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连续报道 绽放广播魅力
吴海燕
摘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把陪伴用在新闻事件上,把一个突发的事件做成一组连续的报道,将会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情感共鸣。启东台FM106.3一组广播新闻连续报道《搁浅的鲸》体现了连续报道内容的时新性、层次的递进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播报的未知性等特点,打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连续报道 《搁浅的鲸》 广播魅力
2017年11月,记者得到一条信息,有一条长约7.5米、重约3吨的鲸鱼,搁浅在江苏省启东市寅阳镇圆陀角村的海滩上、当地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和渔政人员正在全力组织抢救。启东广播电视台FM106.3记者迅速出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报道。鲸鱼因何搁浅,如何救援,面对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搁浅,启东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连续报道,让鲸鱼宝宝成了全市人民的牵挂。“突发!3吨重‘海洋歌者搁浅圆陀角海滩”“追踪!鲸鱼宝宝又回来了,现在还活着”“调皮的宝宝,你怎么还不回家?”“鲸鱼宝宝,启东是你永远的家”“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尾篇“一封来自鲸鱼宝宝的告白书”。一次偶然的“鲸鱼搁浅”事件升华出全新的主题——珍爱生命,珍爱自然。
三次搁浅,三次营救,启东台的这组连续报道《搁浅的鲸》牵动了启东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启东台FM106.3第一时间关注后,央视《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中新网》等国家级媒体也纷纷关注并转播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节目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和佳绩,正是源于连续报道的魅力。好的选题是做好连续报道的基础,但如何把一个好的选题做精做细做出彩,拉长报道链条,体现报道深度、广度、锐度?怎么将连续报道做得跌宕起伏,并最终取得理想的结果?
内容有时新性
连续报道是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报道,而事态发展又往往瞬息万变,时间跨度很小。只要事态发展出现了任何最新变化,媒体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搁浅的鲸》中,这种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事件刚发生,11月13号下午16点的新闻,主持人在直播间就听众迫切想知道的现场情况,进行了连线报道,了解到省里的救援专家还有半小时才能到达,商定救援方案。紧接着,在18点的新闻中,再次关注了“专家对救援鲸鱼有什么具体的说法”。19点的新闻,再播出“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鲸鱼宝宝在救援船的引导下,顺利游回大海。”事件发生的第一天,3个小时推出了3条新闻,此后的每一次搁浅,每一次峰回路转,记者都第一时间进行了即时采访播报,得益于广播便捷的通讯手段。记者的一个手机连到直播间,现场所有的声音、事件的最新动态、各方人员的救援措施、鲸鱼游回大海的声音都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这么迅速的反应,这么直接的信息,唯有广播才能展现得如此之“新”。
层次递进性
从报道层次来看,连续报道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在《搁浅的鲸》中,从鲸鱼的第一次搁浅,到鲸鱼死亡,制作成标本,直到最后给鲸鱼宝宝取名字,给鲸鱼宝宝的一封信,这些事件本身就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尤其是在鲸鱼死亡之后,搁浅事件的温度并没有随着鲸鱼的死亡变冷,反而得到了再次升温。一些市民打趣说这条鲸鱼就像一个人一样,跟启东有缘,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是启东人陪伴它度过的,应该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字叫“金爱启”。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段话背后蕴藏的新闻价值,迅速传递出一条给鲸鱼宝宝取名字的消息。短短几个小时,互动平台,留言达近千条,给鲸鱼宝宝取名的新闻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记者把这一新闻事件,编辑成一条温暖的新闻,与听众分享了各种好听有趣的名字,将网民的情怀温暖地呈现在广播里,在听众心中激起动人的涟漪。
这种步步推进的过程,让这组连续报道把一个“搁浅——救援”的新闻故事讲得扣人心弦,牢牢抓住了听众的心,“取名”这个环节,更让听众变成新闻里的人,和新闻产生出巨大的互动,让听众从“听新闻”向前挺进一步,变成“新闻里的人”。这样的广播,别具魅力。
结构完整性
连续报道一般会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因此,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它是非常完整的。当然,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的多次及时传播完成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展现出来的。连续报道的每条独立节目只是时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终它要连接起整个新闻事件。《搁浅的鲸》这组报道记录了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从发现搁浅到救援→再到鲸鱼死亡→专业机构现场制作标本→到后续的陈列展示打算,听众关心的问题,新闻都进行了关注报道。与此同时,新闻还挖掘了潜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环境问题,深挖鲸鱼搁浅的根本性原因,追溯到人类行为,提出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的警示。正如新闻的最后,主持人追问:“如果人类遭遇不测,谁又能陪我们走回家的路?与其说我们在拯救鲸鱼宝宝,不如说我们在用温良向上诠释着文明的根基,拯救我们自己。”这样的结束语,引领听众从事件本身向更深层的环境保护做思考。
新闻的深刻性,作品的深度,是连续报道不同于单发新闻之处。单发新闻可以纯粹记录事件始末,但连续报道,在轮番采访制作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记录和传播他人的见解,总汇各方信息,又可將自己的思考、智慧融入作品中,就事实本身进行科学分析。由事生理,给人以“视”之深邃,“见”之透辟的启迪,冲击震撼人们的心灵,这也是连续报道的魅力所在。
播报强调未知性
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搁浅的鲸》六个章节,十个篇幅的新闻报道远远超出了预期,原以为鲸鱼搁浅这个突发事件,只要把鲸鱼平安送回大海,那么新闻就算告一段落了。没想到第二天鲸鱼又回来了,记者马上进行追踪,确定是否是原来那条鲸鱼,今天的救援是否沿用昨天的方法,有任何新的进展都随时保持连线。当再度把鲸鱼送回大海之后,第三天,《调皮的宝宝,你怎么还不回家?》的新闻,不期间再度出现在新闻里。可以说,在整个故事完结之前,鲸鱼能否回到大海深处,就连记者本人也无法准确预知。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心,记者一步步引领听众关注情节的发展,直到鲸鱼最终死亡。死亡之后,相关部门将作何打算,又是一个未知,听众急切想从广播里找到答案。
正是有了未知性这个特点,连续报道才能够引人入胜。好的连续报道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着很强的受众约会效应,让听众始终能跟着记者的节奏了解整个故事的讲述。
利用好新媒体
在新媒体逐步融入传统媒体的当下,如何与新媒体联系起来,让广播新闻加入新媒体的元素,这也是广播新闻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搁浅的鲸》报道中,正是得益于新媒体的加入,才能顺利地促成如此圆满的结果,取得不错的效果。
首先,选题来自微博。微博虽然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新媒体,不过它所具有的即时性、广泛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其次,节目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网络来完成。在微博上发起了“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吧”,有1000多名听众留言,新闻从“一听而过”到入耳入心,让听众动了真情,微博、公众号这样的新媒体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广播新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听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
凡此种种,让连续报道绽放出特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启东广播电视台)
摘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把陪伴用在新闻事件上,把一个突发的事件做成一组连续的报道,将会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情感共鸣。启东台FM106.3一组广播新闻连续报道《搁浅的鲸》体现了连续报道内容的时新性、层次的递进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播报的未知性等特点,打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连续报道 《搁浅的鲸》 广播魅力
2017年11月,记者得到一条信息,有一条长约7.5米、重约3吨的鲸鱼,搁浅在江苏省启东市寅阳镇圆陀角村的海滩上、当地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和渔政人员正在全力组织抢救。启东广播电视台FM106.3记者迅速出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报道。鲸鱼因何搁浅,如何救援,面对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搁浅,启东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连续报道,让鲸鱼宝宝成了全市人民的牵挂。“突发!3吨重‘海洋歌者搁浅圆陀角海滩”“追踪!鲸鱼宝宝又回来了,现在还活着”“调皮的宝宝,你怎么还不回家?”“鲸鱼宝宝,启东是你永远的家”“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尾篇“一封来自鲸鱼宝宝的告白书”。一次偶然的“鲸鱼搁浅”事件升华出全新的主题——珍爱生命,珍爱自然。
三次搁浅,三次营救,启东台的这组连续报道《搁浅的鲸》牵动了启东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启东台FM106.3第一时间关注后,央视《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中新网》等国家级媒体也纷纷关注并转播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节目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和佳绩,正是源于连续报道的魅力。好的选题是做好连续报道的基础,但如何把一个好的选题做精做细做出彩,拉长报道链条,体现报道深度、广度、锐度?怎么将连续报道做得跌宕起伏,并最终取得理想的结果?
内容有时新性
连续报道是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报道,而事态发展又往往瞬息万变,时间跨度很小。只要事态发展出现了任何最新变化,媒体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搁浅的鲸》中,这种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事件刚发生,11月13号下午16点的新闻,主持人在直播间就听众迫切想知道的现场情况,进行了连线报道,了解到省里的救援专家还有半小时才能到达,商定救援方案。紧接着,在18点的新闻中,再次关注了“专家对救援鲸鱼有什么具体的说法”。19点的新闻,再播出“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鲸鱼宝宝在救援船的引导下,顺利游回大海。”事件发生的第一天,3个小时推出了3条新闻,此后的每一次搁浅,每一次峰回路转,记者都第一时间进行了即时采访播报,得益于广播便捷的通讯手段。记者的一个手机连到直播间,现场所有的声音、事件的最新动态、各方人员的救援措施、鲸鱼游回大海的声音都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这么迅速的反应,这么直接的信息,唯有广播才能展现得如此之“新”。
层次递进性
从报道层次来看,连续报道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在《搁浅的鲸》中,从鲸鱼的第一次搁浅,到鲸鱼死亡,制作成标本,直到最后给鲸鱼宝宝取名字,给鲸鱼宝宝的一封信,这些事件本身就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尤其是在鲸鱼死亡之后,搁浅事件的温度并没有随着鲸鱼的死亡变冷,反而得到了再次升温。一些市民打趣说这条鲸鱼就像一个人一样,跟启东有缘,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是启东人陪伴它度过的,应该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字叫“金爱启”。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段话背后蕴藏的新闻价值,迅速传递出一条给鲸鱼宝宝取名字的消息。短短几个小时,互动平台,留言达近千条,给鲸鱼宝宝取名的新闻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记者把这一新闻事件,编辑成一条温暖的新闻,与听众分享了各种好听有趣的名字,将网民的情怀温暖地呈现在广播里,在听众心中激起动人的涟漪。
这种步步推进的过程,让这组连续报道把一个“搁浅——救援”的新闻故事讲得扣人心弦,牢牢抓住了听众的心,“取名”这个环节,更让听众变成新闻里的人,和新闻产生出巨大的互动,让听众从“听新闻”向前挺进一步,变成“新闻里的人”。这样的广播,别具魅力。
结构完整性
连续报道一般会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因此,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它是非常完整的。当然,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的多次及时传播完成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展现出来的。连续报道的每条独立节目只是时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终它要连接起整个新闻事件。《搁浅的鲸》这组报道记录了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从发现搁浅到救援→再到鲸鱼死亡→专业机构现场制作标本→到后续的陈列展示打算,听众关心的问题,新闻都进行了关注报道。与此同时,新闻还挖掘了潜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环境问题,深挖鲸鱼搁浅的根本性原因,追溯到人类行为,提出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的警示。正如新闻的最后,主持人追问:“如果人类遭遇不测,谁又能陪我们走回家的路?与其说我们在拯救鲸鱼宝宝,不如说我们在用温良向上诠释着文明的根基,拯救我们自己。”这样的结束语,引领听众从事件本身向更深层的环境保护做思考。
新闻的深刻性,作品的深度,是连续报道不同于单发新闻之处。单发新闻可以纯粹记录事件始末,但连续报道,在轮番采访制作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记录和传播他人的见解,总汇各方信息,又可將自己的思考、智慧融入作品中,就事实本身进行科学分析。由事生理,给人以“视”之深邃,“见”之透辟的启迪,冲击震撼人们的心灵,这也是连续报道的魅力所在。
播报强调未知性
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搁浅的鲸》六个章节,十个篇幅的新闻报道远远超出了预期,原以为鲸鱼搁浅这个突发事件,只要把鲸鱼平安送回大海,那么新闻就算告一段落了。没想到第二天鲸鱼又回来了,记者马上进行追踪,确定是否是原来那条鲸鱼,今天的救援是否沿用昨天的方法,有任何新的进展都随时保持连线。当再度把鲸鱼送回大海之后,第三天,《调皮的宝宝,你怎么还不回家?》的新闻,不期间再度出现在新闻里。可以说,在整个故事完结之前,鲸鱼能否回到大海深处,就连记者本人也无法准确预知。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心,记者一步步引领听众关注情节的发展,直到鲸鱼最终死亡。死亡之后,相关部门将作何打算,又是一个未知,听众急切想从广播里找到答案。
正是有了未知性这个特点,连续报道才能够引人入胜。好的连续报道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着很强的受众约会效应,让听众始终能跟着记者的节奏了解整个故事的讲述。
利用好新媒体
在新媒体逐步融入传统媒体的当下,如何与新媒体联系起来,让广播新闻加入新媒体的元素,这也是广播新闻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搁浅的鲸》报道中,正是得益于新媒体的加入,才能顺利地促成如此圆满的结果,取得不错的效果。
首先,选题来自微博。微博虽然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新媒体,不过它所具有的即时性、广泛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其次,节目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网络来完成。在微博上发起了“给鲸鱼宝宝取个名吧”,有1000多名听众留言,新闻从“一听而过”到入耳入心,让听众动了真情,微博、公众号这样的新媒体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广播新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听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
凡此种种,让连续报道绽放出特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启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