少部门间合作时各种手续,容易形成合力。在策划-加工一体化情况下,由部门内的管理编辑统筹稿件的管理,并实现有效的沟通,统一调配出版社内外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2. 有利于稿件质量控制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同处一个部门,共同承担出版社对部门的绩效考核,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心加强。策划编辑与管理编辑之间的沟通将更加密切,加工编辑可在第一时间介入稿件的田间管理,策划编辑也可随时将对稿件的想法与加工编辑沟通,将大大加强稿件的质量控制。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同处一个部门,可有效避免两个部门、两批人与分别与作者联系的混乱局面。同时,二者可根据自己的业务方向以及部门的工作重心,有意识地挑选更为合理、高效、熟练的外力编辑,联合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加工队伍。
3. 有利于编辑梯队建设
就字面而言,策划编辑的主要职责是选题策划和营销策划,加工编辑则主要负责书稿内容的加工;从生产流程来说,策划编辑主要负责图书生产流程的两端——交稿前和印制后以及图书的整体设计,加工编辑则主要负责中间的一段。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捕捉一个选题创意开始,到确定目标读者,挑选作者,选择书籍印装形式,再到制定营销策略、确定发行渠道,都必须精心设计。只有每个环节都精准定位好,才能保证图书出版这个系统工程的完美实施。对年轻编辑而言,策划-加工一体化不仅涉及加工工作,策划能力上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编辑直接参与稿件的田间管理,锻炼与作者沟通的能力;并且在选题策划阶段伊始就让年轻编辑参与,逐渐熟悉选题策划的思路、步骤、理念和其他出版领域的业务情况,锻炼选题策划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部门内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就单纯从稿件的管理与加工来说,年轻编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出版物的质量。
4. 有利于工作有序衔接
策划-加工一体化可以使稿件发稿后的后续出版工作更加科学化、有序化和合理化。无论是在版式设计上,还是在生产时间的安排上,不会因为由于部门间的沟通不及时,而导致在排版或设计等细节上出现纰漏。同时,策划-加工一体化降低人力成本,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策划和加工是一个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是书稿质量的保障体系,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关系,也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策划编辑如同“凸”字,是外向的,加工编辑如同“凹”字,是内向的;两者因各有职能可以分开,但是有机地拼在一起就会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编辑的科学化、专业化是一种趋势,但如何做,分工模式用哪一种,没有定式。
(作者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