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应用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
郑娇娇
摘要:本文以地方博物馆资源为依托,探讨如何将博物馆资源与小学美术活动有效结合,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提出建议。以信阳市为例分析博物馆资源与小学美术融合面临的困境及提供三种可行性化解路径。提出将部分儿童游乐场向儿童主题探索馆转型,既促进有助于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场所,又为地方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美术活动? ?应用困境? ?化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73-03
博物馆资源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教育整合,在国内外一线城市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物馆率先对儿童开展美育,集中体现在创办儿童博物馆、或者博物馆内开展“儿童馆”,或者举办以儿童价值取向的策展活动和儿童作品展。 然而地方博物馆资源与小学美术活动的融合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博物馆的美术资源的应用早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得到诸多美术教育专家一致倡导,但是在地级市却鲜有实践--以信阳市为例,市博物馆儿童美术活动仍停留对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美术教育经验的借鉴,停留在培养“讲解员”的层面上,缺乏对文物藏品深度理解的“观众”和“本土化的实践”,博物馆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始终没有迈开步伐。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博物馆资源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应用困境
(一)地方博物馆美术教育功能不够重视,馆校合作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信阳市博物馆2016年至今以来开展活动与展览情况,博物馆注重藏品研究,教育功能不够凸显。在为期三年的时间内,博物馆策划实施针对小学生的美术活动少之又少。地方博物馆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障碍,一方面是博物馆基于实物的沟通方式对于以语言沟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来说太过陌生和不同寻常。观赏者由于缺乏基本美术常识和读图能力的局限,无法理解实物背后的观念与审美。 另外一方面,由于博物馆资源利用在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馆校合作实践模式也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沿海城市“馆校合作”做得相对较好。而内地区域地级市博物馆就缺乏经验,在馆校合作的实践中体系不够完善,服务也跟不上。
(二)小学美术课时量少,缺乏利用校外资源的活动体系。
根据信阳市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走访,发现小学美术课每周一节,教师需要在一学期完成课本知识教学,那么校外的博物馆美术课程就很难兼顾。一些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也形同虚设,被其他的课程所挤压。学校与博物馆联系较少,博物馆人员没有与学校互动,一些学生从来不去博物馆参观。学校层面上考虑到学生外出学习的安全、交通、博物馆接待,策展与课程安排等系列问题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完整的操作流程。即便教师有意愿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也要面对系列复杂的申请流程、与博物馆的共同合作等问题的协商。这些现实情境限制孩子们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导致了博物馆美术活动的开展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教师对博物馆美术教育重要性认知不足
随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拓展校外美术资源,在实践操作中其深层次问题和困难逐渐暴露。表面上看是博物馆资源质量和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实际上教师或者家长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并融合于教育中经验欠佳和能力有限。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落实不够,仅仅限于将美术馆资源在课堂上穿插运用,导致学生缺乏美术与当地文化之间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学生也很难在文化情境中去理解美术的独特魅力。地方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二、博物馆资源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化解路径
(一)研究导向:学校基于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当我们希望让博物馆,艺术、文化的使命被更广大的公众接受并真正的严肃对待,我们必须要做的是让学龄儿童尽可能早地接触博物馆并在义务教育阶段把以上的观点作为个人的自觉”。由于人所受的艺术教育在小学至高中阶段一旦错过,审美心理与博物馆认知错过了可塑期,其一生都可能与博物馆无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校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对下一代人历史、审美与文化使命的担当,应该加强博物馆资源的研究与课程的研发导向。学校应该利用地方博物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学校根据社区博物馆、美术馆等相关社会资源,取其精华,把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资源进行选择、改编,使其适用于學生的学习,并在校内建立评价机制的一种活动过程。[1]
(二)教育导向:博物馆凸显教育功能,馆内可开展针对小学生的美育项目
强调教育功能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不仅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博物馆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的呼唤。博物馆作为小学美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开放的姿态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融合,基于学校美术教育与社区或者市级博物馆美术资源的优势互补。
首先地方博物馆以“儿童为视角”进行策展。如2018年农历春节期间信阳市博物馆“汉代陶狗展览”等,吸引了诸多参观的孩子。还有经常举办全市儿童书画展,邀请艺术家到馆内讲学等。地方博物馆在积极地为儿童营造符合其审美品位的展览,但是缺少专业的研究儿童美术的教研人员和相关制度保障,导致这些活动不能够持续深入进行开展。
其次馆内开展适合儿童学习的“体验空间”美育项目。[2]博物馆根据藏品资源为儿童学习提供“认识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或者“古代陶器制作流程与泥塑体验”等方式,开展典藏游戏体验活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为主的“儿童艺廊”可以以一件作品为主深入学习,结合馆藏与主题式的情境展示学习活动,运用多重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这些美育项目如学生画廊与教育展示空间,除了提供展示外,还为学校艺术课程提供资源服务,能在历史文学、科学技术、文化考古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综合教学。同时博物馆也推出文博讲堂系列讲座,不仅使儿童与家长从中学习,也是普及艺术教育和扩大博物馆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三)政策导向:发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建立儿童主题探索馆
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应该在政策上进行倾斜,为学校与博物馆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制度保障。由于博物馆教育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为提供全民素质与拓展学生视野提供平台。
地方博物馆如何建立适合孩子长期、连续性的教育探究实践基地?在当今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可以大力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建立“儿童主题探索馆”。尤其是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儿童市场不断扩大,儿童经济需求促使市场围绕儿童业态开展创新,将会带动衍生行业的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儿童游乐场的受益不仅限于主营业务的收入,还能将衍生收益发展发挥到极致,比如家长陪同,亲子互动等消费。北京老牛主题探索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倡导的“儿童博物馆存在不是为例传递成人对知识的理解,而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的理念,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运用政策导向将部分“儿童游乐场”向 “主题探索馆”转型。作为教育文化产业属性的定位,借鉴游乐场的管理理念利用地方外商引流、社会捐赠或者政府辅助等筹集的资金,建立以儿童学习娱乐探究一体化的 “主题探索馆”。其经营理念应该遵循动手做、玩中学、倡导亲子互动,提倡自我探索,为孩子构建感官学习环境和计划,借助“科学天地、艺术工坊、豆丁医院、发现森林”等主题场景,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接触实物、探索历史人文、生态环保、科学技术等多元认知,从而促进儿童在玩耍中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根据地方博物馆与小学美术活动互动合作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三种可行性解决路径,为博物馆资源融学校美术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路径。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是儿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美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此促进地方基础美术教育质量和以主题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周靖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初探[J].博物馆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