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盛楠
摘要:作为媒体中的媒介人,主持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传达出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受众。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主持人需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有深度和广度的精神素养,也是人的一种群体学识修养。
关键词:主持人 文化自信 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当今社会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众传播媒体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媒介人,主持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与践行文化自信是一种同构关系,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深厚的文化素养,经由主持人节目传播,往往能够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文化自信,首先是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对民族优秀文化具备应有的礼敬,并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具体可归结为三点: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需要强调的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对文化内涵的深入领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共振共鸣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应该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所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我国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文化,让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生长于与父辈不同的全新语境。由于本身就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和自觉传承,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消费文化,不少年轻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矮化甚至抵触,更遑论对蕴涵在中华文化中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智慧的把握和运用。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判断能力,就会陷入自我迷惘的困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中央电视台的优秀主持人白岩松给出了答案。
白岩松2015年曾经到同济大学与师生分享他学习《道德经》的体会。他一开场就借着同济大学的校训“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阐述了自己对“道德”的理解——道代表着天地间运行的规律,“首”加“走”意味着知行合一,要将思考转化成行动,而“德”则是对人间规律的践行。在白岩松看来,老庄哲学并不是传统意味上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积极、环保的哲学,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不仅充满了辩证法,甚至现代社会中平等、自由和民主等概念也蘊含其中。白岩松坦言,对于《道德经》,他有种越读越感觉自己浅薄的体会。《道德经》让他懂得了杯满则溢。为而不争。当有学生提问:“现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高考也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比重,您怎么看中国文化将来的发展?”白岩松欣然回答道:“文化建设,仅仅是一种氛围还不够,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靠近的是一种智慧。”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坚守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立足于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经过了不断锤炼后具有中华特色的优秀文化。它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主持人想要在节目主持中表现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文化自信从内到外展现出来,从而与观众达到共鸣,实现影响受众思想、正确引导受众价值观的目标,就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主持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上,它是主持人自身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艺术修养和经年累月积累的阅历的外化,它渗透到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董卿为例。在2017《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我国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来到现场,董卿作为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为了迁就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家,她自然地降低了身体,以跪地的姿势仰头提问,专注倾听,面带尊重。董卿的这一举动,把“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打动了场内外无数观众,一时传为佳话。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各国文化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征,凸现其独特的魅力,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也是对本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生生不息,是其内在的生命力决定的,同时也在于它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包容、借鉴、吸收的优良传统,这实质上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气度。
由此可见,主持人除了从历史的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熟知,还需要横向的广度——对世界文化有所涉猎和观照,吸纳精华,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维度,使自己在节目中的视野和格局更加广阔。总之,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浑然天成地融合世界文化的精华,才是文化自信的更高层次体现。依然是董卿,在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2》中,她深厚的诗词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大气、精彩到位的现场点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令人赞叹的是,她融汇中西与古今的开放思维和文化积累,通过对诗词的信手拈来,与嘉宾、选手的互动收放自如,对场上事件的即兴妙评,让场内外观众心悦诚服。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厚积累
赵忠祥在《岁月随想》中写道:“有文化的成熟中国人绝不会喜爱一个缺少中国文化气质的主持人。”主持人的成长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日积月累,而文化素养的养成也是文化自信的树立过程。主持人只有将大量知识储备,消化、吸收、升华为较高的文化素养之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在主持节目的点滴细节中呈现给受众。反之,一个主持人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厚积累,那么他在节目表达过程中无论多么的口若悬河,也难免会在细节中缺乏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度、广度,难以做到言之有物、切中要害,甚至会出现文化常识上的错漏。
在《经典咏流传》2018年0406期中,经典传唱人仇海平带着一群留学生传唱诗经中的《关雎》,一唱完,嘉宾曾宝仪说:“我发现刚才唱歌的学生中有一位长者默默地躲在一边,您也是学生吗?我比较好奇。”主持人撒贝宁立刻幽默地接了一句:“就是常年挂科的呗!”引得嘉宾和场内的观众都笑了起来,活跃了场上的气氛。这时候,那位长者走了出来,告诉大家,自己也是仇老师的学生,来自印尼。撒贝宁可能觉得这个年龄的人还是学生,很诧异,就问:“您,今年高寿啊?”此话一出,弄得那位印尼华人不好意思地笑了,曾宝仪也哈哈大笑起来,还当成笑话般地跟了一句:“高寿?”撒貝宁感觉到了自己的问话有问题,自嘲地笑了,而作为嘉宾的庾澄庆善意地补充了一句:“是贵庚。”那位印尼华人回答说,自己51岁。向一位50多岁的海外华人询问年龄,撒贝宁显然是估计到了对方的身份,没有问“那您今年多大年纪了?”而是用了更礼貌和尊敬的用语“高寿”。虽然撒贝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位华人显然不是老者,用“高寿”明显不合适。或许成长于台湾、出身世家的庾澄庆,从小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有一定的国学积累,所以他能够及时纠正撒贝宁的失误。
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本身的言谈举止都起着示范和引导公众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之广,渠道之多令人瞠目,主持人的点滴失误都会被放大甚至曲解,造成负面影响,想要追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更深厚的文化积累。
结语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对当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外在气质的修养和内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达成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传播者,最终成为能够正确引导受众的思想、审美和价值观的主持人。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1.刘晓欣:《电视文化节目研究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
2.解 芳:《多元文化环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探析》,《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1)。
3.廖 悦:《主持人在节目中如何实现文化影响力》,《新媒体研究》,2016(1)。
4.刘维娅:《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新闻前哨》,2011(10)。
5.杨轶男,张尤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设计与风格定位》,《新闻传播》,2009(2)。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3)。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