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在英国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李晓雷 潘珍珍
[摘要] 桥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创造,人类在创造桥的同时,也被桥的象征意义影响着自我。英国作为一个海洋中的岛国,对于另一端的欧洲大陆,内心充满着渴望与排斥两种矛盾的心态。桥在英国文化中负载着复杂而广泛的文化含义,以桥为代表分析英国影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影片的审美品位与意境营造,也有利于推动电影创作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桥 象征意义 岛国思维 电影语言
一、引言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段艺术史有其特定的内涵。作为一种创作流派,虽然它首先是在诗歌、小说及绘画中出现的,但由于它特有的表现力,也被后起的影视艺术借用过来,以增强自己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编导在影视中不便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深处的隐秘,而采用象征的方式。象征是编导心中的形象在影视世界中的自由展现,既是写实的,又是心理的。英国是最早制作电影的国家之一,其电影、演员、制片人以及创作和技术人员早已享誉全球。1937年,它以220部影片的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在英国电影中桥这种构造物赋予了电影丰富、深刻的内涵,使目的变得若隐若现,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神秘魅力,也使观众增加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象征将客观表现与主观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拓宽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和思想深度。
二、桥在英国电影中的象征意义与意境营造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2]
由此可见,桥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创造,人类在创造桥的同时,也被桥的象征意义影响着自我。人看到桥,总会联想到“天堑变通衢”,将大自然划分的界限打破,取得与“另一端”的沟通。
而英国作为一个海洋中的岛国,对于另一端的欧洲大陆,内心充满着渴望与排斥两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看到对面的大陆战火纷争,总想染指大陆分一杯羹,于是有了英法百年战争;另一方面,英伦三岛也多次被大陆上的未知危险所侵略,从古罗马军队到中世纪的丹麦维京人,再到后来的诺曼底人,一次次的跨过海洋,入侵不列颠岛。在英国人心中,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既是他们阻挡拿破仑、希特勒的天堑,同时又是历次苦难的源头,所以对于跨越天堑的建筑物——桥,在英国电影人眼中也有着一些不同。
桥在历史上没有作为具体事物产生图腾崇拜,但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仍有不可替代的神圣感。我们注意到,在有关英国电影作品中,对于桥呈现十分常见,其对于整部作品意境的营造,以及采用低视角拍摄从而看不到对岸的桥面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影片《魂断蓝桥》中,不仅桥被作为男女主角初识、约会、直到后来邂逅女主角死亡的场景出现,也被作为一种象征性意象加以应用,二人的身份一个是年轻的军官,另一个是舞蹈演员,而桥在这个时候起到一种象征两种身份连接、沟通的作用,反映了前文提到矛盾心理之一——渴望、沟通;而后来女主角闻听爱人阵亡,沦为妓女,最后在桥上自杀,又反映了英国人对桥的矛盾心理的另一面——阻断。
1976年的经典二战影片《遥远的桥》讲述了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蒙哥马利元帅希望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企图绕过传闻中德军严密布防的“西部壁垒”,而在荷兰方向展开一轮新的攻势,代号为“市场--花园”。 计划采用空降“蛙跳”战术,以美军第82、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及波兰伞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战役纵深上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像交“接力棒”一样,护送地面推进兵团,直捣德国腹地——鲁尔区。但是战役进行得很不顺利。在经过残酷战斗后,101师和82师伤亡了3542人,才与地面部队会师。而远在最前方的英国第1空降师久等援军不到,在伤亡3716人后,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围成功。盟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但只“完成了90%的目标”(蒙哥马利语)。战后,一位战地指挥官感叹:“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从片名看便知道桥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几十万人的大军要沿着一条漫长的道路,依次通过三座重要的桥梁从而达到战役的目的地,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在整个战役最前沿的英国伞兵,处于包围之中,被命令坚守阵地直至护送地面部队过桥,而桥的对面是精锐的德国坦克部队,一座桥成为决定的关键因素。片中的伞兵恰如现实中的英国,面对的桥,对面的危险随时会到来,但是又要保卫他确保己方安全通过的矛盾心态,这也就是查尔斯?巴尔指出的“英图电影最让人激动不已的地方不在于其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是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上”[3]。
与之相比,大陆国家电影中对桥的处理方法就完全不同。毕竟久居大陆的民族无法感觉到英国人那种对待桥的复杂心理,同样是反映战争,同样桥是作为关键因素,中国观众熟知的前南斯拉夫影片《桥》中,起初就将炸桥作为行动的终极目标,影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所以影片节奏明快,主题突出,面对桥丝毫没有英国人那种矛盾的心态。相似题材的影片还有美国的《雷马根大桥》、中国的《奇袭》等影片,但是对待桥的方法都是炸桥,而对待这一目标的态度又都是坚定的,这就是大陆民族与岛国民族面对桥的不同态度吧。
“有的电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的电影是在幻想一个故事,有的电影是在消解一个故事,有的电影是在沉思一个故事。”象征凸现了语言之暗示本性,也让观众在电影这个艺术重镇找到了一种生存的感觉。然而,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常常故弄玄虚,背离了电影艺术的具象本性,即任何伟大的思想都必须如魂灵附体一样浸透在影片的形象体系里。一些作品常常不顾影片所叙述的那个故事本身是否能承载那么伟大的思想,便将那种思想以极其生硬的方式,异常直露地塞在影片之中。其结果常常是破坏了影片叙事结构的完整和叙事风格的统一,甚至导致作品的概念化。
三、结语
桥在英国文化中负载着复杂而广泛的文化含义,以桥为代表分析英国影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影片的审美品位与意境营造,也有利于推动电影创作的“文化自觉”。“一切景语皆情语”。象征手法已成为现代电影必不可少的策略,正是这一策略使得作品超越银幕形象的现实属性而产生一种深邃的哲理内涵。影片中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的完美结合往往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注释
[1] 石同云 纵向东,遗产电影与英国文化传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4期
[2] http://baike.baidu.com/view/84286.htm#sub84286
[3] 查尔斯?巴尔,介绍:健忘症和精神分裂症,我们的过去:英国电影90年,伦敦:英国电影学会
参考文献
[1]王宁.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3]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英】安德鲁?希金森 李二仕译 英国电影之批评方法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1
[5] 陈旭光英国电影文化:文学传统、绅士与嬉皮、种族、身份和意识形态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7
作者简介
李晓雷(1982—)男,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发展形态研究。
潘珍珍(1982—)女,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学及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