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非物质激励措施的思考
胡 娟
摘要:文章针对非物质激励的特点,对员工的非物质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激励;精神需要;企业文化
非物质激励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通过物质、福利以外的途径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不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以成为长期起作用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现在西方企业管理的潮流已在强调满足员工非物质的需求,营造和谐、健康、积极的软环境,让员工不光为金钱、更为个人发展前景而努力奋斗。同时企业的文化、名气、员工的发展机会、企业的经营业绩、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也会促使员工乐于加入薪酬并非最高的企业。可见人们对金钱以外的“福利”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强化非物质激励是十分必要的。在非物质激励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差异性原则。由于员工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而且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推移,员工的需要和思想观念也会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根据激励对象和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第二,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员工的需要构成,不但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全面满足员工的尊重、发展和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而且要善于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物质手段,通过满足物质需要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个体激励是以满足不同个体需要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体意愿的集合,它体现的是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团队激励是以团队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两种方式存在互补性,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既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带动全体员工工作热忱的普遍高涨。
非物资激励到底应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呢?
一、通过情感激励,拉近与员工的距离
满足人的需要,学会情感激励,正日益成为每一位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指出:“要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给予员工更多的信任与肯定;与员工换位思考,理解员工的需要;关注员工情感上的细微变化,施以恰当的感情诱导,积极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努力增强企业的亲和力。但是,管理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还需要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一个善于倾听下属意见、鼓励和表扬职工每一点进步的领导,将唤起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二、通过参与激励,让员工真正当家作主
员工参与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法,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领导者再强,但员工冷漠,仍难于推动工作,必须设法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负责人。”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赋予员工权力则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将自己的权力下放。让员工积极配合企业政策的制定,其中大的政策由领导者来定,详细的执行程序由员工来自行决定,这样既让员工受到了极少的限制,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因而韦尔奇说:“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真正发挥作用的想法才是一流的创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要尽量使员工都参与其中,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一流的创意就会传到最高领导者那里。
三、通过文化激励,以认同求发展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员工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能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由此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而努力进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确实能激发出员工的创造热情,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从而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产生超常的激励效率。但是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定势和重视心理正强化。把这些运用到企业文化上,就是及时表扬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批评与之相背离的行为,这种心理上的强化,对员工激励的作用很大。
四、垂范激励,用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留住员工
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莱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取决于下级的社会赞同。受到下级承认和赞同的领导人,在对下级施加影响时,要比那些未受到承认或赞同的领导人更为有效。领导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廉洁,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和办事能力,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以优秀的个人品质、独特的个人魅力留住员工。同时,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违犯的自己决不违犯,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中。一位以身作则的领导,可以更加有效地鼓舞员工的士气,领导自己的团队;一个企业拥有了一大批这样的领导干部,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协调快速的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德清,杨东.管理心理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小艳.如何进行员工激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杨蔚钰,孙彩霞.非物质激励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运用[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财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