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反思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阵地。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参政力量,网络舆情研究也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对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我国舆情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舆情研究提出了反思。。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作者简介]唐喜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 《微博视野下广西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研究》(201204LX524)、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 《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研究》(2012LSZ035)成果之一。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阵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工作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体现了党中央对舆情研究的重视。这也充分说明,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参政力量,网络舆情研究也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国外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活跃,网民数目猛增,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颁发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景况统计通知》,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位列第一。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政府不仅要重视社会舆论,更要注重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积极引导调控公共舆情,变危机为契机,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获得公众的支持,促使危机局面尽快得到控制,并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并对网络舆情预警和网络舆情应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 国外相关舆情研究

    西方的Public opinion和Public sentiment都包含了民意民情的基本意思,与我们所要研究的舆情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西方研究民意最早的首推洛威尔的《民意与民治》(Public opinion and Popular Opinion)与李普曼的《民意》(Public opinion)两本书。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完全相同的事实来解析民意现象,加上民意学者之间的观念差异,使得民意概念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分歧。20 世纪 90 年代末,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网民由此形成,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也随之更加深入。美国法学家 Cass Sunstein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并将它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同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发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包括舆情信息采集技术、预处理技术、预警技术等。国外自 20 世纪 90 年代就致力于 TDT(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技术的研究,以求通过应用该技术手段归纳和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流中的重要信息。

    2. 国内相关课题、专著及研究文献

    第一,国内网络舆情相关课题

    2003年以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也日益增多。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喻国明教授的重点项目“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巨乃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和仿真系统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杨军的西部项目“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禹卫华的青年项目“微博客舆情监测与主动引导机制研究”、赵振祥的“台岛媒体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邹军的“手机舆情形成机制及应对研究”、程士安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与‘微博的关联性研究”、余秀才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与引导研究”等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谢耘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赵振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构建研究”。广西区内相关的课题有刘伯贤的“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陈柳青的“广西突发事件与媒体应对研究”等。

    第二,国内舆情研究专著

    我国理论界关于舆情的研究最早始于2003 年,舆情研究的专著分别有:王来华主编的《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 2003)、张克生的《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 2004)和陈月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2005)。此三本书分析了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等问题,提出了舆情研究的基本概念,探讨了政府决策的舆情机制,并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机制。

    迄今为止,我国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专著分别有:陈月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燕道成的《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等。2009 年,人民网创办了《网络舆情》杂志。

    第三,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文献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笔者以“网络舆情”为检索词,发现1979年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只有2篇,至2005年底,逐年增加,但每年都不足百篇。从2006年始,数量猛增。从2006年的百余篇到2012年近千篇,说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

    二、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笔者归纳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基本问题研究:舆情主客体、成因、背景分析

    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以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为冲突的焦点,其极端的表现为群众对党政权力机关的不满情绪。温淑春从舆情角度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王来华、陈月生根据舆情研究理论,从舆情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本质认识突发性群体事件,重视舆情,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并建立有效预防机制。

    2.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演变与形成

    易承志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四个阶段,在上述整个过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的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网络舆情的启动机制、驱动机制、变动机制和阻动机制分别在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李敏将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和演进机制涉及三个方面,分别为:网络媒介传播模式(物)、网民参与传播模式(人)、网络舆情演变机制(事)。

    3.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汇集及分析

    喻国明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构建了网络舆论热点衡量的基本指标体系,并连续三年(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 出版了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毕宏音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马海兵提出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他认为,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自动信息采集以及数据清理等功能。谈国新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由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五个指标群构成,分别展现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的反应。

    4.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

    近年来,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舆情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政治生活秩序,并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刘毅以舆情为视角,研究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他认为,应该加强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和预防过程中的舆情信息工作;王来华将群体性突发事件分为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消失期四个阶段。他认为不同阶段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特点,处理方式也不同。史波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应对机制体系框架。从管理运行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善后机制四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5. 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掌控对策

    姜胜洪认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引导舆情的方法和艺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

    6.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个案研究

    还有很多学者针对突发事件个案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如,杨军以“李刚门事件”分析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以“广东陆丰乌坎事件”分析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以“11·17陇南群体性事件”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7·23动车事件” “上海“11·15”特大火灾” 事件;康伟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11·16”校车事故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了舆情网络传播结构对信息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影响问题,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政策建议。

    7.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防范

    曾润喜、徐晓林认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监测子系统、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预控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刘静认为应该从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来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防范机制建设。

    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反思

    在2003年至今短短十年时间内,我国国内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梳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急处理和预警分析几个层次。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和地方基金重视和支持及研究人员的努力,基础性研究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研究框架。在可喜成绩的背后,也还存在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值得研究的方面还很多:

    1. 网络舆情的深度加工与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监测,根据热度对热门话题进行监测。对突发公共事件话题表达与热度统计的研究,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的话题检测方法,建立互联网热门话题的自动检测机制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2. 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研究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数据挖掘法及内容分析法来进行网络舆情研究。对于突发事件的敏感点发现、热点预警、爆发点掌控等关键节点与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理密切联系,需要研究者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进行研究。加强信息搜索、信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丰富网络舆情的前期研究。

    3. 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或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大幅提升,但研究体系和研究成果的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的深入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舆情研究本身属于多学科交叉内容,既是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应利用不同学科范式,发挥不同领域研究优势,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支撑,分析矛盾,解决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1]陈 飔.企业竞争情报软件产品和市场状况探讨[J].软件工程师,2011(1).

    [2]温淑春.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的舆情视角[J]. 理论与现代化,2006(1).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12).

    [5]李敏.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和演进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11(11).

    [6]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7]毕宏音.舆情视野中的网民上网行为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4).

    [8]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1 .

    [9]谈国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0]刘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

    [11]王来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处理[J].决策,2007(2).

    [12]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

    [13]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

    [14]杨军.论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以“李刚门”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2).

    [15]杨军,张侃.“广东陆丰乌坎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

    [16]杨军,张慧慧.11·17陇南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分析[J].新闻传播,2012(9).

    [17]康伟.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测“11·16”校车事故的实证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2(7).

    [18]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

    [19]刘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防范机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